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之第二帝国 > 第243章 殖民地战略(发错重发)

重生之第二帝国 第243章 殖民地战略(发错重发)

作者:幽泠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2:18:16 来源:蚂蚁文学

19世纪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工业革命的时代,也是一个欧洲列强进行剧烈殖民输出的扩张时代。英国凭借先声夺人的工业实力和传承百年的海洋底蕴,在这场殖民竞赛中占尽优势:他们不仅在印度和埃及站稳了脚跟,还将缅甸和南非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圣乔治旗在地球上如此广阔的地域猎猎飘扬。

法国尽管在1871年经受了色当之辱,但他们的海外殖民地却并没有损失;等到这只公鸡以惊人的韧性和坚毅从灾难中渐渐恢复之后,他们也开始在北非和东南亚打造属于自己的殖民帝国。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马达加斯加、越南……这些地区的财富被源源不断地流入法兰西本土,使其得到了宝贵而持续的海外补充。除此之外,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甚至是葡萄牙这种战五渣也拥有为数可观的海外殖民地,印尼、刚果、古巴等都是令人垂涎的膏腴之地,给这些小国们也带来了殖民扩张的丰厚利益。

当统一后的德国面向世界时,所遇到的便是这尴尬的情形。由于崛起时间过晚,诸如印度之类的优质殖民地早已被其他国家瓜分完毕,勉强搭上了殖民非洲末班车的德国只分到了领土总面积不足英国9%、且人口稀少、开发难度极大的一些劣质地区。即便是小小的比利时及荷兰,其所拥有的海外殖民财富也能甩开德国十条街!

作为穿越者,清英深切明白海外殖民地对于德国这个工业大国的重要性。殖民地不仅能够为德国提供各种稀缺原材料、贵金属货币和海量财富,更能极大提升德国的产业规模,从而在这个已经高度分割的世界市场获得足够的竞争实力。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而言,扩大德国的现有殖民地利益都已经是势在必行。在他的鼓动下,德国将目标瞄准了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且自身已经气息奄奄的暮日帝国西班牙,并通过在布尔问题上与英国的和解让步,换取了英国对德国吞并菲律宾这一行动的默认和妥协。

历史上,菲律宾是被美国所捷足先登,然而在这一位面,事先早就做好了准备的德国没有给美国那支以“奥林匹亚”号防护巡洋舰为首的太平洋舰队猴子称霸王的机会。以3艘战列舰领衔的远征舰队控制了整片海域的局势,大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官兵则以极快的速度席卷菲律宾最重要的吕宋岛、镇压了当地的土著动乱。1898年7月,德美两国达成分赃协定,菲律宾的中、北部地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都相继飘起了黑白红三色的铁十字旗。历史上在西班牙的软弱统治下暴乱不断、被美国爸爸狠抽一顿就彻底老实了的菲律宾土著们,此番遇上了战斗力完爆美国少爷兵的普鲁士军队,其结果更是没有丝毫悬念。等到布尔战争爆发之时,德国控制下的菲律宾便已经是海清河宴;曾经的反抗势力如今温驯如绵羊,再没有了之前好战刁顽的性格脾性。

菲律宾的成功控制,对于德国而言无疑是得到了一处极大的利益。即便是德国将包括棉兰老岛的南部区域划给了美国掌控,铁十字旗仍旧统治了大半的菲律宾地区。与德国在1884—1885年在非洲得到的那些已经是列强们挑剩下的荒蛮之地所不同的是,菲律宾被西班牙经营三个世纪,早已成为了能够下金蛋的母鸡。在这片气候温热多雨的群岛上,密布着西班牙人所建立起来的高产种植园,虽然由于之前持续数年的暴乱而荒废了大半,但也只需极少的投资就能让其重新恢复到往日繁荣的场景。除此之外,这片被德国统治下的土地上还生活着超过700万的土著,其数量是德国此前所有殖民地人口总数的60%;这一颇为可观的人口稠密度,顿时就给了清英以极佳的操作机会。在他的推动下,德国在这一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型殖民掠夺策略。

首先,德国在菲律宾局势稳定之后,便废除了自由贸易政策而施行排他性贸易。殖民地所创造出的产品统一由德国企业进行独家经营,如此便能够不受外来企业和殖民地本土商团的影响,从而尽可能的在价值上进行压榨剥削。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形成了垄断之后的利润是极其惊人的,因为价格尺度的杠杆不再取决于自由市场的调配,而只取决于资本家心中对利益永无止境的贪欲!在这一点上,后世某个大国对本国国民的剥削倒是极好的范例;通过暴力机关来维持的垄断经营由于没有竞争对手,所攫取的财富已经难以用常理来推及。

其次,便是在菲律宾施以一系列的法令,限制当地的产业发展,促使其经济发展畸形化。一个明智的殖民帝国,是绝不会让其控制下的某一片殖民地拥有完整且自给自足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已经具备了也要将其畸形化毁灭。宗主国控制下的殖民地生产绝不是以殖民地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宗主国的需要为中心;宗主国需要什么、殖民地适合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哪种价格最低,那么就让殖民地去生产什么!只有这样,宗主国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商品价值的剪刀差,从而尽可能的在殖民地攫取利益。清英提的殖民策略也正是如此。在他的想法中,菲律宾只需发展种植业和矿业,为德国提供蔗糖、烟草、蕉麻、铬、锰、金矿石等;而其他诸如食品、纺织等则加以约束消灭,最终让菲律宾本地成为专门给德国输血的海外资源地。

有了这样的条件,一个标准的“宗主国—殖民地”帝国主义经济体系便正式建立。菲律宾向德国低价提供各种原材料,企业专营和产业扭曲下的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将被压到极限;而德国则向菲律宾出售过剩工业品,畸形化的菲律宾经济必将以一个令人咋舌的价格来购买这些殖民地中的稀缺货物。如此一来,通过贸易上的不流血的掠夺,菲律宾的黄金和财富便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从而缓解了德国在当下这个金本位时代所始终潜藏着的经济危机。

算上此前已经占领了的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东非等地,目前德国已然拥有超过本土面积2倍的海外殖民地,近2000万的当地人民。尽管这点力量相比拥有4亿人口的庞大英国海外殖民帝国而言根本不值一提,但英国已有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在内的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的直接宗主控制而成为自治领、其余各殖民地也都是以“英联邦”的形式相对自由的状态存在于英国的统治下,德国对于自身殖民地的控制力度显然要高于英国松散的现有体制。如果能对这些海外殖民地都施以排他性贸易和畸形化产业,最大程度的加以压榨利用,那么无疑会使德国的国家实力较当前再上升一个台阶!

而除了经济利益之外,德国这些海外殖民地还拥有相当程度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英国之所以会同法国和解,除了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个根本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便是法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实在不宜与之为敌。因为英国如果同法国对抗,那么则意味着在北非、地中海、印度洋和东南亚的全面开战;如此一来,向英国本土源源不断输血的海上航道将因为战火而遭到极大的破坏,这无疑将严重损害英国的根基安全。而德国则是海外殖民地稀少,其力量尽数集结于欧洲本土,英国收拾起来远比在世界各地都点燃烽火来得方便。这也是英国对德国采取选择性敌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德国能在战争中牢牢守住部分殖民地,并将其变成一个海外袭击舰的母港基地,那么便能在战争中对英国造成更加重大的打击。经过一番比对,清英最终选择了固守德属东非和最新吞并的菲律宾。前者的抵抗能力自不必说,协约国对德属东非的进攻贯穿了整个一战,直到1918年10月才最终结束战事;而菲律宾也有多处地段可供固守,如果目前就开始构筑工事的话,也足以在战争中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块殖民地一个面临印度洋、毗邻非洲南段的好望角,另一个则扼守南海要道、南下则直接能威胁到马六甲海峡,而这两处都是英国商船大量往来的核心航道!而德国袭击舰若能以此地为支点,在附近海域大肆游猎的话,其对英国造成的威慑力和心理恐慌无疑将使他们在这一地区的航运极大萎缩,从而直接影响到英国的战争潜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