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754章 被逼急了的十七机部

马上过年了,今年的烈火科技奖一反前两次都在春节后颁发的习惯,改到了春节前。

看来是随着成果上报效率的提高,还有支撑和评价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改进,已经能够在春节前完成评奖工作,不论是部里还是获奖人,其实还是都希望能在春节前发奖。

拿着奖励过个肥年,肯定比年后才能发奖要更香一些。

十七机部的大礼堂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接近年关了,来参会的也主要是京城附近的单位同志,太远的就没法来,只能是在会上宣布,然后必须由部里置办的表彰用品如奖状奖牌等,邮寄过去,至于其他福利性质的奖励,就由获奖人员单位收到奖章奖牌等之后,合并代为发放。

既然是发奖,那大家坐在会场上,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个事情,自然而然的,高振东也是他们的重点讨论对象。

“不知道今年高振东能搞多少个啊?”

“七八个应该有吧?”

“难说,去年好像也没太多的样子。”

“嘿嘿,那你就不知道了,去年没太多,是你看见的没太多,实际上很多的。”

“啥,还有这事儿?说说来听听!”

“那不行,犯纪律。”

“嘁,七八个?你们想什么呢,高总工手上,别的不说,光一个6011会战的课题,下面就有差不多二十个新材料,新材料啊,个顶个的都是一等奖的苗子,至少二等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新材料归新材料,不过有的是在已有材料上的改进,有的是全新的,改进至少值得一个二等,全新的肯定是一等。

“对啊,而且他是全部搞完了的,你猜他能得多少个?”

“我猜二十个一等。”

“可能没有那么多,一等二等一样一半吧。”

“我们赌一顿饭,咋样?”

“你们两给我收着点儿啊,禁止赌博!”

“没劲……”

其实不止是他们,包括老陈在内,也包括高振东自己,都挺好奇部里面到底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别人都好说,是拆开了的,你参加一个,我参加一个,就连郑良枢,他作为与三分厂合作的另外一方的负责人,他也是在名义上主动退出大部分课题,交给了别人。

对于郑良枢来说,他是行政线,不是技术口的,课题这种东西,一定得有,但是有时候太多太多,反而不是好事。

当然,一般来说不会有人有这个担心,特么的一个两个还费老鼻子劲呢,什么时候会有“太多”这种烦恼了?

但是这事情不是沾上了高振东了嘛,性质可就变了。

如果说郑良枢一开始在兴奋中没意识到将近20项课题代表什么的话,那在6011会战开始不久就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幸福的烦恼啊,于是他主动分出去不少,也收获不少。

但是和郑良枢不同,这个事情上,高振东是分不出去的,不论他怎么分,最重的那一份始终在他手上,他想给别人也给不了。

别的单位,成果集于某人一身,嗯,这特么肯定有猫腻!

但是在三分厂,啥,这么多新成果都和高振东没关系?绝对有大问题!

但是老陈也好,高振东也好,他们知道,部里面如果要按项目给高振东下表彰,很为难。

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对烈火科技奖一等奖的严肃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成果不奖,是不公正,但是把普通人和高振东这种异类放到一起来进行评价,对普通人是不公平。

所以高振东根本不在乎自己能得什么奖,他就是略微带点儿腹黑的好奇,部里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对这个疑问感兴趣的人,不止高振东一个,十七机部对他熟悉的人都很好奇。

在这种好奇中,本年度的烈火科技奖颁奖流程如常进行,波澜不惊,仿佛一切都和去年没什么变化。

高振东的名字一直没有被提起,人们并不奇怪,去年前年也是这样的,如果把他放在前面发,会让大家对在他后面的所有项目都失去兴趣和关注。

这叫技术工作者里的顶流!

当人们的好奇被拉到顶点的时候,眼看一等也快颁发完了,典礼到了尾声。

这时,十七机部领导拍了拍话筒。

“接下来,是我们最后一个奖,也是最特殊的一个奖。”

来了来了,这必定是高振东,但是为什么是最后一个奖而不是最后一个人?

“今年烈火科技奖特等奖,授予京城第三轧钢厂的高振东同志,获奖课题——无!”

下面“轰”的一声就炸了,特等奖?以前怎么没有这东西?

还有还有,那个无获奖课题是个什么意思?高振东一个课题都没有?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过大家很快就回过味儿来。

“看来这个奖,就是为高振东量身定做的。”

“嗯,部里估计也是没办法,奖无可奖了”

“部里这个考虑倒是有道理,按照课题来表彰,会把其他同志比得好像是不值一提一样。”

“对对对,这样对其他同志来说有点不公平,和高振东比,根本没法儿比啊!”

“干脆把高振东摘出来,独一档!姜还是老的辣,部里领导厉害啊。”

“注意到没有,没有具体的课题,这个奖,就是奔着高振东这个人去的。”

“他的课题还少了?就一个高炉操作线,意义就完全不是这些单独的材料能比得上的,那是对整个十七机部的巨大提升。”

“这结果,服气!”

“……”

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志们用最大的力气,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高振东也听明白了,这个“特等”,其实有点类似终身成就奖,或者说弱一点,“本年度最高综合成就奖”,不和你说课题,不和你说具体指标,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你的成果要够多!意义要够大!

数量、质量,都得是顶尖的,缺一不可!

什么叫顶尖?

顶尖的评判标准就是,但凡部里觉得能给你发几个一等奖就完事儿的,那就不够顶尖。

陈总……不对,现在是三轧厂的陈厂长了,老陈乐呵呵的在高振东边上笑道:“看来部里真是被你逼急了,哈哈哈。”

这话高振东不好接,只是嘿嘿笑了几声。

三分厂的厂长郑良枢同志也在旁边哈哈笑了起来,想着自己老领导被高振东给逼成这样了,他笑得很是有些不厚道。

“下面,请高振东同志上台领奖!”

在所有同志再次响起的热烈掌声和钦佩的目光中,高振东站起身,向领奖台走去。

炽热的灯光下,他的身形显得异常高大。

——“烈火科技奖特等奖,非常设奖项,仅在某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颁发,颁发对象为年度内综合科技成就极高,且数量极多的科技人员。获奖者至今不过寥寥数人,颁发次数总计不到10次。获奖次数最多的,是冶金业泰斗高振东同志,其余获奖者获奖次数均为一次。”

——摘自21世纪出版的《冶金科技史》。

——

“高总工,这个慢扫感光元件,20秒这个我倒是想得通,掺氧硫化锑我测试了电阻率,达到10的13次方欧姆.cm量级,的确是有这个效果,可是一个小时这个,我有点没弄明白。”

坐在高振东面前的,是刘荣国,那个从烧热电偶电极开始,就跟着他干的同办公室“小刘”。

不过现在还叫他“小刘”的,可找不出几个来了,人家已经从技术员一跃成为正式工程师,并且是特种合金和非合金特殊材料领域的顶尖技术人员。

他也不是光靠高振东喂饼,作为正儿八经科班大专毕业的他,在工作中也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都在不断的积累。

所以对于一些课题,他也是有思考自己的见解的。

高振东倒是很乐意回答他的问题:“情况是这样的,在不涂敷其他材料层的情况下,掺氧硫化锑自身的高电阻率就足够达到20秒的电荷贮存时间。但是在进一步将靶面做成双层的时候,此时硫化锑材料主要起到的是光电导作用,而电阻率更高的疏松氯化钾涂敷层,起到的才是长时间贮存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达到1个小时的电荷贮存时间。”

高振东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着慢扫摄像管靶面的等效电路图,对着等效电路图向刘荣国仔细解释。

一席话让刘荣国茅塞顿开,高呼学会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明白了,高总,你放心,这事儿我一定弄得妥妥当当。”

这个问题搞不搞明白,其实都不影响刘荣国把高振东的意图实现出来,但是对于刘荣国来说,这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本专业是搞冶金的,这些掺杂了电学的知识,对他的眼界来说非常有帮助。

“方姐,后面的事情可就交给你了!”刘荣国转头向已经从1274回到厂里的方迎红笑道。

“没问题,我看过了掺杂要求,没问题,不需要其他的改进工作就能完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