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600章 校园活动日卧虎藏龙,初见天下英才(月票加更)

“今天中午义诊结束后,大概率是要在那边吃午饭,你们在家里就别等我了。”方言一大早出门前,对着媳妇儿叮嘱道。

朱霖点点头:

“好的,路上结冰了,小心骑慢点。”

方言应了一声,接着就发动摩托车朝着首都中医药大学而去。

目前的首都中医药大学还和东直门医院是同一个位置挨着的。

都在东城区海运仓,从小区到医院基本没有距离,大学生出了校区马上就进入医院范围。

要等到后面才会新修好几个校区,然后和东直门医院分开。

好在等到那会儿,方言早就毕业了。

现在也就两公里多一点的路程,摩托车一会儿就到校门口。

学校门口,一座高大的拱门横跨两侧,质朴而庄重。

拱门上,苍劲有力地书写着“欢迎各界人士参加1978年1月,首都中医药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的横幅。

学校门口的道路上,清扫出了一条干净的通道,两侧的积雪被堆成了形态各异的雪人。

这些雪人有的戴着中医的小帽,有的拿着“草药”,憨态可掬,充满了童趣,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此时,学校门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怀揣着对中医的好奇与热情,纷纷踏入校园。

方言也跟随其后,骑车进入了校园里。

学校里的松柏依旧翠绿挺拔,它们的枝叶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宛如天然的白色绒球点缀其间,今天学校还在上面张挂上一张张彩带,上面其实是介绍中医养生小知识的纸条,在冬日微风中沙沙作响。

另外沿着校门两侧的围墙,一溜儿摆放着整齐的展板。

展板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学校的历史沿革、教学成果、名师风采以及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案例。

有的展板介绍了中医从古代起源到现代发展的漫长历程,配着古老的医学典籍图片和现代中医实验室的照片,有的则展示了学校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在各地救死扶伤的事迹。

雪花不时飘落,轻轻覆盖在展板上,却丝毫没有影响早到的人们驻足观看的热情。

当然了,这大冷天的不可能让所有人站在寒风里。

学校早早就开放了这里的礼堂。

方言在车棚里停好了车,就跟着队伍一起进入学校礼堂。

他今天戴的口罩,到现在居然还没有人认出他。

进入礼堂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悬在天花板中央的巨型八角宫灯。

灯身由五彩琉璃精心拼接而成,暖黄色的光芒倾洒而下,将整个礼堂映照得温馨而庄重。

礼堂的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悬挂着一幅幅装裱精美的字画。有的是飘逸洒脱的书法作品,书写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名句。

还有些地方则是摆上了细腻逼真的工笔画,上面描绘了中药材的生长形态、炮制过程以及古代中医坐堂问诊的场景。

这些字画为礼堂增添了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像是一扇扇窗户,引领着参观者窥探中医博大精深的世界。

很显然今天这装饰的背后肯定是有高人指点的。

礼堂的前方搭建了一个宽敞的舞台,背景是一幅巨大的卷轴画,画面上是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与连绵起伏的青山,其间点缀着各类中药材植株。

舞台上,摆放着古朴的桌椅,桌上整齐陈列着中医的传统诊疗器具,如造型精巧的针灸针、色泽温润的砭石、古朴典雅的脉枕等。

台下一旁的展示架上,各类中药材按照不同的类别有序摆放,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向现场人们展示着中医本草世界的奇妙与丰富。

今天上午先给孟济民他们这些人现场发放录取通知书,然后就在台上开始给来的人义诊。

方言取下口罩,看是在礼堂里面找学校的工作人员。

他可不是来参观的,他今天主要来是给人看病的。

“方哥!方哥!”

“这边!”

就在这时候,一个声音从礼堂里的一角传来,方言循声望去看到了王玉川的学生谢春荣。

他们昨天晚上本来该去上班的,不过因为今天学校里有事情,所以就上到晚上九点就放假了。

这会儿一大早的,又已经开始在学校开始展开工作了。

其实一般的学生这会儿都已经放假了,但是他们不一样,是王玉川重点培养的学生。

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去几个医院里镀镀金,大概率不是回学校,就是去华夏中医研究院,再过上几年,最后就去卫生部工作了。

方言点点头,直接走了过去。

这时候他才发现,这里看起来像是装饰的屏风后面有一扇门,门后面是礼堂的一个休息室。

方言进去后发现今天要上台领通知书的学生,早就到了。

这会儿有人正在给他们化妆搞发型呢。

这是需要上镜才化妆的。

目前只有方言没有被要求化过妆,主要是他气色比较接近化好妆的白里透红,加上形象气质本来就好,所以默认根本不需要化妆。

长的他这么好看的中医,还是很少见的。

方言瞄了一眼现场正在化妆的人,这些都是以后的同学,也都是这次高考成绩非常好的人。

方言认识孟济民,萧承志,其他十几个人,方言发现自己居然都不认识。

“老方来了!”孟济民刚搞好造型就看到方言了,对着他招呼一声。

听到孟济民的话,这里面的其他人也都看了过来。

萧承志对着方言笑着点点头说道:

“方言同学,又见面了。”

方言冲着他点点头说道:

“你好,又见面了。”

听到萧承志的话,周围正在化妆的人都转过头来,纷纷议论道:

“是方言啊!”

“还真是……和报纸上长的一样。”

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人站了起来。

纷纷朝着方言走了过去。

第一个是个男生,笑的很爽朗,他对着方言伸出手:

“方言同学你好,自我介绍下,我叫杨景翔,也是从小学中医的,希望有机会和您切磋切磋。”

方言听到这名字,又看了看他面相,顿时眼皮一跳,伸出手和他握了握:

“你好杨同学,以后会有机会的。”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位应该是京城中医世家出生,后面成为名医董建华带的研究生。

自此之后一飞冲天。

方言穿越前,他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曾经参加国家“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攻关科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肝病研究;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课题 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 1项,首都发展基金课题 1项。

主编《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医内科学》《疼痛性疾病中医治疗学》《现代名中医疼痛诊治绝技》等著作及参加编写书籍近 20部,发表学术论文有脾胃病及疑难性内科病症治疗等 50余篇,方言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大学里方言他们还得学他的这些东西呢。

接着又是一个短发姑娘到了方言面前,她也伸出手,对着方言笑着说道:

“你好,方言同志,我叫朱丽娜,我从您发表黄芪虫藤饮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您了,当时就觉得您真是太厉害了!”

“现在能和您成为同学,真是太荣幸了!”

“您客气了!”方言一边握手一边寒暄,刚才听着名字,他脑子里“嗡”了一下。

思绪飘忽,立马一下想到前世学校里教中医儿科的教授。

那位教授,就是眼前这位朱丽娜多年以后,带出来的研究生。

而这位朱丽娜同学,后面是成为首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

而现在,她还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正一脸崇拜的看着自己。

接着又来了两个人,一个叫张延昌,一个叫赵中振。

这两位方言依旧也知道他们的情况。

也是重量级的存在。

张延昌是中医世家出身,前世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华夏民族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

赵中正是后来香江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荣休教授。

另外他也是大型文献纪录片《本草无疆》的学术策划。

他们现在第一次见到方言后,一个个表现出或是崇拜或是好奇的样子。

试探着和方言开始接触。

然后询问一些中医方面的事儿。

这还只是上来打过招呼的人。

还有些人坐在原地没有动,就听着他们和方言聊天。

就比如其中就有一个人,方言认了出来,这位叫庞宏。

前世的时候方言他们学校邀请过这位讲课。

据说他从小就熟练掌握多种针法,如头针、体针、梅花针等,能根据患者病情精准选穴、施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他在针灸及中医治疗领域深入钻研,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对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方言为什么对他印象深刻,因为他就是程老位置的接替者。

前一世首都中医药大学1977级,最出色的针灸大师。

后来更是从事临床治疗、教学、科研工作 20余年,是教授、主任医师。

他擅长采用各种针法及火罐、艾灸、中药,综合治疗脑血管后遗症、半身不遂、面瘫、头晕等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方言和众人寒暄着,看着一个个看起来稚嫩的年轻面容,想到他们的未来,不敢小觑任何一个。

虽然今天只是看到很少一部分的同学,但是方言发现自己期待的天下英才汇聚一堂的场景,终于来了。

PS:更完这张还欠大家92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