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农家母 > 第34章 小老板

重生农家母 第34章 小老板

作者:麻辣香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店面有了,家伙什原先就基本齐备了,冯玉姜又把那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新添了几张桌子、一些碗盘,一边紧赶手办好了营业证,好日子饭铺开业了。

冯玉姜是带着几个孩子先搬进了店面后面的三间屋子里的,搬家倒也很简单,反正穷得也没啥好搬的,这家人东耳屋里本来留下一张用不着的木床,冯玉姜又从家里搬了两张木床来,一张放在东屋的外间,给刚子住,山子来家的话就跟刚子一起睡。另一张放在西屋,西屋收拾了给二丫住。

闺女渐渐大了,需要有单独的屋子。

冯玉姜自己带着小五住进了东耳屋子。

一张三屉桌,一个不大的木箱子,几个板凳,日常用的脸盆、毛巾和各人的衣裳鞋,娘几个这家就算搬完了。

也没值当做个牌子,山子用毛笔在店面门楣上头写了“好日子饭铺”五个大字,又在门旁边新粉刷的白墙上写了几行字:

油煎包

丸子汤

煎凉粉

油饼花卷

家常小炒

冯玉姜寻思着,既然开了饭铺,总不能真的只卖煎包跟丸子汤,煎粉现在可以做了,晚上来喝点小酒的人,点一盘煎粉做下酒菜蛮好,当菜又当饭。此外她新添了油饼和萝卜卷,这两样不费事,早上无非早点起,烙上一叠子油饼,蒸上一锅萝卜卷,应该就够卖一整天的了。

为了定下个合理的价钱,冯玉姜专门计算了成本。油饼,卖一毛钱一张,萝卜卷八分钱一个,这样既不是太贵,又留了挣头。

冯玉姜也没有专门挑什么日子。都准备好了之后,她一早上叫山子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这就算开张了。熟客们基本都知道她开饭铺子的事,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听见鞭炮声,自然就找到铺子里来了。

“还有油饼卖?葱花油饼?”

二丫正一边盛丸子汤,一边招呼着门口进来的客人。听到人家问,便连忙答道:“葱花油饼,都是自家花生打的油。咱家的葱是园里现挖的鲜葱,不是干大葱,可有味儿了。”

客人听着笑眯眯的,问:“怎么卖?”

“一毛。你看这饼子多大多厚,两个就够你吃饱的了。”

客人原是认识冯玉姜的,笑吟吟地打量着二丫说:“这小丫头,真响快,一看就精灵能干。大嫂子,这是你闺女?”

夸一个人“响快”,就是说话大方响亮、干干脆脆的意思。

冯玉姜笑着点头,说:“我家二丫头,叫你夸她,先坐。”

客人便自己找地方坐下,叫二丫:“就按你说的,来两个油饼,再给一碗丸子汤。”

二丫麻利地拿筷子夹了两个油饼放在浅碟子里,盛好丸子汤,一手一样端上了桌。

冯玉姜发现这饭铺还真是开对了。挣钱比原先多了,生活比原先舒心。星期天几个孩子都能帮手不说,单说这二丫,里里外外成了个好样的小跑堂。

那时候学校不像现在这么紧张,早上八点上学,太阳老高了,早饭基本上也忙过去了,中午回来正好搭把手,下午一般只上两节课,太阳老高又放学了,回来家正赶上忙晚饭。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好像还有个口号叫“阳光书包”,倡导迎着太阳上学,照着太阳放学,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能过长。不像现在,学生,尤其是中学,上学放学基本上都是披星戴月,哪来的阳光啊!那时候小学生的书包里除了语文、数学两本课本,就只有几个作业本子,更加不会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照着月亮放学来。

尤其是农村小学,没有题海,没有重压,孩子出了学校就进了田园,像那地头田边上长的向日葵,满身大自然的气息。

二丫似乎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子,说话响快,做事利落,心眼也够使,在饭铺里顶的上好样一个大人用。有的熟客甚至开玩笑喊她“小老板”,人家二丫也脆生生地答应着。

有了二丫忙里忙外,冯玉姜便主要管摆弄饭食,煎包子,炸丸子,煎粉烙饼,晚上有时会有来喝酒的客人,酒都是自带,炒菜的话,店里有什么便炒什么,无外乎都是白菜萝卜地蛋丝,再有就是盐豆子炒鸡蛋、炖豆腐那几样,天越来越冷,入了冬,也就难有旁的青菜了。

娘俩忙的时候,刚子便一边逗着小五玩,一边喂饱他自己。山子要是来了,就跟着冯玉姜提水、烧火、刷碗盘,也很勤快。怪不得有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家里那位钟老爷,也跟着搬了进来。离了他妈的眼皮子,钟继鹏好像有了进步,抽空也帮着提个水、抱抱小五啥的,变得殷勤了。至于这殷勤的背后有没有什么文章,冯玉姜根本也没去想,她对钟继鹏的态度,经过了两辈子的磨砺,也就是放羊吃草,相安无事了。

******************

冯玉姜其实算是那种“胸无大志”的母亲,她对孩子也没有过什么成名成家、高人一等的期望,她的想法,也就是让孩子读读书识识字,不当睁眼瞎,到大了能生活得安稳富足、不愁吃穿,她也就满意了。这,也许是因为上辈子看着几个孩子都过得不如意吧。

这一年的寒假放得比较晚,直到腊月二十三才放。那时河工早已经结束,修路工地上也因为地冻天寒不方便施工,几天前放了假,铺子里的客人一下子少了许多,逢集的时候买油煎包的多一些,旁的时间就比较闲。冯玉姜闲了下来,就坐在饭铺里抱着小五烤炉子。

小五嘴里两颗小牙已经露头,可能是牙板子痒痒,喜欢嘟嘟地吹泡泡。

二丫先来的家,一进铺子的门,就放下书包,自己先倒了一碗水喝了,问冯玉姜:“妈,晌午咱们吃什么?”

这一冬天的饭铺子开下来,家里日子总算不那么紧巴了,冯玉姜说:“今天你几个都放了假,中午剁点白菜,搁点粉条子,包白面饺子吃吧,反正下晚也不用上学了。”

二丫答应一声,就去抓了一把粉条子拿热水泡上。

等到刚子回来,头低毛耷,一看就蔫巴巴的,二丫瞥了刚子一眼,抿着嘴就笑。冯玉姜赶忙问:“刚子,怎地了?跟人打架了?”

刚子说:“没。”

冯玉姜一眼看到二丫偷笑的样子,就问:“二丫,你看样知道,刚子他惹什么事了?”

“他考试没及格。”二丫说着,笑出了声,刚子白了他姐一眼,嘴巴嘟得多老高。

“不及格?怎么考的这是!你这孩子!”冯玉姜心里就有点内疚,觉得怨她整天忙,没把小孩看紧。“考多少分?”

二丫抓过刚子的书包,从里头掏出一张家庭报告书来。

“妈,你自己看。”

刚子语文考了33,数学考了57。冯玉姜看一眼,就说:“你这个呀,上学不用心,叫老师使劲打。二丫,你考及格了吗?”

那年月在家长心里,老师打孩子,那都是为孩子好,理所应该。

“及格了。”

“你多少分?”

“语文98,数学100。我拿了奖状的。”二丫抿着嘴笑,走过来在冯玉姜跟前蹲下,捏着小五的小手玩,又说:“妈,老师想叫我跳级,叫问问家长同意不同意。”

那时候上学,没有学籍啥的,尤其是农村小学,留级跳级很随便,当然,要学校来安排。学习跟不上趟,就留级,年龄太大或者成绩明显好的,还可以跳级。

二丫上学耽误了两年,重回学校,十三岁才上到四年级,冯玉姜想了想说:“你在四年级里头也算不上最大的,要跳级,能不能跟上趟?跳到五年级,明年夏天可就要考中学了。”

中学,那时还不是人人都能上,有分数线。当时小学没有六年级,只有五年级,五年级上完了不一定就能考上中学。冯玉姜本来还担心,二丫整天跟着她在饭铺里干活,怕耽误了学习,哪知道老师叫她跳级,要是别的年级还好,跳到五年级考不上中学,就得留级,那还不如稳稳当当上她的四年级呢。

“老师说行,五年级的试卷我今天做了一张数学,老师给改了,也能考到八十多分,老师说跳到五年级去学肯定能更好,叫问你行不行。”

“老师说行,那我肯定也行!”冯玉姜说着,叫二丫:“去,割一斤肉,下晚咱包肉饺子,给我闺女奖励奖励。”

晚一些山子回来,照样也拿了奖状。冯玉姜把两张奖状贴在自己住的那屋的墙上,指着奖状对刚子说:

“你看,你是沾了你哥、你二姐的光才吃上肉饺子的。”

刚子缩着头直笑。谁都说刚子怪伶俐,不憨,可这小孩心思就没往学习上用。

因为买肉剁肉,晌午饭饺子是吃不上了,娘几个就着丸子汤一人吃了两块煎饼,就开始说说笑笑地包饺子,钟继鹏下班回来,饺子也出锅了。

一家人正在吃饭,钟老大匆匆闯了进来。

“你两个,赶紧的,咱妈有病。”

钟继鹏一愣,放下筷子,忙问道:“什么病?厉害不?”

钟老大说:“说不清什么病,反正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呢,听她说都好几顿水米不进了。”

钟继鹏顿了顿,似乎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啥急症就好。他指了指碗里的饺子说:“我明天就去看看。大哥,正好煮了饺子,你吃一碗?”说着便招呼二丫盛饺子、拿筷子。

“不吃,你还有心思吃!不是我说你,咱妈是跟着你家过的,她有病,你不管不问,你也不怕人骂你无用不孝!”

钟继鹏还没接话,钟老大一转脸,冲着冯玉姜说道:“他四婶子,不是我这当哥的派你们不是,你一家子都搬到这镇上,好吃好喝的,咱妈一个人撂家里,有病死了烂了也没人知道!”

冯玉姜慢慢放下筷子。她怎么越听,越觉着这话全是钟母的口气!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照旧两更,第二更在下午三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