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27辨玉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27辨玉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1959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二,星期二,晴。

唐植桐照旧起床,早上送妹妹们上学,溜溜达达回家的路上,看到有卖柿子的。

柿子这东西大多生长在山地、丘陵,不占良田,平时也不用打理,等霜打以后,直接采摘即可。

这时候的柿子格外甜,是四九城秋冬之交不可多得的平价水果。

门市部一大早将柿子一筐筐的抬到街边,早上出门买菜的市民在挑挑拣拣,也有上班族停下自行车挤进人群买上三五斤的,看样子是打算带回家给孩子打馋虫。

小王同学上次带回家一些,还没等张桂芳做成柿饼就吃完了。

为此,张桂芳还念叨了两句,说做成柿饼,落了糖霜更好吃云云。

唐植桐这次碰上,索性挤进人群,挑挑拣拣,买了十斤。

之所以挑拣,是因为部分柿子被鸟啄过,眼下这种残缺的都会留在最后处理,不像是几十年后,很多人喜欢虫咬鸟啄的,说明没有打药……

买完柿子回家的路上,唐植桐又“买”了一车木柴。

回到家,看到墙角的木柴、煤炭,唐植桐觉得自己都快成小松鼠,最近一直在努力的囤物资过冬。

“妈,我买了点柿子,您做成柿饼吧。”唐植桐将木柴一股脑的扔地上,然后拎着网兜进屋。

“怎么买了这么多?”张桂芳略微有些意外。

“冬天也没啥零嘴,做成柿饼慢慢吃。我又买了点柴,先去放起来。”唐植桐将柿子放下就不管了,柿饼不难做,属于手工活,交给张桂芳处理,自己则去做体力劳动。

码完木柴,唐植桐看着院子里绑着的白菜,蹲在地上抽了颗烟。

为了让白菜更好的团芯,张桂芳前些日子用草绳在白菜上方拢了一下,眼下已经比刚绑的时候大了一圈。

“妈,最近都是晴天,今天给白菜浇次水吧?”唐植桐抽完烟,扔地上,站起来踩灭,问道。

“行,少浇点,浇多了烂根。”张桂芳抬头看看天,嘱咐道。

“好嘞!”唐植桐乐呵呵的应下,拿过担子和水桶,去水站打水。

唐植桐不是第一次干这活,家里也不是第一次种白菜,临近白菜收获半个来月的时候,还能再浇最后一次水,能有效的让白菜增重,但不能浇多,一来是为了防止烂根,二来也是不让白菜有太多水分,因为水分多了,冬天不好储存。

唐植桐浇菜的时候,张桂芳拿着菜刀专心致志的给柿子去皮。

为了省事,唐植桐趁亲妈不留意,也偷偷薅了点储存的水,少担了两趟。

浇完地,又把水缸灌满,张桂芳依旧在跟柿子较劲。

“妈,您歇会,我来削。”唐植桐洗了把手,凑上去,家里就一把菜刀,这活没法多人同时进行。

“不用,你把皮收拾一下喂鸡。”张桂芳削完一个柿子,放在盆里,对儿子吩咐道。

“好嘞。”唐植桐主打一个乖巧,亲妈说啥是啥。

柿子皮不少,家里的一只老母鸡、三只小母鸡,今儿算是能吃顿饱饭了。

柿饼其实并不难做,自己在家完全可以做。

选硬的、脆的柿子,洗净后去皮,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即可。

地方不宽裕的人家,为了节约空间,有的会用棉线拴住柿蒂,有的用针线将柿子穿成一串,然后挂起来晒。

无论哪种方式,在经过十来天的暴晒后,硬硬的柿子会逐渐缩水,颜色也会由浅变深。

等柿子表面微微泛白,就可以收起来储存了。

那不是长得霉菌,而是糖分析出形成的白霜。

这个年代的唐植桐小时候吃柿饼时,首先要先把这一层糖霜舔掉,然后再一口咬下去,里面就跟溏心鸡蛋一般,流出来糖稀,吃起来格外甜。

然而,见过世面的唐植桐却对这种甜食不感冒,买这些、做这些,不过是为了让家人吃。

看着张桂芳拿着菜刀一点点的去皮,唐植桐想到一個叫“打皮神器”的玩意。

打皮神器生产难度并不大,唐植桐打算回头再给岳母找点事做。

就眼下国内的经济条件来说,打皮神器在国内没有多少市场,主要市场在国外。

这东西利润不会很高,但胜在几乎家家需要,只要价格合适,生活好一点的人家都能买上一个,甚至几个,一个为蔬菜去皮,一个为水果去皮。

吃过午饭,唐植桐稍微休息了一会,跟张桂芳打个招呼,理由是出去溜达溜达。

以前唐植桐都是往北走,这次换走去南边。

前些年的时候,南边除了义地,还有很多寺庙,什么卧佛寺、隆安寺、天龙寺、马神庙、安化寺、炉圣庵、弥勒庵、龙王庙等。

除了寺庙外,还有佘家馆。

说起佘家馆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说袁崇焕墓,知道的人就多了。

袁崇焕被崇祯处以极刑,据说被割了三千五百多刀,在一片骂声中死去。

据说没人敢为他收尸,只有一位佘义士趁夜盗尸,埋葬于崇文门外,并终身守墓不去。

此人死后葬于督师墓旁,于是人们便将此地称作佘家馆,是一座凹进去的临街古院儿。

解放后,这边腾建,修住房、建工厂,就有人上书大大佬,呼吁保护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

太多的不能说,只能说他与大大佬关系匪浅,曾帮过大大佬,后来也是有福报,得以安享晚年,恩济后代。

后来他外孙女润到了迈瑞卡,在08年被“请”出了史家胡同,为此还打过官司。

卧佛寺就在佘家馆旁边,唐植桐今儿想去的是卧佛寺找人。

前文提到过,卧佛寺在解放后改成了玉器厂,其实不止玉器,这里还有个玻璃厂,主要生产一些工艺类的玻璃器皿,和玉器一样,产品面对的都不是普通百姓。“大爷,我找一下玉器厂的马克勤。”唐植桐主动给看门的大爷递颗烟。

“哦,你是他什么人?”大爷接过烟,看了看,夹杂了耳朵上。

“我是他弟弟。”唐植桐看大爷这模样,也没有点上抽的意思,就没掏火柴。

“进院东厢房,你过去扫听一下。”这里虽说是工厂,但管的并不严,大爷一挥手,放行。

“得嘞,谢谢您呐。”唐植桐拱拱手,闲庭信步往里走。

马克勤是马克俭的亲大哥,也是巧儿的亲爹。

唐植桐听老一辈人讲,马大爷当年对马克勤寄予厚望,想把手艺传给他,怎奈他从小就对进厨房不感兴趣。

当年花市东边有一些做玉的手艺人,逢集也会有人出来摆摊啥的,一来二去,马克勤对这种石头产生了兴趣。

在多次棍棒教育无效后,马大爷也死了心,索性遂了儿子的意,送马克勤给人当了学徒。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马克勤学的挺快,手艺也不赖,运气更是好。

出师干了没几年,赶上解放,被收编进了玉器厂,端上了铁饭碗,娶了媳妇,生了娃。

可谓是顺风顺水。

“克勤哥。”唐植桐进院后,也没打听,在一排东厢房门口挨个看,找到马克勤后,直接开口喊人。

“桉子?你咋来了?”马克勤听到有人叫自己,把手上的玉石拿离磨片,双脚停止踩踏踏板,抬起头来问道。

“嘿,我今儿休息,过来找你有点事。”屋里不止马克勤一人,唐植桐也就没进去。

“等着。”马克勤也没二话,放下玉石,在旁边水桶里洗了把手,起身从水凳上离开。

水凳,四九城的玉匠称其为水凳儿,具体工作原理有点类似补碗匠的拘子,通过快速拉扯形成高速旋转,进而摩擦达到目的。

“啥事?”马克勤走出厢房门后,问道。

他跟唐植桐差着年岁,虽然打交道不多,但两家关系好,真有事也不会干看着。

“克勤哥,抽烟。”唐植桐先给马克勤上烟。

待马克勤用那只粗糙瘦硬的手夹住烟,点上后,唐植桐才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克勤哥,我想跟你请教一下,怎么辨别玉。”

“你工作不是好好的吗?学这玩意干啥?”马克勤很意外。

“算我个人的一点爱好吧。”唐植桐随口搪塞道。

几把爱好,无非是为了钱,上次在跟小王同学聊到哈密瓜的时候,唐植桐就起了学习玉料知识的心。

哈密虽然离着玉石产区还很远,但通车后,将成为玉石的中转站。

如果到时候有机会能去哈密,不得整一点囤起来?这玩意眼下估计贵不到哪儿去,但几十年后将成为天价。

想从这里面赚钱,必须要有点眼力见,懂得如何去分辨,省的被人给坑了,所以唐植桐想到了马克勤。

“行。跟我过来吧。”马克勤没再多问,痛快的将唐植桐领到旁边一个角落。

角落里有一堆雕琢玉石后废弃的边角料,马克俭叼着烟,蹲下身子,伸手在里面扒拉了一会,挑出来几块拿在手里。

边角料上有一层干巴巴的粉末,马克勤将废料递给唐植桐,一副师傅带徒弟的做派:“去那边水桶里洗一把。”

“好嘞。”唐植桐接过料子,屁颠屁颠的洗好后,又拿了过来。

马克勤伸手跟唐植桐要过去,放在围裙上擦了一擦,放在手心里,说道:“辨别玉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我们这边加工的都是和田玉,和田玉以羊脂玉品质最为出众,羊脂玉又分为子玉和山玉。我选的这几块很有代表性,你先凭感觉挑出哪些是羊脂玉。”

唐植桐没吭声,挨个拿着马克勤手里的歪瓜裂枣看。

除了形状不一样,只感觉颜色略微有些差别。

作为一个玉石小白,唐植桐压根分不出来,不过倒是能确定一件事:这几块边角料里没有人工染色的劣质玉料,没有玻璃、塑料制品。

既然分不出来,那就瞎几儿蒙吧!

唐植桐凭着感觉,挑出了两块看着最顺眼的:“克勤哥,我看着这两块比较顺眼。”

“错了一个,伱直觉还可以,我给你细讲一下这里面的区别。”马克勤点点头,将烟屁股扔掉,拿着奇形怪状的边角料给唐植桐挨个讲解,这个是什么料子、有什么特点,那个是什么料子、有什么特点。

唐植桐在旁边如同一个小学生一样,听的认真,不认真不行啊,这些关系到自己以后能否赚到小钱钱。

马克勤讲完之后,将几块边角料放在唐植桐手里,交代道:“拿着吧,回去照着我说的,多看看,多上手揣摩揣摩。”

“这些能拿?”唐植桐看看手里的边角料,懵懵的,虽然形状奇怪了一些,但都是马克勤精挑细选出来的,放到能工巧匠手里,说不定能抠个耳坠出来。

“能拿,隔上几天就要扔一堆。你下班后如果没事,可以过来挑挑,练一下手感。”马克勤习以为常的说道。

“行!克勤哥,现在这和田玉石多少钱?”唐植桐乐道,既能练手,还能光明正大的挑出来攒着,这种机会可不多,就是不知道玉器厂的这帮爷们再下去个几十年会不会心疼的跳脚脚。

“子玉贵点,一斤四十多,山玉三十来块钱,其他的也就几块钱。”马克勤报价道。

“按斤卖?”唐植桐很惊讶,没想到价格这么低,几十年后好的羊脂玉都是论克去卖!

“只有好料子才能按斤,其他的论吨,不过我们这都是细活,不加工质量太差的料子。”看到唐植桐吃惊,马克勤乐呵呵的解释道。

“啧啧,真好,真好。”唐植桐乐了,生财之道,这不就来了嘛。

这东西好啊!几十万倍的利润不说,还比古董干净,而且不受管制,在哪都能卖,更不用担上“流失”的罪名。

西北,老子去定了!唐植桐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桉子,你先玩着,我还得赶个工。”马克勤以为唐植桐只是起了玩心,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打算回去干活。

“好嘞,克勤哥,你先忙,我在这再蹲会。”唐植桐指着那堆废弃的边角料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