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801章 高振东的新建议

都已经提醒得这么明显了,同志们的脑袋还是很灵光的。

“幅度!”这是最容易想到的,收音机他们还是经常在摸的。

“幅度不行,信号幅度受反射率、距离、雨雾影响很大,靠简单的信号幅度是没法直接区分的。如果像收音机那种调幅方式,系统复杂度会大大增加。”不等高振东回答,已经有同志先把这个想法给毙了。

“那就频率!”反正信号的基础参数就那几个,一个接一个的猜下去,总能猜着。

听见这个,高振东点了点头:“对,频率可以,而且频率也有很多种方式。”

“很多种?”

“对,很多种,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各有优劣。”

高振东把与频率有关的等差码、精确频率码、变间隔码、伪随机码等方式进行了介绍,听得同志们如痴如醉,原来还有这么多种可以用的编码方式,这些编码方式还有这么多的差别和用途。

介绍完各种编码方式,高振东把事情拉回来,毕竟这些细节暂时也用不上,现在最方便的办法,也就是一个脉宽调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他在激光制导炸弹总体方面,还有不少的建议。

“其实从实战角度出发,我建议你们向空军提出,哪怕多目标同时攻击的问题还没解决,也先生产一批,用于训练和试用,实际上对于激光制导炸弹这种精确制导武器来说,多目标同时攻击的场景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对于特定目标的打击,而这种情况下,往往一枚足够大的弹药就能解决问题,实在不行,一次扔几枚,共用一个照射也不是不行。”

张总连连点头:“我们也曾经想过这个事情,但是空军那边比较坚持,现在有你的建议,我想他们应该会慎重考虑的。”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

高振东也不觉得春雷厂这是在扯自己的虎皮当大旗,客观上,空装局对他们的信任度的确没有对自己的高,这是事实。

他之所以提出不论多目标攻击的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也要先生产一批激光制导炸弹用于试用,最大的原因,还是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离脏三作死的时间应该不远了,按高振东前世所了解的敌人的秉性来看,这个事情会变化的,只有时间,但是事件本身是不会有变化的。

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我们手上的东西越多,可以做的尝试就越多,当某些事情的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能产生质变也是有可能的。

“你们的步兵便携照射器搞得怎么样了?”这是高振东关心的另外一个事情,对于飞机来说,制导吊舱的方式无疑比针对机型搞特定的照射指示系统要来得灵活方便,而在某种情况下,侦察兵如果能有便携照射器,能更进一步的提升这种武器的使用灵活性。

说起这个,张总就有些犯难。

“有些困难,想在步兵能够比较方便携带的前提下,实现飞机上的照射功率,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正在对照射器进行模块化设计,争取拆开之后,4个步兵能够比较自如的携带。”毕竟飞机载重再是有限,相对于步兵来说还是强太多,200~300公斤对于飞机来说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但是对于步兵来说就太重了。

高振东一脸莫名奇妙的看着他:“为什么要实现和飞机吊舱同等的照射功率?”

“为了射程啊,如果达不到这个功率,那制导距离就难以满足要求的射程范围。”张总也是一脸的莫名其妙,照射功率这是硬指标,总不可能缩减吧。

“可是步兵一般是抵近照射,而且从照射点到目标之间,受雨雾影响比较小,可以说,其照射的完整光路长度,大概是飞机自身照射光路的60%就顶天了,你弄那么大的功率没必要啊。”

高振东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个光路图,一下子就把张总给干自闭了。

“这……对啊,傻了傻了。”张总猛拍自己脑袋,他就没想通,自己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个情况。

“而且,你们可以借鉴远程布撒器的技术,在弹上安装简易惯导,甚至你们的飞机都不用接收到照射信号,直接按照步兵给的坐标把炸弹扔过去,炸弹飞过去之后,再截获步兵低功率照射器的照射信号,跟着这个信号打就行了。”高振东给了一个简单的复合制导思路,比较麻烦,但不是不能实现。

还能这样?张总觉得自己开了个大眼,这种方式简直闻所未闻,想破脑袋他都想不出来。

但是顺着高振东的思路往下想,好像理论上还真能行,也许可靠性不是那么高,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方式实现精确打击,总比水平轰炸来得靠谱。

对于空军来说,其实85%以上的命中率都不那么重要,只要10枚炸弹里有那么一枚能够按照这种方式击中目标,那就是纯赚。

以激光制导炸弹的成名之作,交趾清化大桥为例,花旗佬炸这座桥整整炸了7年,从1965年炸到1972年,就是拿这个桥没办法,病急乱投医的花旗佬,甚至连从上游向下放漂流的铁饼炸弹这种花活儿都想出来了,依然拿这座桥没有一点儿脾气。

最终就是靠刚研制出来的激光制导炸弹,才一举摧毁了这座大桥,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能,可见一斑。

所以高振东的想法,非常简单,尽量拓宽激光制导炸弹的使用场景,增加打击方式,哪怕不是那么很靠谱的,也不妨试一试,搞一搞,没准儿就能行了呢。

有办法总比束手无策强,哪怕这个办法不是那么的很靠谱,需要靠一点点运气,不过老话说得好,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高振东做的,就是给这种武器多做一些准备,至少能有撞运气的机会。

想到这里,高振东又向张总提建议。

“我建议你们可以在缩减步兵便携照射器功率的同时,把热像仪整合到这个便携照射器的观瞄系统里去,如果不能直接整合,至少为热像仪提供一个方便的接口。下一步如果机载吊舱条件成熟,也可以整合热像仪,不用担心分辨率,在必要的情况下,付出相当的代价是可以提升热像仪的分辨率的。”

对于侦察兵来说,只要能够看得见敌人,就能够用照射器为激光制导武器提供照射,所以这个照射器或者说配套的观瞄,拥有夜视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对于相当一部分以高炮为主要防空武器的敌人来说,夜间轰炸对他们来说简直无解。

而夜间轰炸,首先得自己能看清,S2期间夜间轰炸不是非常盛行,主要原因就是轰炸机自己也看不见。

不过这种情况在花旗佬的李梅搞烧烤的时候有所改观,李梅就经常搞夜间轰炸,不过他的目标指示比较特殊——在小鬼子城市里用燃烧弹投出一个“十”字,其他轰炸机就围着这个十字扔燃烧弹就完事儿。

不论怎么说,能有李梅的条件的情况并不多,想要把夜间轰炸搞好,自己看得见才是最主要的。

“高总工,如果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热像仪,我有信心把吊舱做得更好。”高振东的一系列建议,把张总的心气儿也提了上来,不就是堆料嘛,堆!

话虽如此,他还是为高振东的思路之开阔感到惊叹,高总工想得,可真比自己远,比自己全。

高振东在春雷厂呆了3天,在这3天里,他主要就是和春雷厂的同志一起,落实激光制导炸弹的改进问题。

一是激光脉宽编码技术,虽然他把思路给出来了,但是对数字电路并不很熟悉的春雷厂同志,还是需要一些帮助,才能把这个技术落实下来。

再有就是吊舱和步兵便携照射器的事情,他和张总一起,将步兵便携照射器的功率指标重新进行了确定,以确保尽快把步兵便携照射器完整的做出来,高振东的想法,是能在十月之前把这个事情彻底落实。

作战是需要时间来准备的,从自然条件、我们的运输能力,以及敌人行动惯性来看,大概率这个事件的时间不会有太大变化。

从步兵便携照射器的现有进度来看,赶上这个节点应该问题不大,在这之前张总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在照射功率几乎砍半的情况下,做一个能用的东西出来应该是可行的。

高振东在这个事情上,唯一反复强调的就是,要充分考虑高寒条件,高寒试验一定要做扎实。

至于整合热像仪的激光制导吊舱,只是纳入了计划,确定了方案,但是时间上高振东倒没有考虑在节点之前就完成,只要步兵便携吊舱整合现有小型热像仪和激光制导炸弹增加惯导的事情落实好,基本上也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夜战精确轰炸。

临离开春雷厂的前一晚,高振东思前想后,拿出纸笔,在封面那张纸上写下了一行标题。

——《关于各类新式武器在高寒条件下的使用研究及建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