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830【故人】

民国之文豪崛起 830【故人】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14:22 来源:蚂蚁文学

来到重庆的化学、医药人才足有32人,其中有些还带着家属,满打满算共有57人之多。

周赫煊亲自前往朝天门码头接待,准备用自家的小江轮,载着他们去周公馆歇息。人太多了,周公馆显然安置不完,但隔壁的刘湘和李根固公馆可以借来用用,反正那两家的房子空了大半。

轮船到港,周赫煊老远就看到钟观光,旁边那小老头应该是赵黄。(多谢书友提醒,上一章把赵黄的名字弄错了。)

众人踏上码头,随时行李就放了满地。

队伍里的年轻人颇为激动,俱都把目光投到周赫煊身上,显然周先生是他们的偶像。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扶着颤颤巍巍的钟观光走来。钟观光已经快满70岁了,气色不是很好,他拉着周赫煊的手说:“明诚啊,一别经年,想不到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再聚。”

周赫煊只能安慰说:“老先生不要悲伤,只要我们坚持抵抗,中国就还有希望。”

“唉,”钟观光摇头叹息一声,又咬牙咒骂,“若非张自忠当汉奸,平津也沦陷不了那么快,此人该杀!”

周赫煊没有接这话,因为他知道张自忠后来殉国了。

但别人不知道啊,眼下日寇大举入侵,在国难当头之际,张自忠已经被公认为汉奸。

张自忠在华北事变中的污点有两个,一是背着宋哲元签署卖国的《香月细目》,二是利用北平危局逼迫宋哲元让位。

从各种史料来推测,张自忠应该是膨胀了,前两年就开始骄傲自负,在华北处处以“二头儿”自居,甚至对宋哲元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当日军包围北平的时候,张自忠身边的一票亲日分子,怂恿他逼走宋哲元以自立,张自忠稀里糊涂就答应下来。

张自忠在亲日分子的忽悠下,完全错判了局势。他觉得日军攻打北平,完全是出于对宋哲元的不满,只要自己上位,就能保住华北不失,大可与日寇继续虚与委蛇。

结果呢,宋哲元被张自忠逼离北平之后,张自忠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只有那些真正当汉奸的能够上位。带着悔恨交加的心情,张自忠连夜离开北平,如今已被韩复榘奉老蒋之令逮捕,押赴南京接受审判。

对于平津沦陷,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用张自忠的原话来说就是:“想不到闹了那么一下子,好像被鬼所迷,我愧对于委员长(宋哲元)。”

1940年听到宋哲元的死讯,张自忠痛哭流涕:“委员长(宋哲元)先我而去,是天不许我有赎罪的机会了。”从那个时候起,张自忠就有了求死报国的念头,后来终于壮烈牺牲。

钟观光唾骂了几句宋哲元,便拉着身边的少年说:“明诚,你看看这是谁?”

周赫煊依稀觉得有些面熟,对少年说道:“你是那个周……周……”

“周杭,”少年鞠躬道,“感谢周先生帮助。”

“都长这么高了啊!”周赫煊大喜,拍着少年的肩膀说。

眼前这个周杭,就是周赫煊创作的小说《神女》里头,那个女主人公的儿子的原型。

当初周赫煊创办希望小学,由于周杭的母亲是娼妓,遭人非议而不得不退学,被适逢其会的钟观光收养为孙子。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当初那个瘦弱的小毛头,如今已经成长为翩翩少年。

周赫煊问:“还在读书吗?”

钟观光颇为自豪地说:“周杭从小就是神童,读书时连跳几级,今年虽然才18岁,但已经在清华大学读三年级了。”

周杭补充道:“日寇占领平津,清华、北大和南开都搬迁了,三校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我这次把爷爷送来重庆,马上就要返回长沙去报名。我学的是物理专业,以后造出来飞机大炮,把小鬼子全都赶回老家!”

“好,有志气!”周赫煊赞扬说。

钟观光一拍脑袋,笑道:“唉,只顾着跟你说话。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赵黄教授。”

周赫煊连忙抱拳:“药农先生,久仰大名!”

“我对周先生才是久仰大名啊!”赵黄握着周赫煊的手说。

钟观光又介绍道:“这位是孙学悟孙社长。”

一个中年帅哥抱拳道:“周先生好。”

“范老板怎么舍得把你给送来?”周赫煊大喜过望,恨不得把孙学悟抱过来亲几口。

民国时期也是有私人科研机构的,名叫“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而眼前的孙学悟就是黄海化工社的社长。

孙学悟参考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科学院的模式,不限门类,不分学术派别,广邀学者来到黄海化工社,按各人志趣自选课题。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下,改良了中国制盐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年前,他们还冶炼出中国第一块金属铝,并用金属铝制成一家小飞机模型,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纯碱生产效率。

不仅如此,孙学悟还创立了细菌研究室,将成果运用于酿酒、酿醋等领域。

范旭东能够建立硫酸厂,为中国自产化肥和炸药提供原料,就是因为有黄海化工研究社的科研后盾。

孙学悟说:“华北形势危急,黄海研究社正在搬迁。我来重庆的目的,一是为周先生办酸厂提供帮助,二是来考察一下实地情况。不瞒周先生,范老板倾向于在长沙重建研究社,但我觉得在四川更安全一些。”

“对对对,四川更安全,一定要把研究社办在四川!”周赫煊连忙说。

历史上,孙学悟把黄海研究社迁到长沙,结果刚刚把新屋建好,就因战事告急而再次动迁。经过一年多的颠沛流离,黄海研究社积累了15年的仪器、图书和资料损失大半,一切只能在重庆从头开始。

生怕孙学悟不愿意,周赫煊又说道:“只要黄海研究社搬来重庆,我承诺每年捐赠5万大洋经费,并从欧洲采购价值100万元的先进科研设备,且不要求有任何利益回报!”

“真的?”孙学悟心动不已。

“当然是真的,我决不食言!”周赫煊生怕孙学悟跑了,只要孙学悟答应来重庆,那么就有一大票的科研人员跟着过来。

事实上,如果范旭东能把永利硫酸厂搬来重庆更好。那家硫酸厂可不止生产硫酸,各类酸性产品都能提供,到时候磺胺药厂跟酸厂紧挨着,完全不必担心原材料的问题。

可惜,周赫煊无法说服范旭东,至少现在不能说服。

因为四川还是刘湘的地盘,而范旭东和南京政府关系密切,永利硫酸厂又是能提供炸药原料的企业,老蒋此刻根本不可能放人放厂入川。

只有等刘湘病死了,各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工厂,才会大举迁到四川扎根。

所以中央有很多人说:刘湘之死,是老天给了中国一线生机。

数十位科研人员及其家属,依次过来跟周赫煊握手交流,随即众人坐船前往周公馆歇息。

当晚饱餐一顿,第二天清晨,周赫煊就带着他们前往工厂那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