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052【响应】

民国之文豪崛起 052【响应】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14:22 来源:蚂蚁文学

伴着悠扬的乐声,男女宾客成双结对开始起舞。

文绣的舞步很笨拙,好几次踩到溥仪的脚。这还是她首次参加舞会,以前溥仪出门都带婉容的,她只能留在家中做女工活。

至于原因嘛,很简单。一来文绣明确反对复辟,不讨溥仪喜欢;二来文绣长相普通,不能给溥仪涨面子。

溥仪搂着文绣的腰,渐渐朝舞池边上移动,用细不可闻的声音说:“别闹了,只要你肯回家,朕以后绝不冷落你!”

“你觉得可能吗?”文绣冷笑。她早就已经想明白,面对不公平的人生必须抗争,若非登报起诉离婚,溥仪根本就不会正眼看她。

“文绣,我求求你了!”溥仪的语气软下来,“一日夫妻百日恩,撕破脸皮对大家都不好。你这样做,大清皇室的颜面往哪儿搁?”

“大清?呵呵,”文绣不屑地笑道,“大清早完了,我现在是中华民国的公民。”

溥仪悲怒交加,但又无可奈何:“你有什么条件,都提出来吧,朕会尽量满足。”

“我没有条件,”文绣摊牌道,“天津地方法院已经受理此案,最快下个月就能开庭。如果你不想对薄公堂,可以选择协议离婚。”

“真的无法挽回?”溥仪问。

文绣坚决道:“不可能。”

溥仪当然不想打官司,那样太难看了。他说:“离婚可以,但我有个条件。”

“说!”文绣道。

溥仪说:“离婚之后,你不准再嫁给别人,因为你是我大清的皇妃!”

文绣笑道:“那我们还是打官司吧。”

“贱人!”

溥仪大怒,低声咆哮道:“你想逼死我吗?”

“我已经死过一次了!”文绣直言反击。她确实死过一次,离开皇宫不久就自杀,但被宫女抢救回来。

“好好好,你可以再结婚,但必须是在三年以后!”溥仪无计可施,只能再退一步。

文绣犹豫片刻,终于点头道:“我答应你。”

两人算是达成了离婚协议,溥仪感觉生无可恋,也不等舞曲结束,便放开文绣独自退出舞池。

就在这时,周赫煊搂着婉容过来,有说有笑的开始跳舞。

“最近过得如何?”周赫煊问。

“还行吧。”婉容苦笑道。其实她已经好些天没出门了,溥仪的脾气越来越怪,完全把她当成了出气筒。

周赫煊开导说:“女人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你看文绣现在的生活多精彩,那都是她自己争来的。”

婉容怅然道:“我总不可能跟文绣一样,也起诉离婚吧?”

“为什么不可以?”周赫煊反问。

离婚这种事情,婉容连想都不敢想,太大逆不道了。但越是如此,她的思想就越不安份,明知不能做,却偏想去试试,文绣给她做了个好榜样。

“我……还是算了吧,现在的生活也挺好。”婉容低头道。

周赫煊突然搂紧婉容的纤腰,凑到她耳边轻轻呵气说:“你以后要是有别的想法,可以来找我帮忙。”

温热的气流吹在耳朵上,感觉又暖又痒。婉容面颊微红,细如蚊呐的应了一声,顺势主动把身体贴得更近,随着脚步移动不时地接触摩擦。

渐渐的,婉容几乎都偎进了周赫煊怀里,两人半搂着继续跳舞,那坚实的胸膛让她很有安全感。

突然间灯光大亮,却是舞曲结束了。

婉容猛然惊醒,做贼心虚般把周赫煊推开,整理衣服朝溥仪走去。

溥仪整张脸都是黑的,拖着婉容的手呵斥道:“回家!”

……

第二天上午。

《大公报》、《新天津报》、《庸报》、《现世报》、《京津泰晤士报》等一系列中外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成立的新闻。

正如周赫煊所料,教育基金会本身并不吸引眼球,因为在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团体实在太多了,人们早已见怪不怪。真正的卖点还是围绕在文绣身上,皇妃离婚不说,现在还跑出来搞教育,这些都是在挑战人们的传统思维。

北平女子师大,毕业班。

一位女学生挥舞着报纸冲进教室:“同学们,大新闻!”

“什么大新闻啊?”其他女生围过来问道。

那个女学生摊开报纸念道:“少帅筹款兴办教育,刀妃文绣断发明志!本报讯,昨日奉军少帅张学良召开宴会,宣布成立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少帅本人亲自担任会长一职,副会长有冯庸、周赫煊和文绣……为节省开支兴办教育,本次舞会的所有饮料都是白开水……刀妃文绣在发言时,当场断发明志,立誓将终身服务于中国教育事业……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将致力于在全国开办免费小学,并为师生提供免费午餐。冯庸副会长表示,基金会的行政开支不得高于每年吸纳捐款的15,对贪污、挪用捐款者严惩不贷……该基金会预计今年内,在直隶地区兴办30所希望小学,如今行政人员和教师紧缺,急待社会有识之士加入,共襄盛举,振兴国家!”

没等那个女学生念完,其他女生就已经围在她身边看报纸。只见头版头条上配有两张新闻图片,一张是张学良在演讲,另一张是文绣用剪刀割发。

特别是文绣那张照片,让女学生们热血激昂,当即就讨论开来:

“刀妃真乃奇女子,不仅登报起诉离婚,现在还断发明志为国家出力!”

“是啊,新时代女性正该如此。”

“家里催着我回去结婚,现在我要学文绣,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

“还有半个月就毕业了,我们都去希望教育基金会应聘教员吧。”

“怎么只办小学啊?”

“小学怎么了?基础教育也很重要的。”

“可我们读的是师范大学,去教小学的话有点浪费。”

“我管它大学小学,只要是为国家出力就好。”

“同去,算我一个!”

“……”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京津地区各大学校中,特别是女学生,被文绣断发的举动所感染,一个个都吵着要加入其中。

鲁迅先生如今还没离开北平,他准备教完毕业班再南下,前往厦门大学任教。当天上课时被学生们一番鼓动,鲁迅晚上回家就写了一篇杂文,题目为《试论中国教育之希望》:

“中国的现代教育,大抵要从晚清时候说起。庚子年间,洋人的枪炮声将西太后耳朵震聋,惶恐不安中颁布了癸卯学制,各类新式学堂遍地开花。这大约是在学德意志和日本的教育强国吧,可惜遮遮掩掩、畏畏缩缩,只学了些皮毛……

及至民国,我们终于也有了教育部,部长先生就是蔡元培君。我被蔡君邀请到教育部任职,历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本想大展拳脚,却不免碌碌无为。大总统忙着做皇帝,革命党要护国护法,竟无一人关心教育。我等教育部职员连薪水也不能领足,又何谈教育兴国?直至今天,我都没弄明白,我这教育部佥事有何效用,每日点卯罢了……

靠政府办教育,那是决计不行的。就连北大都等米下锅,已然半年没发工资了,学员教授借钱度日,难以维持生计。

中国之教育还有个特点,无论南北皆以办大学为荣,小学堂多无人问津。只因办小学堂见效太慢,难获政绩,官员自然不肯下力气。倒是乡间富绅,每每有慈善之举,出资维持着地方私立小学,以邀声名……

今有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振兴基础教育为宗旨,出发点我看是极好的。我早年写过一篇《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和兴国的问题。立人要从孩童着手,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新的孩子们,应该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有朝气,他们超越了过去,中国就赶上了未来……”

许广平也是女师大毕业班的学生,她拿着鲁迅这篇稿件,读罢之后,忍不住问道:“先生,你真的看好那个希望教育基金会吗?”

鲁迅抽着烟,摇头道:“难说,张学良是奉军少帅,他搞的团体,难免带着其他意图。我倒希望他们是真心为国。”

“中国基础教育真的很糟糕?”许广平问。

鲁迅皱眉说:“我在教育部当了几年佥事,对此非常清楚。就拿直隶最富裕的县举例,私立、公立小学堂共有28所,看似数量很多,但情况十分糟糕。最大的一所小学堂,教员12人,学生97人;规模最小的,教员1人,学生才13人。全县小学教员加起来大约80多个,学生人数还不满1000,全县一年的教育投入不足3000块。八成以上的孩童,都是没机会进学的。”

这个数据太离谱了,平均下来,每所小学一年的教育资金才107元,就这还是直隶地区最富裕的县。

许广平默然,良久才感慨道:“看来大力兴办基础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