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二百三十三章 八类之儒(4K4)

尊师孔仲尼 第二百三十三章 八类之儒(4K4)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鲁国郊外的周道上,几辆战车正在奔腾。

宰予站在车上眺望远方,他身边站着的,是因为极度紧张而害怕的瑟瑟发抖的季孙肥。

宰予见他如此,轻轻的笑了一声,重又来到他的身边坐下。

“害怕吗?”

季孙肥抬起头望向宰予,随后又羞愧的低下了脑袋。

“夫子,我……”

宰予看到这里,也没有出声责怪他,而是倚着车轼问道。

“肥啊!我问你,男子二十岁,为什么要举行加冠之礼呢?”

季孙肥想了想,惭愧道:“我不知道……”

宰予笑着说道:“你现在不知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因为我先前没有传授给你。但是现在,你可要好好地记在心上了。”

“请夫子指点。”

宰予道:“自周公制礼以来,诸夏的男子到了二十岁,都必须要前往宗庙之中,由父亲和上宾为他加冠。

加冠要连续进行三次,第一次加冠,代表孩子的思想已经成熟,可以拥有参政议政、出仕为官的权利了。

第二次加冠,代表孩子的身体已经强健,可以享有参加军队、为国家而战的荣誉了。

第三次加冠,代表孩子的行为已经可以合乎规范,所以可以代表家中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了。

参与政事、为国而战、祭祀祖先,这既是成人的职责与义务,与此同时也是权力与荣誉。

而在拥有了这三项权力后,便不能再将男子当做孩子来看待了,称呼他时为表尊重不可以直呼其名。

所以要为他取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字来代替他的名,以此来颂扬他的德行,并勉励他继续努力。”

季孙肥闻言有所触动,他联想到曲阜即将发生的变故,忍不住继续问道:“如果做好了这三点,便可以称之为是君子了吗?”

宰予摇了摇头:“做好这三点,便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但距离君子的标准,还十分遥远。”

季孙肥问道:“可是按照您的说法,普天之下有的男子十之**都算不得真正的男人,这样看来,天下间还有君子存在吗?”

宰予笑着回道:“君子……多半是有的吧?只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季孙肥又问:“夫子您这样的人都算不得君子吗?”

宰予摇头道:“我只不过是个儒生罢了。”

“儒生?”

季孙肥想了想曲阜泮宫里的那一帮走路都晃悠的老学究,又看了眼面前的宰予,只感觉愈发疑惑。

他问道:“可……您似乎与我所熟知的儒生大有不同啊!”

他这话刚一出口,不等宰予回答,便听见前方驾车的申枨大笑连连。

“小君子啊!那只能说是你从前见过的儒生太少了啊!儒生可不光是泮宫里捧着诗书颂念的师保,也有我这样习练武艺的粗人啊!”

季孙肥瞧了眼身形壮硕的申枨,又抬眼望向宰予。

“夫子,这……”

宰予笑道:“子周说的没错啊!就像是食分五谷一般,儒亦有八类。”

季孙肥问道:“请问夫子,是哪八类呢?”

宰予道:“王儒与腐儒、通儒与陋儒、雅儒与俗儒、大儒与庸儒,此之谓八儒。”

季孙肥听见这八类儒生,只觉得颇为新奇。

他从前只知道儒生是一群知礼好乐的人,却没想到原来儒生与儒生之间还有这么多区别。

他不由追问道:“这八类儒生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

宰予听到季孙肥追问,缓声应道。

“所谓王儒,即是王道之儒。

这种儒生以推行王道为己任、纵然遇到千难万险也绝不改悔。

他们既能遵循礼义成就帝王大业,又善于处理政事的富裕国家,还能取得民心而安定四海,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之为王儒。”

季孙肥听完了宰予的描述,不由艳羡道:“这……自古以来,出现过这样的儒生吗?”

宰予想了想,也觉得很难概括这王儒的具体行为,只能尝试着以举例的方式来说明。

他开口道:“郑国的子产,齐国的管仲,都很接近于这个境界,只不过终究是功亏一篑。

子产,取得了郑国的民心,然后他死以后人亡政息,郑国也没有因为他的变革而彻底富强起来。

管仲,是善于从理政事的人,辅佐桓公九合诸侯,帮助列国存亡断续,然后终究没能达到遵循礼义的境地。”

季孙肥想了想子产和管仲,这两个哪个不是名扬天下的贤德之士。

转过头,又想了想自己,季孙肥只得放弃了成为王儒的想法。

他问道:“那与王儒相对应的腐儒又是怎样的人呢?”

宰予想了想对于腐儒的描述,感觉有的话说出来可能要得罪一票的师兄弟,于是只能隐晦的说了句。

“《易》中有云:括囊,无咎无誉。

把口袋扎紧,没有什么过错,也没有什么荣誉,平平常常,无功无过。

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所谓的腐儒了。”

季孙肥听得懵懵懂懂,但驾车的申枨听到这话可是差点没憋住。

宰予这不就是在拐弯抹角的diss那些奉《诗》《书》为圭臬,不懂得变通的同学吗?

宰予看见申枨的肩膀直抽抽,知道这小子肯定是听明白了,于是赶忙撇开腐儒又讲起了下面的。

“至于通儒,便是那些博览古今、学究天人,所学驳杂但却又不乏独到见解的儒生。

而陋儒则与之正相反,这些儒生学识低浅鄙陋,向上不能规劝君主,向下不能以礼约束自己。

看了三五本书,便急着卖弄口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做禽兽一样的礼物急于去送与他人。

通儒给人教导时,犹如空谷传响,虽然话语简短,但却能令人回味悠长。

至于陋儒,他们向人进言时,纵然言辞绮丽,但却感觉像是站在市集之中,让人感觉浮华聒噪。

然而通儒若是没有修养好德行便会成为俗儒。

不学习新知,不讲求仁义,把追求财富为目标,这便是俗儒的作为。

他们身上穿戴宽大的袍子,腰间束着金玉点缀的昂贵腰带,头戴中间高两旁低的帽子,嘴上喊着效法古代的圣王,但他的言语与行为却不能统一。

他们杂举着荒谬的学说,歪曲《诗》《书》《礼》《乐》《易》的精髓,并借此来向上位者献媚。

他们的行为已经落于凡俗,然而却依旧不知厌恶自己,反而文过饰非,假借上古的圣贤欺骗愚蠢之人,从而期望获得一些衣食,得到一点积蓄。

顺从显贵的人,侍奉无道的小人,吹捧显贵者的座上客,心安理得的做他们的奴仆,而不敢生出其他任何志向,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俗儒。

而与俗儒相对应的雅儒,则是推崇礼仪,而不特别看重《诗》《书》的一类人。

这些儒生的缺点在于,他的言行虽然可以符合礼仪和法度的规范,然而他的智慧却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无法阐述先前未曾见过的事物,虽然读书但却不能触类旁通。

而他们的优点在于,忠信待人,不违本心。雅儒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别人。

并以此为依据去尊重贤人,敬畏法度,对于修养德行,一日也不敢怠慢。

你从前在泮宫见到的,大抵都是这样的儒生,所以才会对儒的本质产生误解吧?”

季孙肥听到这里觉得有些迷糊:“可夫子,儒生本来不就是遵礼的吗?您为什么说雅儒的缺点是遵礼呢?”

宰予道:“遵礼并不是缺点,但是只看重《礼》,而不看重《诗》《书》《乐》《易》这便是不对了。

我从前在曲阜接受孔夫子的教导时,他曾告诉过我:

《诗》《书》《礼》《乐》《易》这五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舍弃其中任何一门,那么最后就算学成,其观点也必然偏颇,其论述则必然邪辟。

《易》中所讲授的知识,阐述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易》学的好的人知道万事万物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长于变化。

《礼》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辩明了奸邪与正义之间的区隔,因此《礼》学得好的人可以坚守自我,轻易不会被外物所动摇,故而长于行动。

而《书》则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变革,所以《书》学得好的人可以习得治国理政的道理,因此擅于从事政务。

至于《诗》,那里面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天下百姓的习性与风俗,所以学好了《诗》便知道该如何对民众进行教化了。

《乐》则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宫商角徵羽五音协调,曲目奏响时才能感动人心,所以《乐》学得好的人,长于调和性情、协调事务的发展。

唯有将《诗》《书》《礼》《乐》《易》中的道理全部付诸行动的儒,方才能称之为大儒!”

季孙肥被宰予说的瞠目结舌。

他原以为王儒便已经是儒生的顶点了,没想到居然还有能压王儒一头的。

他追问道:“敢问夫子,大儒的行为又是怎么样的呢?”

宰予闻言,一甩披风,望着远方起起伏伏的山丘,震声应道。

“像大儒那样的人,隐居在偏僻的街巷里,居住在简陋不堪的房屋中,虽然贫穷的没有立锥之地,可是王公侯伯却不能同他争夺名望。

如果大儒管辖仅有百里见方的小国,但拥有千里土地的大国却不能与之匹敌。但他却并不欺凌弱小,而是专门打击暴虐无道的国家。

大儒不发兵则已,一发兵必定万民归附,不征讨则已,一征讨必定申明道义。

正因如此,所以哪怕他立志于匡正天下,也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

大儒的言行合乎礼义,因为心中无愧,所以做事必定果断,而处理危机时,应付突发事件也能够恰到好处。

他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但他心中坚守的道却是始终如一的。

上天不能使他死亡,大地也不能将他埋葬,即使夏桀、商纣的时代也不能玷污他。

就算他的**消亡了,然而他的精神却能与这大河永存,与这山川同眠,纵然逝去千秋万代,也不能抹除他存在的痕迹。”

宰予说到这里,一旁的子贡忽然眉头一皱,抬起手来指着宰予说道。

“子我,你小子是不是在……”

宰予见状,知道这小子要坏事,于是赶忙话锋一转把道理圆上。

“所谓大儒,正是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这样的人啊!”

季孙斯听到这里,忽的抬头问了一句:“那么夫子您算是这八类之儒中的哪一种呢?”

这下子,可还真把宰予问住了。

他的志向是做大儒,可现在嘛,他又感觉自己似乎还不太够格。

而如果说自己是其他几类,那他明显又不太匹配。

况且季孙肥现在虽然是他的学生,可再怎么说,他也是未来季氏的掌舵人,代表着三桓的利益。

孟孙何忌作为夫子的学生,在另一条时间线上,都可以毫不留情的伙同季孙斯把夫子逼出鲁国。

没理由季孙肥以后不会因为季氏的利益动他宰予啊!

也正因为如此,有的话,他可以在赵毋恤的面前可以说。

但在季孙肥的面前,他却不得不谨言慎行。

宰予正想着呢,抬头却忽然看见身后战车上被绑得严严实实,就连手耳口鼻都被堵塞的公伯寮,又想起了不久之后将要发生的事。

于是只是轻笑一声道:“我不在八儒之中。”

“那您是什么样的儒生呢?”

这下不等宰予回答,那边子贡就已经回话了。

“子我,权儒也!”

……

夜晚,阳虎府上。

宰予一脸严肃的正坐在身高八尺的阳虎对首,二人的身边摆着个活蹦乱跳的布袋。

里面装的东西不消多言,正是公伯寮。

宰予指着袋子说道:“阳子,公伯寮假传国君之命,召我前来曲阜,这原来是出于您的授意吗!”

阳虎闻言,不免尴尬道:“子我何至于发怒啊!我召你前来,本是有要事相商,但又担心引人注意,所以才让公伯寮传命,你千万不要误解啊!”

宰予哼了一声,起身行礼道:“我接到公伯寮传命后,还以为是三桓知晓了我等的计划,所以才假传国君之命诓我过来。

情急之下,我只得连夜整军,率队前来,遇到候人查问时,幸亏我急中生智,说是奉命随下军出征,这才没让他们起疑。

阳子将举大计,却行此举,若是招来三桓注目,岂不是坏了大事,您这么做到底是意欲何为啊?”

阳虎听到这里,只觉得自己是听信了公伯寮的谗言,误会了宰予的忠信。

于是愈发愧疚,只得向他坦露心迹,试图改变宰予的看法。

“子我勿虑,一切已经安排妥当。三桓就算发现,也已经无法改变大局了。你现在带领菟裘甲士前来,正是时候!”

阳虎信心满满,但宰予听到这里,却忍不住心中一惊。

虎子,你都安排妥了?

怎么不和我商量一下呢?

他赶忙问道:“敢问阳子,定于何日动手?”

阳虎笑着回道:“二月己丑。”

“二月己丑?”

宰予嘀咕了一声。

己丑就是二十六。

二月二十六?

嗯?

嘶!

宰予微微吸一口凉气。

二二六,虎子,谁给你算的卦?

这可是下克上的吉日啊!

最重要的是,这不就是后天吗!

------题外话------

月票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为佳。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