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逃荒不慌,三岁福宝宠全家 > 第215章 险些说出粗鄙之语

逃荒不慌,三岁福宝宠全家 第215章 险些说出粗鄙之语

作者:大酒坛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23 来源:小说旗

张正青暗道一声晦气,拱手道:“拜见崔大人,下官是有公事在身。”

“原来是到钱塘县办差,怎么也不来我府上叙叙旧,多见外。”崔县令翻身下马,一派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模样。

钱塘县是上县,崔县令官拜正六品。

御史素有“宰相而下畏之”之称,虽能弹劾百官,却是从七品的品阶。

当然,若是寻常县令遇上御史,绝不敢占着一品半品的官位拿乔。毕竟御史台直隶于皇帝陛下,是监察天下的耳目。

稍有不善,一道弹劾奏折发上去,就能让地方官员脱一层皮。

然而崔县令恰好就是不怕御史的那一拨人,也是寒门出身的张正青最厌恶的名门望族子弟。

二人虽年纪相差甚远,却曾是国子监的同窗。

不过一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才少年,一个是寒窗十年努力考进来的穷酸书生。

后来参加同一场殿试,崔县令靠着出众的文采和一骑绝尘的俊脸,被封为探花郎,走马游街好不风光。

而张正青只是二甲一百五十七人中的第十五名,因言辞犀利获得御史台大夫赏识。

虽同朝为官,始终觉得矮了一头。

就连崔云恒不去翰林院,自请外放到钱塘县任县令,都让张正青腹诽不已。

沽名钓誉,惺惺作态,分明是想积累声望直接进入六部中枢。

这次受某个大人物所托,来抓崔云恒的小辫子。

张正青嘴上说是为肃清朝野风气,实则求之不得,恨不能将崔云恒直接踩到泥里去。

“崔大人说笑了,下官身为御史,不便与地方官交往过密。”张正青站直了身板,正色回绝道。

崔县令也只是随口一说,才懒得招待这种居心叵测之人。

二人又寒暄了几句,就分道扬镳。

张正青虽是寒门,却也看不起没见识的泥腿子。在程小棠这里受挫后,直奔武泰镇,要从胡里正身上下手。

他与清流一脉的胡大学士还有些交情,总能说上一二。

而崔县令直奔程小棠的那块荒地。

朝廷虽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向辖区衙门报备。开垦后三年内不需要缴纳田税,算是对开荒的奖励。

程大牛以程小棠的名义,报上了五亩地,在整个钱塘县都算是稀罕事。

一般情况下,女子不会被授予丁田,而荒地作为朝廷的财产,就没那么严苛了,谁愿意开垦就是谁的。

“崔大人,您怎么不打个伞呀?”程小棠看到吭哧吭哧爬上来的崔县令,很是关心。

这么白皙俊美的脸,晒伤了多可惜。

崔县令浅笑道:“既然要体恤民情,自然要设身处地。”

他虽穿着长衫,却很自然地撩开衣袍席地而坐,直白地问道:“你们刚才可有遇到奇怪的人?”

程天禄坦诚道:“有一男子,形迹可疑,目的不纯。”

“哈哈哈,好一个目的不纯。”崔县令听到程天禄的评价,比喝了冰镇绿豆汤还开心,“那名男子都问了什么?”

“放心,我不会去找他对峙。”

相较于扮作农夫却难掩倨傲的张四郎,程天禄也更喜欢毫不做作的崔县令,当即将之前的对话简略地说了。

当然,叙述中着重强调了张四郎言语挑拨的可恶,突出他们兄妹二人面对诱惑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

崔县令听得直乐,“多谢信任,本官一定不负所望。”

那十贯钱是县衙出的奖励,等到打谷机和秧马的作用让足够多的人见识到,必然还会有嘉奖。

只是此事不好预测,他才没跟老程家说,以免空欢喜一场。

程小棠捏着手指,仰头软软道:“那个张伯伯还说,有五百两黄金。”

“听他——”崔县令险些在孩子面前说出粗鄙之语,“听他胡言乱语,那五百两黄金根本不是赏给梁主事的,而是用于打造耧车。”

“且那被提拔的梁主事根本不是贫农出身,而是工部梁侍郎的族亲。”

当今圣上醉心于书法绘画,风花雪月,哪里懂得黄白之物才是百姓所需。

这五百两黄金,是工部梁侍郎上奏,以造福百姓的名义讨要来的。

而梁侍郎作为正四品的京官,所求也并非金钱,而是积攒声望,在官场上更进一步。至于那耧车到底是谁发明出来的,还是未知数。

陇西本就是梁氏的根基所在,断不可能让肥水流入外人田。

程天禄一点即通,恭敬地向崔县令行礼,“多谢崔大人解惑,学生获益匪浅。”

“你既已拜入袁山长门下,未来不可估量。”崔县令很看好程天禄,不吝指点道,“学识之外,这些事还要多听多看。”

寒窗苦读虽难,却远不如官场险恶。

考取功名,并非最后的奖励,而是全新的开始。

崔县令生于名门望族,从小就在不见刀光剑影的沙场长大。饶是如此,仍旧被钱塘县各大世家以及地方乡绅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不是阳奉阴违、虚报粮产,就是仗势欺人、侵占土地。

一个小小的庄头,背后都可能站着传承数百年的世家或者京中贵人。

崔县令当初就是不想与那些只会争名夺利的贵人们纠缠,才舍弃了清贵的翰林院,立志从地方官做起,成就一番伟业。

好不容易说服了圣上,却忽略了崔氏族老的意愿。

族里好不容易出了个有真才实学的探花郎,偏偏要去当县令。

老人们哪舍得最出色的子侄去穷乡僻壤受苦,不辞辛苦地积极走动,最后将崔县令安排到了富饶的钱塘县。

而这就是崔县令顺遂二十一年后的苦难开端。

短短两年时间,崔县令的鸿鹄之志从改天换地变成无愧于心,只想在离任之前,为治下百姓做点什么实事。

而这一点,终于随着程小棠的到来,迎来了曙光。

与之相反的,是家道中落的卢君实。

崔县令难得遇上与好友打过交道的人,谈兴极佳,主动透露道:“你们见过的卢县令,当时是二甲第三名,却被分到北方贫瘠的下县。”

“许多人为他不平,那小子反而笑得比谁都开心。”

“你们可知是为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