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16洋姜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16洋姜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现在天已经冷了,唐植桐午饭吃的泡饭。

开水泡了两个从家里带的窝头,就着从家里带的咸菜条,没有去食堂打菜。

季节原因,食堂的日子也不好过,否则学院也不会削减学生的定量了。

这种吃法已经持续了好几天,所以唐植桐才会想起喝羊汤来,开水哪有羊汤香?

下午上课的时候,唐植桐除了赶作业,还做了一份押运科的考勤。

眼下大多数单位都差不多,每个月的工资变化都不大,基本就是抄一份。

昨晚已经跟小王同学请过假了,今天不用去接她。

放学后,唐植桐没在学院里多待,收拾好东西,准备去一趟押运科,把工资表交给方圆。

连同工资表在内,一同交给方圆的还有两根猪蹄。

“哎呀,你这让我说什么好。”方圆看到猪蹄真的是百感交集,毫不犹豫的掏出一块钱,塞给唐植桐。

“还是圆哥爽快,我得给您个处理价。”唐植桐接过钱,从兜里找出来五毛,递向方圆。

“行了,别来这一套。真当我不知道多少钱啊?”方圆瞪了一眼,没收,为了让老三吃好,他最近没少下功夫,什刹海边、城外的集市都有他的身影。

什刹海边已经很难买到大点的鲫鱼了,城外反倒还好一些,至于猪蹄,城外没有,城内也不容易买到,托人买上一副,价格差不多,却不如手里这俩壮硕。

“那我可收起来了。”见方圆不要,唐植桐将钱收起来,掏出一包大重九,沿着上方的封口拆开一半,在烟盒屁股上弹两下,将烟往方圆那边一递。

“嚯,大重九,你这抽烟的档次越来越高了。常听人说,这还是头一回抽。”明黄色烟盒非常显眼,作为一个合格的烟民,方圆即便是认不全烟盒上的字,但名字不会叫错。

大重九刚开始叫“重九”香烟,诞生于1922年,创始人叫庾恩锡,是华商亚细亚烟草公司出品。

1929年,在坚持了7年以后,庾恩锡因资不抵债不得不将“亚细亚”申请停业。

后来,到了1943年,云南纸烟厂成立,开始生产“七七”牌卷烟,同时重新生产“重九”品牌,使其成为“爱国烟”、“抗日烟”。

时间来到47年5月,云南人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云南纸烟厂成为其下属企业。此时的“重九”,注册商标为“人企”,所以烟盒上有“人企”字样。

1949年6月1日,原北大副教授苗仲华出任云南纸烟厂厂长,此时云南纸烟厂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苗仲华上任以后,授权李奇漠要求昆明美术界著名人士廖新学、严峻等人,对“重九”烟标进行了修改设计,并在“重九”前面加了一個“大”字。

“大重九”这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名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再多说一句,1950年庾恩锡自杀身亡,他有个儿子庾家麟此前举家去了对岸,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庾澄庆。

“嗐,我看上面印的这标语挺好,买来尝尝。”唐植桐指着烟盒上的三行小字,给方圆看。(见下图)

“什么足,什么力,什么上……”方圆盯着那三行小字开念,敏感性还是有的,瞬间联系起来,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

“全对,一个字都没错。”唐植桐不禁为方圆鼓起了掌。

“一边去,天天听广播,耳朵都熟了。”方圆挥挥手,有些不好意思。

“圆哥,是耳熟能详吧?”唐植桐嘿嘿一笑,方圆是个会用成语的。

“对,对,就是这个词。要不说是大学生呢,懂得就是多。”方圆抽着烟,夸了唐植桐一句。

“我就当圆哥夸我了。”唐植桐笑笑,这个词不用读大学,小学读完就能认识。

“本来就是夸你,不过这烟不大行啊,没劲。”方圆吧咂吧咂嘴,给了个评价,将放在桌子上的烟拿起来递给唐植桐。

“得,那我收着。”唐植桐知道这是方圆不想占自己便宜,也就没再客套。

唐植桐是故意买的大重九,他当然知道这烟很柔,图的就是这个顺喉的感觉。

其他烟抽多了,嗓子会不舒服,几个牌子轮换着抽,就会好很多,尤其是这大重九,口感调教的非常棒,关键是价格也不算高。

别看几十年后,大重九的售价比华子还要高,但现在只是乙一级无过滤嘴烟,跟大前门一个档次。

再加上这种带有特色标语的烟盒,下去几十年,光这套烟盒就能抵过这盒烟的价了,不一定赚,却也赔不了。

跟方圆聊了一会,唐植桐又处理了一下这个月攒下的票据,才在下班后回家。

刚走出火车站员工通道不远,唐植桐就看到一群人围成一圈,旁边停着好几辆自行车。

国人嘛,最爱看热闹。

小区里有个吵架的,楼上高层的住户得拿上望远镜,一半身子探出窗户吃瓜,就连唐植桐养的狗也会前脚站在窗台上叫上两声助兴;

楼下邻居摔个杯子,都得躺地上将耳朵贴地板上听听动静;

大学里面要是碰见个表白的,围观的比当事人都激动;

如果有直播抓小三或者俩女的撕衣服的戏码,AUV,那可就热闹了,拿着手机看压根不过瘾,得开着车去现场观摩学习;

就如这会陪孩子上课,在等待区码个字,都有老太太探头,想瞧瞧写的啥,这是不付费就能看的??

当然,唐植桐也不能免俗,将自行车停在外围,挤进去一探究竟。

人群里面没有人吵架,也没有人扒衣服,是个推着小车卖洋姜的老农。

洋姜一听就是个舶来货,也叫菊芋、地姜、鬼子姜,百分百外来入侵物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耐旱不挑地。

洋姜块茎可食用,采收后埋入土中很长时间都不会坏,主打一个脆,吃起来没啥滋味,大多时候用来喂猪,但今年情况不同了。

唐植桐听旁边的人讨价还价:“花钱买行不行?”

“不行,只用粮票换。”老农有些拘束的搓搓手,很坚决的摇头拒绝道。

眼下集市已经被取缔的差不多了,城里能买卖的地方也不多,显然老农是个有经验的,咬死了只换不卖,买得没收,换则平安无事。

而围观的大部分都是火车站的职工,待遇比一般工厂的工人要好很多,兜里不差钱,但要说粮票,就得掂量一下了,谁都缺那几张纸。“这玩意以前就是喂猪的,没什么滋味,你还换这么少,再多点。”那人不死心,继续讨价还价。

老农被质疑后也不吭声,将手揣进衣袖,只是摇头。

一时没人出声,唐植桐开口问道:“大叔,怎么换?”

“一斤粮票换五斤。”农民见有人打茬,立马回道,生怕唐植桐不买,又补充道:“不用加钱。”

“就这换法,你还想加钱?一斤粮票都能换五斤白薯了,那可是粮食。”刚才问能不能买的大哥开口讥讽道。

农民看他一眼,还是不回话,不动如山,任由他嘲讽。

“粗粮票就行,对吧?”唐植桐不愿瞎耽误功夫,开口与老农确认道。

“嗯,粗粮票就行,给我细粮票也是糟践了。”老农一听这话,就知道有戏,看向唐植桐的目光里多了三分炽烈。

“行,那来十斤吧,您可得给够秤。”唐植桐边说边往外掏粮票。

洋姜好不好吃,得看在谁手里加工,家里就那几样咸菜,天天吃也腻歪,唐植桐换个口味试试,何况腌制洋姜成本并不高,这玩意腌制的时候不用油。

“好嘞,绝对给的高高的!”老农把手从袖子里抽出来,手上满是老茧和皴裂,却一点都没有影响动作的麻利。

“你这洋姜上有泥,可得高高的。”在一旁看热闹的人中,有给唐植桐帮腔的。

老农知道,这些都是有打算要洋姜的,帮眼前的年轻人讲价,就是帮他们自己讲价。

其实,洋姜是洗过的,略微带些泥而已,没有那么夸张。

守着一帮人,老农也很讲究,将洋姜放在称上,平平的十斤半,展示给大家看。

唐植桐没二话,张开网兜,待老农将洋姜倒进去后,痛快的将两斤粗粮票递给了他。

有了唐植桐打样,老农后面的交易就顺利了很多,不过这跟唐植桐无关,他挤出人群,骑上自行车往回走。

依旧是自家大门下,唐植桐从空间薅出来很多柈子,直接扔到地上。

大门并不宽敞,连唐植桐的自行车在内,一共三辆,既然都回来了,唐植桐就顺手关上了门,自家有吃有喝,还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吧。

“妈,我买了点洋姜,一会洗洗腌点咸菜吃。”唐植桐先是将网兜拎到正房,虽然洋姜是洗过的,但上面还有些泥点子,腌制之前还要再洗一下。

“有日子没吃了,我先洗洗。”张桂芳正在纳棉鞋,将放在头上蹭油的大头针扎在了鞋帮上,就要着手洗洋姜。

“妈,我洗吧。”小王同学停下辅导凤芝,说道。

“谁都跑不了,凤芝,一会再写,先扒上四五头蒜。”唐植桐顺手将墙上挂着的蒜辫拿下一挂,放在了地上。

由于容器要钱,这年头很多东西都是编起来挂墙上存储,玉米是这样,蒜是这样,辣椒也是这样,农村如此,城里也不例外。

“就知道使唤人,你干啥?”凤芝不满的嘟囔一句,腌咸菜嘛,她不喜欢吃,若是换了肉,绝对是一等一的积极。

“嘿,你这丫头,还攀比上了。我买了些木柴,不得垒起来啊?”唐植桐赏了妹妹一个脑瓜崩,也不待她反应,直接出了门,得赶紧将木柴收拾好,一会吃完饭腌洋姜。

唐家没有小棚子,这些木柴只能堆在南墙根下面,唐植桐仿照着唐文邦家码柈子的样子进行堆积,不敢说跟大伯家一样多,起码也得断断续续薅出来五分之一吧?得够今年厢房过冬用的。

码完柈子,唐植桐又将原来风吹日晒雨淋的老木柴拿到厢房,先把这些老玩意烧掉,省的在那边放着腐烂变质。

火箭炉不光有火力旺的优点,火势上来的也非常快,省时省力,除了费柴外,几乎没有缺点。

晚饭稀松平常,窝头、稀饭、两个菜,一个香椿咸菜,一个芥菜疙瘩咸菜条,唐家跟王家不同,几乎不会买六必居的酱菜。

吃完饭,唐植桐咔咔的开始切洋姜、生姜、辣椒、蒜瓣。

洋姜的个头不大,只要洗干净,不用去皮就能腌。

洋姜有个特性,生吃很脆,腌后也很脆,哪怕在咸菜坛子里住上一年,捞出来还是脆的。

唐植桐看上的正是这个脆爽。

也许是因为洋姜本身成分的原因,虽然很脆,但不容易腌进味,所以唐植桐切的就比较薄。

家里没有空置的咸菜坛子,唐植桐将目光盯在了和面的盆上,将仅有的两个盆拿出一个,腌洋姜咸菜用。

有人说腌洋姜,需要将洗后的洋姜先晒上个两三天,其实这个得看个人对脆感的接受程度,晾晒后的会偏软,不晒的偏脆。

“妈,时间不早了,我去厢房熬料汁,那边火力旺,早弄完早休息。”唐植桐切完洋姜,打算拿着锅往厢房去。

火力旺只是一个借口,真正原因是唐植桐想偷偷往里加点料,家里从副食品店打来的酱油品质不行,调料不过关能腌出什么好咸菜?

“行,我帮伱拿?”张桂芳没反对,而是试探的问道。

自从儿子结婚后,如非必要,张桂芳是不去两人的房间的,非常自觉。

“妈,您歇着,我帮着打个下手。”小王同学正巧闲着,主动接过了这个差事。

来到厢房,唐植桐往炉灶里加上几块柴,把锅蹲坐在炉子上,就吩咐小王同学去拎壶水。

拎水也是假的,主要是为了让她不在场,好从空间往锅里薅酱油。

等小王同学回来的时候,锅里已经放入了酱油、冰糖、花椒、八角、香叶、盐。

十斤洋姜,配一斤半酱油,二两冰糖,其他调料多少放点,意思意思即可。

除了这些,当然少不了水,水的多少要看容器有大,能将洋姜漫过即可。

小王同学除了取水,其他时候都在一旁看着,好像学会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行了,走,倒盆里就成了,明后天就能吃。”唐植桐也不待煮熟的料汁凉透,对于洋姜来说,凉热区别不是很大。

“我看你切辣椒了,不会粘上辣味吧?咱妹妹可不能吃辣。”小王同学刚才留意到丈夫将辣椒、姜片、蒜片一股脑的都放在了洋姜上,于是问道。

“放心吧,洋姜不吃味,腌不进去辣味,混着泡没问题。”唐植桐两手端着锅,出门口还不忘嘱咐小王同学:“敞着门吧,散散味。”

唐植桐来到正房后,将熬好的料汁一股脑的倒在盆里,不用密封,也没有倒白酒。

无论是密封还是倒白酒,都是为了不让料汁变质长白膜,唐植桐打算将这些洋姜分一些给岳母那边,剩下的不出一个星期就能吃完,就没浪费白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