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529章 华夏传统传承,点燃岁末的消息

听到老季的邀请,方言算了下这边完成的大概时间,然后摇摇头说道:

“弄完这个过后,我还有其他事儿。”

“那会儿高考成绩出来了,我协和那边的事儿也还没弄完,另外我还答应双桥那边252医院的罗老太太,要过去跟她学正骨法呢。”

“实话说,我也想去,但关键是时间上是真不够。”

不光是这些,因为老周的关系,一些国外的侨商现在已经有人在联系中乔办那边,想要回来找方言看病了。

方言要出门,廖主任那边都不一定能答应。

听到方言这么说,老季点点头:

“我就知道,你就是一大忙人。”

方言解释道:

“主要是这段时间事情,一件件的都安排了,真不是我不想去。”

老季当然也知道方言现在确实是业务繁忙。

现在他就是个热门人物。

他身边的人就没见过上这么多次新闻的。

老季摆摆手说道:

“行了行了,我也就随便提一嘴,真要去我也得匀时间呢。”

接着他看看手表,对着发那个说道:

“时间不早了,赶紧回去过节吧。”

方言点点头。

告别老季,随后方言骑着摩托就一路回到了外交部街。

今天是冬至节,还得有个过节的仪式。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标志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最常见是吃这块。

BJ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最早人们在冬至节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后来在外地人进来后,有了吃饺子的习俗。

当然也有相传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寒冬施药济世救民的善举。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人们注重养生保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多食用温热滋补的食物,这里面就包括饺子馄饨,羊肉等以补充身体能量,抵御严寒。

这也体现了顺应自然,遵循节气变化进行养生的理念。

今年冬至节,也是十年时间,方家第一个全家人最齐的冬至节。

所以方言家里不光准备了饺子,而且还准备了“冬至肉”。

其实这个冬至肉就是在冬至这天,在家里进行了祭天祭祖的活动后,剩下来的肉,有炖羊肉,酱肘子这些东西。

就和四川重庆那边的回锅肉最初就是祭祖肉类似。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对于冬至肉具体所指和做法也有一定差异。

在之前的京城,冬至节格外引人注目。

不光是家里人祭祖,祭天,国家也得做祭祀。

冬至圜丘祭天是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早在《尚书》中已有“告于皇天后土”的记载,周朝更将其制度化。

BJ长期为都城,金元时期都修建过圜丘。

坐落在BJ中轴线东南的天坛,则是明清时期修建和改建而成的祭天场所。

“应节迎阳修大祀。”

祭祀典礼则主要包括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帝神、望燎等九个环节。

当然1977年这些活动没有,要到后面一些才官方才会恢复。

上头反对封建迷信,但是这个叫文化活动。

官方后来也逐步恢复这些华夏文化活动,甚至开始兴建一些建筑。

方言上辈子的时候,有无神论者认为台风来了,镇海楼通宵开个灯就有用吗?

结果你看台风它转不转向就完事了。

方言回到外交部街的时候,看到大杂院已有人在门口摆上香烛供果饺子,开始在举行祭祖仪式了。

放开过后,好多十年没有的习俗都恢复了过来。

华夏人别的什么不信,就信自己家里的列祖列宗。

哪怕是老周这种海外的侨商,他们也一样,中午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在让自己助理找地方做了祭祖仪式了。

他还是最传统的,因为传统祭祖一般会选择午时前,阳气最盛的时候,进行祭祖仪式。

现在方言下班祭祖,那都是属于没办法。

全家最齐也就这个时间了。

下班回到家里,正厅里已经打扫好清洁,摆好了饺子,羊肉,肘子,还有一些干果。

家里人就等着方言回来一起祭祖了。

前几天方言还专门托故宫的老季,让他找人做了一块方家祖先的牌位。

今天那牌位已经摆好了。

民间的祭祀过程相对简单。

家中长辈首先点燃蜡烛,手持香向祖先排位。鞠躬拜祭。

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同时也祈求保佑家里人平安,事业顺利。

今天老爹和老娘都在,两人拜祭的时候,嘴里念着保佑家里几个高考的孩子都拿到满意的成绩。

所有人都身体健康,生病的人也快点好起来。

老娘还念叨着,让儿媳妇早点给方家添丁。

说完之后将香插入香炉里。

随后家里成员就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向祖先排位鞠躬上香。

对祖先表达缅怀和敬意。

拜祭完成后就在院子里点燃纸元宝,纸钱,纸糊的衣服,这些是送给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意图让他们在那边生活富足和舒适。

火焰呼啸升腾,像是真的有人在接收似的。

赵正义和赵明珠两个小朋友围着火堆,小脸红扑扑的。

这时候老娘招呼众人:

“好了,好了,烧完了就进屋,外边太冷了。”

说罢他对着赵正义和赵明珠招呼道:

“正义,明珠,可别去动烧的灰啊!”

说着一群人就进了屋里。

BJ冬至日有儿媳制作鞋袜、敬献公婆的做法。

朱霖也早就准备了新鞋新袜子,当然让她自己做,那肯定是没有时间的,所以这些都是外边买的。

不过这也不影响,反正老爹方振华和老娘何慧茹拿到朱霖送的东西后,那也是相当满意的。

接着一家人就开始吃冬至的晚饭。

吃到一半的时候,老娘对着众人宣布了个事儿。

那就是过年前,协和要组织去其他地方义诊。

这次去的地方正好是甘肃。

一共要在几个主要县市做流动义诊。

期间也会去到二姐所在的武威,今年老娘刚升副主任医师,刚好也需要表现,同时还能去看二姐,所以老娘就报名参加了。

义诊时间是一个月。

十二月三十一号出发,明年一月三十一号回来。

回来后,刚好还有一周时间过春节。

老娘吃完了嘴里的饺子后,她停下筷子,对着众人说道:

“我主要考虑现在这个时间出去,既可以参加医院的任务活动,也可以去看方宁。”

“她这个人电报里惜字如金,有些问题不当面问她,她是一点不会给你说的。”

“而且一个月时间也不长,加上你们爸他们马上就要放寒假了,家里老六也可以让他带带,和他亲近亲近培养下感情。”

这话说完老爹第一个举手说道:

“嗯,我同意了。”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同意老娘去甘肃。

方言倒是没想到,自己没去成,转头老娘自己就想好去了。

而且一去还是跟着去义诊的。

方言前世的时候义诊可没少做。

大部分能遇到的问题,他基本上都在义诊里遇到过。

好多国医方子也是在那时候学会背下来的。

需要去义诊的地方,一般医疗资源都有限,设备有限,药品短缺,是常态。

另外患者健康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健康知识匮乏,对于自身的一些早期症状不够重视。等到义诊的时候,病情往往已经发展的比较严重,增加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难度。

另外这群人也是最不听医嘱的,因为没花钱,还有生活习惯等,导致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还有大部分患者只会说当地话,交流起来也非常的困难。

有时候询问半天细节都难以拼凑出完整的情况,只能靠望诊切脉。

除了这些情况外,场地简陋,交通不便,没办法跟进后续治疗也是大问题。

而且方言说的这些问题是自己上辈子那会儿。

现在老娘过去遇到的问题肯定只会多不会少,虽然她是在主要县市。

但是这会儿的县市,也就和方言上辈子那会儿下乡条件差不多。

甚至还要差一些。

反正这次老娘去义诊,应该是有得忙了。

“老三,你呢?”

老娘看到方言没说话,于是对着他问道。

方言回应到:

“义诊的话是好事啊,我当然同意了,不过就是那边条件可能不太好,您得有个心理准备。”

听到方言的话,老娘笑着说道:

“你二姐都能生活那么久时间,我这个当妈的就过去,一个月还能不行?”

“虽然我没有去过乡下,但你可别把你妈给看扁了。”

方言笑着点点头:

“那就祝您一路顺风,多治疗一些病人。”

……

冬至节过后,时间匆匆而过。

1977年最后几天,就在方言每天的忙碌中结束了。

老娘何慧茹在1977年12月31日这天,跟随着协和的义诊医疗队出发去往了甘肃。

而与此同时,新闻上也终于传来了京城评卷结束的新闻。

并且传出有两人并列文科第二名,文科第一名是全科包含英语满分的情况。

这个消息点燃了1977首都的岁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