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576【音乐大才】

民国之文豪崛起 576【音乐大才】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14:22 来源:蚂蚁文学

在英国留声机公司收购百代以前,百代唱片在中国主要有“总发行所”和“中国唱片公司”两个机构。

仅在去年上半年,“中国唱片公司”的毛利润就达到10万元,但“总发行所”却亏损足足8万元。抛开各种支出成本,百代唱片其实已经连续亏损四年。

主要原因是时局动荡,从中原大战到一二八事变,搞得百代唱片的发行业务困难重重。

要知道,百代唱片的“总发行所”,可是承担了整个中国将近一半的唱片公司的发行业务。由于战乱原因,唱片在上海灌录出来,别说卖了,简直都没法运输到外地市场,能不严重亏损吗?

就在今年初,英国留声机唱片收购了中国百代唱片的母公司,随即进行了一系列公司结构整合。原本的“总发行所”和“中国唱片公司”合二为一,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而李楷生这个华经理也是在那时候被聘任的。

一般情况下,民国外资企业的华经理只是摆设。因为政府规定,每家洋行(外资公司)都必须聘任华人经理,洋鬼子们只好找一些买办当经理。

这些华人经理的主要责任,其实是负责沟通人脉渠道,基本上是不管公司经营的。

但在历史上,李楷生却是百代唱片扭亏为盈的关键。

此君上任做百代唱片的华经理后,立即选贤任能,招聘音乐人才。同时,又借中国人的抗日救亡心理,积极发行大量的爱国歌曲。比如新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初就是由百代公司推出的。

现在的李楷生处于关键时期,他刚刚走马上任,必须尽快弄出一两张热卖的新唱片来。

30的唱片版税分成,实在是太离谱了,即便包含词曲作者和演唱分成,还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价码。李楷生皱眉道:“周先生,恕我直言,你要价太高,我最多能给15的版税。”

周赫煊也不着急,只是淡定的笑道:“你知道我现在出版小说,出版公司给的版税是多少吗?”

“多少?”李楷生还真不清楚。

周赫煊递了一支香烟给李楷生,自己也点上一根说:“50。”

“那可真是……厉害。”李楷生已经找不到形容词了。

民国时期的作家很吃香,作品版税分成高得吓人。稍微有点名气的作家,版税至少就在15以上,像鲁迅这种文坛顶级大腕,可以拿到35到40的版税。

胡适曾经创下过45的版税纪录,但那种情况并不常见,他的版税现在已经跌到40了,跟鲁迅的价位差不多。

而周赫煊属于特列,《泰坦尼克号》发行时,便已经拿到45的版税。现在的《黑土》即将发行单行本第一册,20多家出版社抢破头,其中有9家出版社开出50的天价版税。

出版公司也是有成本的,行政开支、机器损耗、编校、印刷、纸张、油墨、运输、发行、缴税,各个环节都需要钱。周赫煊的50版税是什么概念?他一个人就拿走了大部分利润,而出版社只能赚点辛苦钱,甚至一个弄不好,出版社还有可能面临亏损。

但周赫煊在文化知识界的影响力太大了,许多出版公司宁愿赔本,也要含着泪帮他出版小说。一可以增加公司的业界影响力,二可以拓展渠道和市场,出版商们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一口价,18的版税。”李楷生再次让步,周赫煊的小说版税实在把他吓到了。

周赫煊笑道:“既然李经理是爽快人,那我也不含糊。咱们彼此各退一步,就25,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算了。买卖不出仁义在,希望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李楷生苦笑道:“25的版税,不是我这个华经理能够做主的,必须总经理李起(英国人,也译里奇)同意才行。不过嘛,周先生并非一般人,我就越权同意了,我会说服总经理的。”

这次轮到周赫煊惊讶了,他还以为李楷生要考虑几天。没想到这个假洋鬼子很有魄力,居然当场就答应下来,而且还是越权做主。

“既然如此,那就祝我们合作愉快。”周赫煊说道。

“合作愉快!”李楷生起身握手,“周先生,不如我们现在就去公司,我介绍你认识一下我们的音乐部主任,顺便把合同签下来。”

周赫煊好笑地说:“李经理做事雷厉风行啊,实在佩服。”

李楷生面露微笑,其实心中暗暗叫苦,他在头疼如何面对英国佬呢。25的唱片版税合同签下来,那个抠门的英国总经理李起,肯定会雷霆大怒。

若是周赫煊的唱片无法热卖,李楷生在百代唱片也没法继续混了,百分之百要被炒鱿鱼。

当天上午十点半,李楷生带着周赫煊来到徐家汇路1099号,地点位于后世的徐家汇公园内。

这是一栋三层的红色小洋楼,如今是百代唱片公司总部,新中国成立后,即为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唱片厂地址。对于中国人来说,此地留下的最为深远的影响,就是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李楷生得意的介绍道:“周先生,你别看我们的公司大楼只有三层,但里边的录音机器价值上百万元。我们在全国都有员工,工人总数量超过1500人,这是胜利唱片和大中华唱片拍马都赶不上的。”

“确实厉害。”周赫煊点头附和。

对于唱片行业来说,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那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才玩得转。

科技的发展,让未来几个音乐人随便组间工作室,就能说自己是唱片公司,而且还能自己录制唱片,但在1930年代却完全不同。

就拿此时的百代唱片来说,只是录音室和唱片工厂的机器设备,加起来价值就高达400万银元,小商人哪里玩得转?

所以现在中国的唱片公司虽然数量有数十上百家之多,但都只能称为皮包公司。只有百代、胜利和大中华三大唱片巨头,才拥有唱片录音、灌制和发行能力。

李楷生把周赫煊带到一间办公室,介绍道:“周先生,这是我四月份才高薪聘请来的优秀人才,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聂耳先生。录制唱片的专业事项,你跟聂先生具体讨论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