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919章 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是这样,我的意思不是你们搞,液体导弹交给别的同志顺带着搞。”

高振东的消息,隔着电话都能听出来,但是同志们听见就更笑不出来。

诶哟卧槽,这更过分,还要另外成立一个机构来搞液体弹,那特么更花钱了。

“这投入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防工委领导皱着眉头。

“不大啊,请搞运载火箭的同志搞一搞嘛,他们运载火箭现在肯定是液体嘛,这东西和洲际导弹,实际上区别就在导航和制导上面。不论固体液体,导航和制导其实是一套东西,你们搞固体本来就是要搞的。”

“搞运载火箭的同志负责解决液体导弹的射程问题,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他们要搞的,只要他们想打上高轨道,这个就跑不掉,剩下的你们用固体弹的制导系统往上面一装,也差不多能搞一个洲际导弹出来。”

高振东这话,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

实际上,我们最早的运载火箭,就是用导弹改的,高振东只是把这个过程给反过来了而已。

“嗯,有点道理啊。运载火箭那边现在本来就在搞系列化发动机和大运力火箭,在设计过程中,顺带着考虑一下导弹的要求,预留一些冗余度,应该也不是不行。”

他们这时候才想起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标准化、系列化,也是这位同志上次在电话里提出来的。

“的确,这样可能会让火箭的结构复杂一些,造价可能会高点,但是总比没有强。”有些东西,造价已经不是第一优先考虑的事情。

“如果固体的顺利,那就取消掉运改弹的设计,也没多大损失。”

“这个想法有意思,哈哈哈,的确可行。”

实际上高振东还有一层意思没说出来,装备要几条腿走路,但是研究单位同样要有多个备份。

“那你对于11500公里射程这个弹的参数指标,你怎么看?”防工委领导对此很是有兴趣,高振东脑瓜子灵,掌握的技术多,常常能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涉及到未来的重大节点,听听他的意见总是有好处的。

这货虽然经常有惊人之语,但是他不是只提问题和要求,常常会在现装达不到他的要求的时候,自己拿个方案出来解决问题。

“11500的射程我倒是觉得挺好的……”高振东在电话那一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11500,能从东北基本覆盖花旗佬全境,这个效费比很好,比起8000的聊胜于无,14500的步子太大,算是一个很均衡的选择。

防工委领导马上把注意力提到了最高级别,觉得高振东这小子好像话里有话。

“倒是?那你的‘但是’准备说点什么?呵呵呵。”

“嗯,那我直说了哈,搞固体的话,尺寸肯定会变,这个没得说,长度原来那个长了,我估计18米左右长,直径不超3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寸。”

搞导弹的同志有点懵,我还没算过呢,你倒是先算出来了?不过想想人家搞推进剂的,顺手算个导弹理论尺寸好像也没啥大不了的。

其实高振东也没怎么算,就拿前世的类似导弹套一套,再把条件放宽个10%~15%就行了,应该大差不差。

不过高振东这个回答明显算不上是“但是”,别人不清楚,但是防工委的人明白的很,高振东肯定还有话要说。

“尺寸倒是好说,我就是觉得那个单弹头,值得商榷,当然,现在弹头小型化没搞,估计弹头重量不会轻,但是无论怎么说,至少在搞单弹头的同时,规划预研集束3弹头,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一个考虑。”

“集束3弹头?什么意思?”说实话,高振东这话听得同志们是一头雾水,这是个什么东西?

“就是把一个弹头分成3个,但是这3个弹头和单弹头一样,是打同一个目标的。”

“这样威力不是变小了嘛?”

“对,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它将要使用的弹头来说,单弹头对于爆心一定范围内,实际上威力是严重超杀的,对吧?不如分成几个,把打击区域摊得开一点,能比较好的打击大城市。”

以我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量和奉行的政策来说,去考虑打击敌人的核发射井无疑是一个不合算的事情,弹头数量还不如人家发射井多呢,而且反击政策预示着打发射井极大可能打到的是一个空壳子。

谁都不傻,第一波肯定是先用这种固定阵地的弹。

所以高振东一口说出要打大城市,大家倒是并不奇怪。

“嗯,这倒是一个考虑。你说集束多弹头,那是不是还有别的多弹头?”防工委领导总觉得这小子的货还没挖干净,既然“多弹头”前面有一个定语,那也许就意味着有很多定语可选。

而这每一个定语,也许就是一条技术路线。

主要是多弹头这个事情,在现在还是一个未来概念,大家都没有,我们才起步,自然也不会去考虑这个事情。

果然,高振东没有让他失望:“嗯,对,我觉得多弹头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集束式,所有弹头都打一个目标。一类是分导式,每个弹头打击各自的目标,但是其运载具的轨道是不能随意机动的。一类是机动式,在分导式多弹头的基础上,运载具或者弹头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这三类多弹头打击效率层层提升,但是技术难度也同样层层递增。”

“总结得好!”搞导弹的同志没忍住,叫起好来,这位同志不但技术高超,思维超前,而且条理分明,逐步递进,把多弹头的技术、难度和效率分类划分得非常好。

防工委领导也被高振东的话给吸引住了,这三种东西,那是肉眼可见的一个比一个好啊。

“那分导式……”防工委领导问道。

机动式可能太难,但是分导式是不是可以……

“有难度,再说我觉得对我们现在来说好像意义不大,集束式多弹头算是最容易搞的,理论上来说,在运载器和制导系统上,它和单弹头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要解决弹头小型化的问题,算是效费比最高的。当然,个人看法,个人看法。”

呵呵,你的个人看法多了去了。

“嗯,记下来,记下来,具体怎么搞,后面再看。”

防工委这边乐呵呵的,诶,就高振东这几句话,未来几十年,战略弹道导弹的弹头这一块该怎么搞,可以说是一下子就说清楚了,都不用再搞什么规划论证。

因为高振东是从打击原理出发来描述问题,几乎不涉及任何技术,这种归纳描述方式可以说是在玩赖,你怎么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去。

“另外,诱饵弹头也可以作为未来要考虑的技术之一,放到未来去,当然,现在倒是不用,现在也没谁能拦这个东西。”高振东意犹未尽,不过这东西的确是太过超前,现在弄出来就成了妥妥的屠龙之术,没用,还不如拿这些资源去搞别的。

“诱饵弹头?有这运力不如直接扔一个下去吧?”防工委领导笑道,其他同志也深以为然。

“诱饵弹头可以比实际弹头轻很多,不需要占用太大的投掷重量,说得难听点,就算是搞个充气的也能用,根本不需要多少重量,一枚导弹能带一堆!”高振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充气的?那岂不是飞得比真弹头慢很多?一下子就被认出来了吧。”有同志有些疑惑。

“外太空没空气阻力的,充不充气一样的速度,呵呵呵,等到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时候,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得,现在算是知道那头的那位特别顾问同志在笑什么了,他应该是估计到这种情况——有人一时之间转不过这个弯来,外太空和大气层完全是两码事,特别不是搞导弹的同志。

防工委领导:好险好险。

“嗯,这个倒是的确可以作为远期的技术来考虑,记下来记下来。”

“但是,上面这些都是小事,我觉得里面最值得商榷的,是精度。”

合着你扯了半天,还没说到你最想吐槽的地方?

“精度?从理论的角度来说,1万公里以上2.5公里的误差,已经是很高的精度了。超高精度陀螺仪个头太大,想装到导弹上面,非常困难,惯性导航的误差就小不了,就算有星光制导,这也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搞导弹的同志沉吟道。

“我知道,不过星光制导其实是有能力不断修正误差的,虽然它自身也有误差,但是它能把累积误差控制在一个限度范围内,对吧?”

“对。”

有的同志不知道这位顾问怎么能一口说出星光制导的细节来,但是有的同志却是很清楚的,星光制导就来自这里,这也就是高振东的张师兄他们这些人没来,否则早就听出高振东的声音来。

“所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有一套足够好、足够小的陀螺仪就行了,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