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247章 东汉时期传下来的药膳(3K)

“道地”二字。

“道”是古代华夏相当于现代省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地”是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

中药开始讲究产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

南北朝时候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到了唐朝的时候,对药材的认识和应用更加深入,《新修本草》强调了药材的产地差异。

明清时期,“道地药材”的专用数据正式出现在本草和文学作品中。

明朝官修本草的《本草品汇精要》中,每种药物名下都列举了“道地”的条目,介绍该药的产地,强调道地的重要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药在不同生长环境里,体现出来的药性,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东北的人参种到海南,就能长得像是萝卜一样粗壮,但是药用价值几乎就没了。

这就像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北方的黄芪移植到长江沿岸,原本扎根向下的黄芪就会长成鸡爪状。

其次除了生长的地域,采摘的时间也有讲究。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采摘时节不正确,药材品质也会严重下滑。

比如杭白菊和三七的生长期是五到六年,提前采摘药性就会大失。

最后道地药材还必须按照方法炮制。

就比如附子,切片生晒的生附片有破冰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单个热土煨烤的炮天雄,功效就成了回阳温补,温中带力。

同甘草栀子等煮透制成的淡附片,功效就成了温补肾阳。

而经过胆巴浸泡的黑顺片,又变成了温阳散寒,回阳生脉的功效。

除此之外半夏也有此类制法如,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水半夏不同制法,不同效果。

方言上辈子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讲了一个关于道地药材的故事。

清代名医吴鞠通他在治疗水肿病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方子明明是对症的,但是却疗效不佳,后来检查后才发现,是由于药方里面的桂枝质量有问题。

最后他求购岭南的桂枝,再次让患者服下同样方子的药后,果然效如桴鼓,病人很快就好了。

如此可见道地药材与一般药材的差异是何等巨大。

后面开始工作后,他也经常能听到同事说那句经典的:“药源不明,治法不灵。”

网上也能看到一些自学中医的人,从网上购买药材,结果忙活半天发现老是没作用,最后才发现原来是药材上贪便宜,全都盯着网上最便宜的买,品质相当差,什么烂的,坏的,死的,边角料全买到手。

同样也更加证实了这句话的,确实是药源不明,治法不灵。

京城里老字号不少,这年代各种道地药材来源都还挺可靠,方言买的这颗人参产地肯定是不掺假的。

消费级别的长白山人参,价格也不算贵,方言买来偶尔炖个乌鸡汤也是消费的起的。

来到菜市场,方言选了一公一母两只乌鸡,又顺道买了一些其他食材,这才骑着车往家里而去。

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开始杀鸡做药膳。

乌鸡其实没什么肉,主要就是取它的药用价值。

《本草征要》中提到:“鸡为阳禽,属木应风;在卦为巽,其色有丹、白、黄、乌之异,总不如白毛乌骨,翠耳金胸,为最上乘也。”

清代《本草从新》中记载:“鸡属木,而骨黑者属水,得水木之精气故能益肝肾、退热补虚,治虚劳消渴。男用雌,女用雄。”

人参炖乌鸡是一道非常正宗的药膳。

名医华佗还和它有个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华佗在徐州游学行医,家中的堂兄有一天突然带着华佗的母亲来到了徐州找他。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华佗母亲在家中病重,想见自己儿子最后一面。

华佗为母亲诊脉后发现脉象沉迟无力,于是他立刻用上了人参汤救治,随后病情才好转了不少。

但是并没有持续多久,华佗母亲又再次病重,这次华佗怎么治疗也没办法,最后他母亲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想要让华佗送她回乡。

不过华佗手里病人太多,他实在脱不开身,只能让堂哥帮忙送回去。

华佗在徐州处理好自己手里的病人后,立马启程想着回去奔丧。

结果回到老家的时候,却发现母亲居然病情好转了。

他检查母亲身体后大为奇怪,于是询问堂哥到底是谁出手救治了母亲。

就连自己都没办法的病症,人家居然给治好了。

堂兄说,其实并没有谁出手救人,只是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天晚上借宿在一个小村子里,华佗母亲突然说想要喝口鸡汤,但是全村九户人只有一家喂的是公鸡,其余人家喂的母鸡都不舍得卖。

于是堂兄就费了不少功夫,才买到了那家人的公鸡,当天晚上就用剩下的人参和其他药材混在一起,把这只公鸡炖了,喝了之后睡了一觉,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起来,华佗母亲居然精神了不少。

回家之后更是越来越好,一天天缓了过来。

华佗听闻后,立马询问到底买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堂兄回答白羽,黑皮,黑肉。

于是华佗想办法找到了一只同样的鸡买了下来,然后按照人参的药材炖煮给母亲服用,没过上几天,母亲居然病症痊愈了。

后来华佗又用此药膳救治了许许多多的类似病症的病人,并将此汤命名为“九户鸡汤”并记载在了《青囊经》中。

虽然医书失传,但是这个药膳方子太过有名,居然就这么从东汉一直流传了下来。

……

方言将乌鸡宰杀后,去毛。

然后再去掉爪子和头以及内脏,接着将鸡腿别入肚子里,再冷水下锅焯水。

趁着这段时间,用温水瓶里的水把人参洗净,再准备葱姜切片。

用一口大砂锅,给两只焯好水的鸡放进砂锅里。

这时候一定加入热水,才能免得焯水受热后的鸡肉变柴。

接着把葱姜片加入,开始大火炖煮。

等到烧开一段时间,筷子能插入鸡肉里的时候,再加入人参开始小火慢炖。

不一会儿,人参和乌鸡混合后的香味就出来了。

接下来方言又在水龙头边给鸡的内脏清理出来,两只鸡的内脏足够炒一盘鸡杂了。

鸡胗,也叫鸡沙囊,其实就是鸡的胃。

里面黄色的那层内壁,在剥下来后洗干净,然后拿去晾干,就是中药鸡内金。

健胃消食,通淋化石,涩精止遗都可以用它。

小孩子的积食不消,小儿疳积,也是可以用它来治疗的。

最早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

……

鸡杂需要爆炒,并且需要趁热吃,所以方言打算最后一个做。

接着他又做了几个其他菜。

等到外边的人开始收工的时候,方言给他们散了一圈烟,然后给一众工人送出了门。

礼多人不怪,虽然给了工钱。

但是烟,茶叶,开水方言一点没吝啬。

前院有水龙头,方言就给他们弄了个煤炉子和水壶烧开水泡茶。

另外茶叶也是茉莉花茶,而且不是高沫高碎,是正常的一等品。

至于烟,方言是见到就发。

每天都能给出去一大包。

这年头买卷烟还是需要票的,烟民的票一个月不够用,还需要从黑市上收。

就比如老丈人的烟票,就需要去其他同事手里收购。

所以大多数人,要么就只能自己抽自己卷的手工烟卷,要么就抽叶子烟。

方言能搞来卷烟给他们抽,让工人们称赞有加。

这么做也就是想让他们在工艺上用点心。

前世的时候,听说过别对工人太好,要不然给你乱整。

这年头倒是不一样,方言对他们好,他们干活将心比心,活做的还挺细致。

至少目前看来方言发出去的烟和茶叶,没有白费。

送走了下班的工人后,家里的人就开始陆陆续续回来了。

最先回来的是老婆,因为目前还是实习医生,所以只要没有特殊的事儿,都是到点才下班,然后就是老娘和丈母娘,两人基本上差不多一起回来。

卫生研究院就在协和旁边,丈母娘有时候还能比老娘先回来。

随后就是坐公交车过来的两位教授了。

今天老爹应该还会把新加入的小丫头也带过来,所以今天晚上这顿饭,既是给老弟补身体,也是庆祝一下方家添人进口。

说起来今天老爹给小丫头取的名字,真是有点草率。

叫做方夏,因为捡到的时候正好是夏天。

如果是男孩估计会叫做方协,因为是协和门口捡到的。

老娘对此非常有意见,但是一时间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名字,所以暂时就接受了。

朱霖回来的时候看到方言已经在厨房忙活开了,立马也加入了进来。

方言当然是要给老婆成长的机会了,立马告诉她还有凉拌菜没做。

让她做出来就行了,听到这话女王才满意下来。

方言对此也甚为满意,看吧,自己的夸夸功已经生效了,女王现在不干活都不行。

过了一会儿老丈人和带着方夏的老爹也来了。

一进门朱教授就惊呼一声:

“嚯,这是炖什么好香啊!方言又出新菜了?”

方言回应到:

“东汉末年老药膳了,华佗精选,九户鸡汤。”

听到方言这话,老丈人眼前一亮:

“东汉流传下来的药膳?”

“那我得好好过来瞻仰瞻仰了!”

说着就来到了厨房里。

揭开锅盖,见到砂锅里翻滚的乌鸡汤人参汤,老丈人差点被香迷糊过去。

他惊讶的问道:

“这汤琳琳妈也炖过,怎么没你这个香?”

方言一笑,这道地人参加上一公一母的乌鸡炖煮,那味道能不香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