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巡河诡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隧道的年龄

巡河诡事 第一百四十九章 隧道的年龄

作者:园中葵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30 07:36: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他这么一提醒,我环视了一圈,果然两岸呈现缓坡状,整体看起来,还真像是个巨大的漏勺。

“这样的地形有什么说法吗?”杨建强嘴巴张了张,点了点头问。

“易经上说,这是典型的‘聚阴藏阳’之地,简单说是阴阳交汇处,既是大吉之地,又是大凶之所,唐代的袁天罡说这种地方貌似属于凡间,实际上不属于人类。”

杨建强又点了点头:“那看来就是这地方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孟老就是杨建强所说的另外俩人之一,可最后一人呢?这都到地方了,也咋还不见人。

刘立伟从包里拿出几张泛黄的纸,盯着几眼,又环视四周,然后再盯着泛黄的纸看。

我认了出来,这几张纸应该就是吴宝财黑箱里的那几张地图,好像叫什么“九泉部分地形图”,这名字挺瘆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叫。

九泉在我国汉语中意思是地下深处,其实就是指的黄泉,想想倒也贴切。

瞬间我想到昨天刘立伟说的事,当初黄河制药厂出事后,背后的人监视了洪站长、老王他们长达二十年,就是因为有人动过放在保险柜里的东西,由此看来这人是吴宝财。

我又想到当初吴静涵约着我去看望洪站长,理由就是因为洪站长和吴静涵的爷爷是熟人,由此是不是可以断定当年偷着翻动保险柜的事,洪站长也参与过呢?

如今这几个人全都死了,事情的真相也只能靠推测。

杨建强、马华东、薛传强也凑了过去,盯着泛黄的纸看。

“怎么样?好找吗!”

“应该……应该是在那片区域!”刘立伟指了指南侧一片乱石突起的区域,所有人都走了过去。

这片地方和其它地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它地方都是沙滩,地面较平坦,这一片几乎都是碎石,马华东从怀里拿出个手掌大小类似怀表的褐色东西,又扫了刘立伟手里的黄纸一眼,然后朝左侧走了几步,指着地面:“根据地图所标注,入口应该是在这里!”

后来我才知道马华东手里这玩意叫着罗盘,是我国特有的风水勘测工具,原理和指南针类似,但中国小小罗盘上刻着天干地支和五行八卦,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

别看一个小小罗盘,上面却藏着宇宙运理和阴阳风水之理,但凡懂风水看阴阳的先生都有一个。

杨建强点了点头,问宋教授:“宋教授,您老有没有印象?”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宋教授脸色蜡黄,眼神也怪怪的,他轻轻摇了摇头:“没丝毫印象,当时我们下洞时是晚上,前面已经有人打了前阵,所以对洞口几乎没啥印象。”

这时候大坝上又开下一辆车,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吸引了过去。

车停到我们身前二三十米外停了下来。

左右两扇车门几乎同时被打开,看到车里出来的俩人,我笑了。

竟然是刘希利和古教授!他们怎么来了?难道他们俩中的一个就是最后一名考察队员。

“古教授,辛苦啦!”

杨建强和刘立伟赶紧迎了过去。

几个老头也笑着跟着走到古教授身前。

“老古,就等你啦!”

“姗姗来迟,这可不是你性格啊!”

原来他们几个早都认识,想想也是,几个人都在他们本行里也算是国内牛逼的人物,彼此认识也算正常。

刘希利从车后备箱里搬出个行李箱,打开后,里面是各种药物,和几瓶液体。

“刘所,杨组长,太费劲了!但总算准备好了!”刘希利苦笑着说。

“辛苦了,希利!”刘立伟赞扬似的回道,然后转身让三个特警把东西接了过来。

本来以为最后一名队员是刘希利,他年轻力壮,古教授都七十了,再加上他,一共十几人的队伍,光六十以上的老头就五个,这算那门子科考队,分明是老年人组团旅游。

然而留下的人却是古教授。

这样十五人的大队伍算是凑齐了,怎么评价呢,这十五人里虽然有五个老头,俩女人,可总算是齐整,既有宋教授和吴老师这样的考古专家(两打了俩学考古的研究生),也有刘立伟、杨建强,以及三个特警这样的“壮士”,另外还有堪舆学大师,医学专家,相对而言我和韩建立算是俩废柴。

不过正如杨建强所说,我感官比常人灵敏许多倍,而且力气极大,或许在关键时刻可以派上用场,可以充当“警犬”角色,韩建立的方向感天生好,就是个会走路的指南针。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几个年轻的和仨特警在刚才马华东所指的地方挖起来。

很快挖出个一平米多宽,两米深的大洞,我开始有些怀疑,姓马的老头是不是弄错了?其他人围着四周死死盯着洞口,并没说什么,我们只好继续挖。

因为洞口并不算大,容不得我们几个人同时下手,只好分成两个组轮着挖,十分钟轮一次,正轮到我和韩建立挖土时,我第三铁锨下去。

“哐当!”

只听一声脆响,铁锨戳到了硬东西上,所有人眼球顿时盯向洞坑里。

“好像是……是被石板!”

韩建立戳了戳洞底的土,喊道。

“看来找到地方啦!”杨建强冷哼道。

我也瞬间想起吴宝财黑箱子里信封的内容,以及杨建强讲的事,清朝道光年前,衙门修桥时,在这里挖出过几个巨大的奇怪动物石雕,石雕下是个深不见底的深洞,后来就堵住上,距今二十几年前再次挖出过洞口。

三个特警从车上拿出缆绳和铁钩子,把石板勾上来,下面果然是个黑漆漆的洞口。

又费了半个小时,把洞口四周清理了一番。

凭借着超常的视力,我看到洞内有倾斜向下的石阶,石阶一侧隐隐可见锈迹斑斑的链子。

吴老师看到洞内隐约可见的石阶,十分激动,弯腰就想下去,被一侧的杨建强拦住了。

“吴老师,暂时还不能下去!”

吴老师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自己后脑勺,喃喃自语道:“我真是老糊涂了!”

杨建强微微笑了笑,转身朝三个特警喊道:“把东西放进去吧!”

其中一个特警跑到伊维特后边,从后备箱里提出个鸟笼,里面放着的竟然是一只白色的肥鸭子。

嗯?用鸭子干嘛?不会是当祭品吧?

特警用绳子拴着鸭子腿上,然后把鸭子扔到了洞里,伴随着一阵由高变低的“呱呱呱”的声音,鸭子应该进了洞的深处。

我一头雾水,这是干什么?让鸭子探路?

其他人都看着这一切,也不说话。

等了大约五六分钟,特警把鸭子缓缓拉了上来,又是一阵“呱呱呱”乱叫声,欢蹦乱叫的鸭子被特警扔给了伊维特司机。

“好啦!同志们,兄弟们,本次科考之旅正式开始,咱们下洞!”

杨建强轻咳嗽一声,跟着三名特警身后,第四个迈了下去,几个老头似乎很激动,尤其是宋教授,下洞时浑身都有些颤抖。

石阶很陡,我和韩建立走在最后面,我一只手抓着链子,才勉强站稳,这时候我才注意这些链子好像是青铜的,不过锈得太厉害,我甚至担心因为用力过猛,会把青铜链子扯断。

一股发霉的气味从洞底传上上,让人问得很不舒服。

一行人排成一队,弯着腰往下走,速度很慢,我小心脚下石阶的同时,还得注意保护着身前的吴静涵,俩女孩来这样的地方,又脏又黑,真有点难为人。

顺着陡峭的石阶,往下走了四五分钟,终于到了头,脚底下水面没过脚面。

这里和宋教授描述的一样,是一条勉强容纳一辆越野车行驶的隧道,两侧洞壁有明显人工打磨过的痕迹,也看不出洞壁是土制的还是石头的。

“大家包里有头灯,越往里越黑,都带上吧!”为首的特警停下后,转身招呼大家。

打开黑包,我才发现包里的设备多么齐全,既有攀爬工具,又有防水设备,看来为这次科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所有人都把头灯带好,打开,顿时周围变得十分亮堂,杨建强走到宋教授身前,轻声道:“宋教授,接下来你来带路吧!”

我也觉得应该由他来带路,毕竟曾经来了一次,即便过去了二十年,对这种特殊地方的印象应该还是很深刻的。

灯光下,宋教授的脸蜡白,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径直走到队伍最前面。一边走吴教授和俩美女边打量着两侧洞壁,时不时发出惊呼声。

我走了半小时后,忍不住问吴静涵:“两侧几乎都是光秃秃的洞穴壁,和没有装修的墙壁一样,你们咋这么兴奋?”

吴静涵白了我一眼,低声回道:“一看这些洞壁就知道被人工打磨过,不虚此行啊!”

专业病,真可怕!

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注意到不知不觉中,四周的环境变了,两侧开始出现粗糙的岩石,一看就是天然的,也就是说这里不再是人工打磨过的隧道,而是天然的地下夹缝。

地面也变得干燥起来。

又走了几十分钟,忽然四周一黑,头灯的光分散到了眼前一望无边的黑暗里,我愣了几秒钟后才明白过来,这是眼前变得宽阔了,头灯的光照不到边,被黑暗吞噬所致。

最前面的宋教授停住了。

“这地方我似乎有些印象,再往前走,有很明显的人类活动过的痕迹,我看咱们还是先休息一下吧!”宋教授说完,看向杨建强。

“好吧!一路上十分顺利,咱们也趁着休息的工夫,商量一下后面的事。”

几个围成一圈,刹那间这十几平米内变得灯火通明,和四周无边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这才注意到,此时特警手里竟然握着小型机枪,仨人很自觉地背对着我们,分别站在三个方向放哨。

“老宋,我咋感觉自从来到黄河边,你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啊!”吴老师关心地问。

“奥——没什么,想到当年惨死在地下的队友,心里总觉得不好受……”他嘴上这么说,视线瞥到了一侧,让我有种怪怪的感觉。

“那也不怪你啊!假如你和他们一样,当年也死在了地下,岂不是不会有咱们这只科考队啦?”

“奇怪啊!”这时候孟老看着手里的罗盘咋舌道。

“怎么啦?孟老!”杨建强赶紧问道。

“这附近有着强大的磁场,连我手里的罗盘都失灵了。”孟老晃了晃手中的罗盘,“附近一定有强大的磁场干扰。”

“奥!”杨建强又转身问韩建立,“小伙子,你还能分辨出方向?”

韩建立朝着两侧望了望,然后不以为然地回道:“能啊!咱们刚下来时,是朝着西走,可隧道不是纯直的,最后走出隧道时就成朝南了。”

另一侧的马华东和薛传强也议论起来。

“老马,咱这一路走了接近俩小时吧!”

马华东点点头:“差不多有了。”

“那你觉得身体特别累嘛?”

“好像也不怎么累?”

“那就没觉得奇怪?”

“是……是有点怪啊!”

宋教授哼了一声:“你俩是装糊涂吧!这一路的地面是缓缓的坡,等于咱们在慢慢走下坡路,自然比平时走路轻快很多!”

还没等俩老头回应,孟老双手一拍,惊呼道:“这么说咱们此时距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了?”

之前我还觉得孟老一副老学究的气质,以为他肯定有周瑜或者诸葛亮的淡定劲儿,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没想到刚下来,就这么慌张,还不如俩女的呢!

“估计二百米是有了!”杨建强声音一扬,又问,“这有什么关系吗?”

孟老叹了口气,低声道:“漏勺地形的下面可是集阴之处,也就是中国最早记录的九泉之地。”

“不错!最初的九泉也叫黄泉,其实就是指的黄河之下的某处。”马华东接茬说道。

“啊!那……那说又说明啥呢?”韩建立张大了嘴,哆嗦道。

孟老回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至少说明这地下空间的存在有些诡异,而且……而且咱们得重新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在这里留下遗迹的是什么人?”

吴老师听了后点点头,问身侧的宋教授:“当年被盗走的古莱国青铜器,果真来自这里?”

宋教授点了点头:“当年我应邀参加上一次科考活动时,很仔细看过那些资料,那些青铜器的确是从黄河下盗出来的,当初我们以为是古墓,不过这事我也纳闷了二十年,可能这地下空间原本比我们当年估计的面积大得多,上一次我们等于还没展开科考,就已折戟沉沙。”

“一路上我注意观察了隧道的洞壁,好像存在的时间还要早于古莱国存在的时间!”吴老师缓缓道。

“老师,你说那隧道比古莱国存在时间还早?这怎么可能呐?古莱国存在的时间不比尧舜禹晚,难道这条隧道……”杨惠菱惊讶地问道。

“根据洞壁的氧化程度,我估摸着怎么也有四五千年,甚至更早!”他又转身对着宋教授,“对吧!老宋?”

宋教授点了点头,摇头道:“二十年前我还年轻,尤其对地质学这一方面知识匮乏,没有看出来,刚才在途经隧道那一个多小时,我也注意过,根据洞壁的氧化程度,这条隧道存在的时间应该比我当初想象的要早得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