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29蒸包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29蒸包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你去的时候不是带松子回来了吗?你大伯怎么还给?现在肉这么金贵,你大伯还往这寄。唉,你大伯那边怎么样?”张桂芳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唠叨着。

“我去的时候,那边还好。我看看信里怎么说。”包袱里塞了一封信,压在了松子下面,唐植桐拿出信仔细看了起来。

报喜不报忧,不仅仅是孩子对父母,也存在于部分亲戚之间。

唐文邦没有像王静文奶奶那边的亲戚那样诉苦、哭穷,在信里说家里一切都好。

家里种的白菜快收了,加上唐植桐送过去的鱼、黄豆,和哥俩打到的野猪,虽然定量不是很足,但今年能过个好年,让唐植桐不要惦记。

香肠是用小野猪的肉做的,嫩,松子是自己上山摘的,虽然都不多,但别嫌弃。

最后才在信里问家里是否都好。

唐植桐捡能说的跟张桂芳说了一下,将信塞进了口袋,扔到空间里。

可不能让家里知道自己进山浪了一圈,还扛了头野猪回来,否则又该担心了。

吃过晚饭,唐植桐点着蜡烛在书桌前给大伯回信。

虽然是托侄子的同事带山货,但唐文邦也留个心眼,在信里说了有多少香肠、松子。

唐植桐没有称,拿在手上重量差不多,何况他是信任张金波、孔一勤的。

在回信里自然说道分量不差,并说家里一切都好,切勿挂念,等过年的时候自己再去看您老人家一类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日子过的平平淡淡。

唐植桐照常去上学,捎带着送妹妹们上学。

接放学的活暂时由小王同学接手,因为唐植桐要去“买柴”。

哪怕冬天来临,由于小两口都上班,只有晚上取暖时点上,烧的并不算多。

一天一车柴,加上之前囤下的,唐植桐觉得能够两个月烧的,再往家“买”几次,就可以暂时收手了。

码完柴吃完饭,唐植桐收拾一下,拿上手电筒就往玉器厂跑。

手电筒是小王同学的“嫁妆”,虎头牌,用两节电池,尾部有个能拉出来的铁环,拴在腰间很方便。

之所以拿手电筒,是因为现在天黑的早,玉器厂那边不给开灯。

虽然是废料,但毕竟在厂内,刚开始去捡边角料的时候,唐植桐给看门大爷塞了一盒烟。

看门的大爷乐呵呵的收了,无非就是给开個门、关个门的事。

玉器厂的原料和半成品都在仓库,有人24小时看守,他压根不怕唐植桐偷盗。

人老成精,虽然是这么想,但看门大爷还是拿着唐植桐的一盒烟,去给仓管递了两颗,省的他多嘴多舌多生事端。

唐植桐则静静的蹲在废料边上,用手电筒挨个检查,碰到好的就攥手里,扔空间。

现在就这条件,没有强光手电,只能用这种手电凑合着。

若不是怕被玉器厂发现,唐植桐都想着把这废料都薅走,回家慢慢挑,但显然不能这么做,只能速战速决,因为现在的电池不是很耐用。

除了这两件事,唐植桐还在上课的时候画了两副打皮神器的图纸。

作为一个居家男人,唐植桐以前没少干家务,打皮神器他很中意土瑞的一个品牌,抄国外的,一点都不心疼。

唐植桐中意这个牌子,并不是因为刀口有多锋利,而是因为优良的人体工学设计,怎么用怎么得劲。

这个牌子的刀具,虽然宣传的很牛叉,但实际使用效果也就那样,只是人家将众多工具集成到一起,便于携带罢了。

打皮器的刀口其实也就那样,仔细看还嚯嚯丫丫的。

可话又说回来,打个皮的事,又没有多少硬物,对刀口的要求比菜刀都低。

唐植桐相信以现有的工业基础,国内能做出这种刀片。

至于用什么材料、怎么把刀片安装上、能不能有市场、怎么实现量产等问题,唐植桐主打一个不管不问,这不是一个小老百姓需要操心的问题。

这几天,唐植桐陆续收到了邵剑林、姜新文、郝立梅的回信。

无一例外,三位培训时的同学上来先是对唐植桐读大学表达了祝贺。

接下来当然是叙旧,然后说了各自的推广进度,倒倒苦水。

除了邵剑林以外,其他二位都顺带着请求考核的时候让唐植桐高抬贵手。

至于什么暗箱操作,信里当然不能明说,只说有机会带唐植桐游览一下当地的自然风光云云。

邵剑林的信到的最晚,是个包裹,11月7号才到。

这位大哥也更实在,对待唐植桐也不同,千里迢迢的给他寄来了葡萄干。

唐植桐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去邮局取的。

作为邮电学院,部里照顾很周到,不仅在宿舍内按了电话,学校临街房还有个邮局,收寄个信件啥的都很方便。

唐植桐借用邮局的剪刀将包裹剪开,出了门将葡萄干扔空间,拿着信看了起来。

除了祝贺的话之外,邵剑林在信里专门提到:

“我问过运输的同志,哈密瓜没法通过邮寄运输,等到了也颠烂了,只能寄些不怕颠的葡萄干。

至于哈密瓜,还是等有机会你自己过来亲自尝吧。”

至于让唐植桐在考核时照顾的话,邵剑林一句都没提。

啧啧啧,瞧这水平,唐植桐都佩服。

刚回到宿舍,罗志平就找上了唐植桐。

“唐老师,有个别同学着急,想问问这次社会实践的工钱什么时候发,您知道吗?”由于罗志平平时与同学们走得比较近,也好说话,不少人有事都去找他。

罗志平自然是不知道的,又不好意思去找魏之桢问,安抚住同学后,就来找唐植桐。

“我不知道。”唐植桐摇头,想了一下,又补充道:“按照正常流程,得等到活动结束,物资局或者煤场与学院结算,到时候才会发到个人手里。”

“好嘞,我也这么觉得,回头就跟他们这么说,再耐心等等。”罗志平听后点点头。

“嗯,别急、别闹。如果有急用钱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来找我借。”尽管唐植桐觉得这只是有个别同学沉不住气,但还是交代道。

在这当学生吃穿是有保证的,但也不排除得知家里困难,一时把钱多寄了些回去的情况。唐植桐身为生活委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不假,但仅限于学校内,至于家庭嘛,谁家又宽裕呢?根本管不过来啊!

唐植桐不想露富,但更不想把这事闹到魏之桢面前,那就有些忒不知好歹了。

“应该不是缺钱。真有急缺的,我这也有。”罗志平摇头,说道。

“行,那就再等等。”唐植桐松了一口气,没有急缺的就好。

下午回家的时候,唐植桐又“买”了一车柴,打算暂时收手,等以后快没了再说。

“妈,朋友给寄了点葡萄干。”唐植桐回到家后,先将葡萄干和一些个人物品放下,然后准备出去收拾木柴。

“人家给你的,你自己收着吧。”张桂芳没有要收起来的意思。

“放家里吃吧,这个甜,一把能顶得上一个馒头顶饱。”虽然葡萄干只有三四斤沉的样子,但唐植桐没有自己收起来慢慢吃的意思,还是想把支配权放在家里。

“那你分一半出来,回头拿到文文她娘家边?”张桂芳看儿子坚决,建议性的问道。

“行,按您说的做。我先去把木柴收收。”唐植桐笑呵呵的应下。

晚上吃饭的时候,凤芝犹如带了尚方宝剑一般,朝张桂芳问道:“妈,老师说了,立冬吃饺子,明天就是立冬了,咱家吃饺子吗?”

“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伱老师不懂事吗?这个时节提什么吃的?再说,冬至才吃饺子,谁家立冬吃饺子了?”张桂芳没好气的怼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孩子只知道张嘴,受为难的是自己,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妈,要不包蒸包吧。老长时间没吃白菜了,有点馋了。拔颗白菜,泡点粉条,我来调馅儿,保证喷香。”唐植桐这一星期没从空间里往外薅吃的,但生活嘛,还得继续,先紧着现有的用一回。

“嗯,嗯,蒸包也行。”还没等张桂芳答应,凤芝已经不住点头,生怕亲妈不答应,又拿着作业做挡箭牌,振振有词道:“我的作业是看图写话呢,不吃蒸包,我没法写。”

“刚才还说饺子呢,这会儿就成蒸包了?吃什么跟你写作业也扯上关系了?净糊弄我。”张桂芳乐了,说完凤芝,还不忘朝唐植桐交代道:“那就多调点馅儿,你明天跑一趟,给你丈母娘送些过去。”

“行。”唐植桐点头应下,院子里这么多白菜,自家吃一冬是没有问题的。

往年会跟邻居们分一些,今年嘛,先紧着两家吃,邻居这边不分或者少分一点。

“谢谢妈。”小王同学没推辞,笑着跟婆婆致谢。

“都是一家人,说啥谢。吃饭,吃饭。”张桂芳点点筷子结束了这场谈话。

这段时间的供应一言难尽,副食时有时无的。

前阵子还供应了几天萝卜,最近又没了。

家里的冬瓜已经吃完,南瓜也不多了,可白菜还没到收获的最佳时间。

张桂芳只能算着菜量,且熬着。

平日里也就晚上会有一个菜,中午俩闺女回家也是窝头、咸菜。

1959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初八,立冬,星期天。

其实大部分男人都是很专一的,比如小时候喜欢迪迦,长大后还是喜欢D 。

唐植桐搂着小王同学睡了个小懒觉,软玉在怀,一个巴掌抓不过来,那感觉相当不赖。

起床后,唐植桐先把炉子点起来。

生火的时候,唐植桐觉得自己整天这么费劲巴拉的点炉子,有点走入误区了,以后可以将燃烧正旺的木头薅空间几根嘛,用的时候直接扔炉膛里,不仅省下火柴,效率还更高。

简单洗刷一下,吃过早饭,唐植桐用温水泡上粉条,然后捡大的白菜,拔了两颗。

自家种的白菜,没有用任何农药,外表简单冲洗一下,切掉根儿,切丝剁馅即可。

白菜根也没浪费掉,扔鸡圈里喂鸡。

眼下还能喂鸡,但等明年冬天的时候,就会流传一种另类的“种植”方法,将白菜根泡在水里等发芽,攒一攒就是一顿菜。

剁好白菜,要先拌上些盐杀水。

趁这空挡,唐植桐将葱姜切好剁碎,然后打了四个鸡蛋,吊了几张鸡蛋饼。

张桂芳则负责和面,小王同学负责在一旁学习。

家庭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小王同学对厨艺的不精通,甚至可以说一窍不通。

她进城的时候年龄还不大,据她讲,那时候她家还用过一段时间保姆,后来就不行了,大多是叶志娟重操旧业,自己动手。

多放油就甭想了,还有不到两个月就是春节,张桂芳已经有意识的攒下油,准备过年。

唐植桐做完后,抽颗烟歇了一会,才起身找出块白布来,将剁成馅的白菜包起来,用力挤压。

这时候最好在菜板下面垫上本书或者木头啥的,让案板自带一定坡度,便于白菜汁水的流出,在矮的那一端还要接上个盆接着,防止白菜汁水流到地上。

将白菜压成团,解开布后不散开,基本就可以了。

压好白菜,唐植桐又将泡好的粉条切碎。

然后将所有的备料都一股脑的放进盆里,倒上点点油和酱油,又放上些盐,唐植桐才准备拌馅。

为了让馅儿更好吃,唐植桐打开作弊器,在盆里加了些蚝油、酱油,然后大力搅拌起来。

白菜粉条馅本来就很素,这回又没有多少油,想要好吃,就必须调的略微咸一点,否则不出味。

“哥,真香啊,好不好吃?我能尝尝吗?”在一旁写作业的凤芝时时刻刻关注着唐植桐的动静。

唐植桐抬头看了一眼妹妹,然后夹起一筷子,在凤芝的注视下,放入了自己口中,吧嗒两下嘴,满意的点点头:“我帮你尝了,好吃。”

“嫂子,我哥欺负我!”凤芝那叫一个气,张嘴就跟自己的靠山告状。

“那一会罚他最后吃,不过你写作业要认真,不能三心二意的,要做个好学生。”坐在一旁的小王同学把兄妹俩的互动看在眼里,觉得很有意思,在娘家敬民找唐植桐做主,在这小姑子找自己做主。

“嗯,我认真写。”凤芝听闻后点点头,朝唐植桐做个鬼脸,正视着课本,开始专心写作业。

在听人劝这一点上,凤芝要比王敬民高一大截。

包蒸包的时候,张桂芳喊上了凤珍,让大女儿跟自己学着做蒸包。

在张桂芳朴素的观念里,女孩子是要学着做这些的,否则结婚以后会被人说嘴。

虽然张桂芳对儿媳妇很满意,但依旧有人在背后拿她不会做饭说事。

张桂芳对此有所耳闻,只是不往心里去罢了,但她有时候也嘀咕,自己不介意儿媳妇不会,那凤珍以后的婆婆会介意儿媳妇不会吗?

张桂芳不敢赌,所以她下意识的要将一些技能传授给女儿。

只要这些技能是她会的。

也许,这就是妈妈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