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重生七六年 > 10章 背吊柴(1)

重生七六年 10章 背吊柴(1)

作者:罗夫子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7: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尚荣设计帮江雨祥夺回了欠条和输掉的钱这件事,令所有当天晚上的知情人刮目相看。

对此,江雨祥已经公开表示,不再干涉大女儿是否要与吴尚荣耍朋友的问题。并说,如果二人再大些后,确实要好,可以来他家当面提亲。

其实江雨祥当然清楚,吴尚荣帮他们家摆脱了尴尬的困境过后,恐怕自己的女儿已经非吴尚荣不嫁了。

加上二人天天在一起上课,又有了这件事的促进,肯定是要耍朋友的……

…………

教科书买回来后,吴尚荣和兰子姐第二天就开始给学生上课了。

吴尚荣上一世当了三十三年教师,对如何组织学生教学简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开学这天,他先把二年级的学生弄进教室坐好后,把语文第一课的生字写在黑板上,让江沁兰来带着学生认生字。

他又才去组织一年级的新生,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

等到文校长十一点过到学校来指导二人如何组织教学时,两个班的学生都在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的,一个班在上数学,一个班在学拼音。

文校长没有惊动二人,就在教室外面悄悄地听二人上课。

按文校长的认知,江沁兰应该更适合当老师。

但他听了二人十多分钟的课后,认为这个吴尚荣天生就适合当老师,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讲解过程,他都比江沁兰处理得更好,好比一个教学多年的老教师。

这下,他放心了。有这两个娃在吴家寨村小,基本教学有保障了。

下了课后,文校长与二人交谈了十多分钟,对二人开课第一天的工作表现表示满意,鼓励了他们几句就告辞回去了。

二人知道才开学,文校长工作忙,也没有刻意挽留,同时喊了声:“文叔慢走。”

第一周的教学工作很快结束,二人已经基本上适应了教师工作。

这时稻子全部黄了,各生产队的社员已经开始收割稻子了。

他们二人是老师,当然不用回去参加农忙。于是吴尚荣相约兰子姐星期天去背柴卖。

吴尚荣已经重生了二十多天,他发觉自己的力气好像又大些了。他想去试一下,自己究竟能背多少斤柴去镇上卖?

背柴卖,那时又叫背吊柴。大概是最初背来的柴要挂在吊秤上称重量而得名的。

二人头天就把砍柴刀磨快,把背架和打杵准备好。

凌晨四点半左右,吴尚荣的妈妈就起来给儿子煮好了早饭,并用灰面给他烙了七八个烙饼当午餐。

知子莫若母。他知道儿子要约兰子一同去的,便准备了双份的烙饼。

五点半,吴尚荣就起来吃了饭,把烙饼袋子放在背架上系好,坐在家里等兰子姐。

牛池镇吴家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村子,它夹在两条深沟的中间,全村南北狭长,东西比较窄。

南北大约有七八里长,东西只有一到三里宽不等。

村子的南端是悬崖,北端是一壁断裂的岩石。

因此,要进出吴家寨村,必须经过东西面的两座木板桥。西面的板桥叫西板桥通到镇上。东面的板桥是东板桥通向深山老林。

全村三个生产队,最北端的是一队。吴尚荣家所在的二生产队在中间,江沁兰家在南边的三生产队。

两座板桥都在二生产队境内,所以上下两个生产队的人,要进出吴家寨,都必须经过二生产队的地盘。

吴尚荣在家里坐了十来分钟,江沁兰就到了。

江沁是用手轻轻地推开了门,向吴尚荣招了招手。他背上准备好了的物件,把胶鞋换成了草鞋就跟着兰子姐出发了。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吴尚荣家在村子的西边,要经过东板桥上老林,就要横穿整个村子。

二人轻手轻脚地穿过村子后,跨过东板桥,往深山老林奔去。

青一色的上坡路,二人背着背架,微微弯着腰,不停地向山上爬去。

从小就在山上走惯了的,二人不停地走着,还不时说些笑话。一阵阵欢声笑语传向远方,二人丝毫没有劳累的感觉。

如果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吴尚荣愿永远陪着兰子姐这样走下去……

二人同时入小学和初中,在一张凳子上同坐了七年,对方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彼此都非常清楚。

两个人都是班上的优生,兰子姐是班长,他是学习委员。

所以,两个人都非常讨老师喜欢,他们称二人是班上的金童玉女。

江沁兰比吴尚荣大了将近两岁,从小无论是个头还是力气,都比吴尚荣大。

上学的路上,大人不在时,总是兰子姐照顾他。

过沟上坎是兰子姐牵着他,背不起书包了,是兰子姐接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下了雨没带伞时,更是兰子姐脱了外套罩在他的头上,而她自己经常淋了个透心凉……

难怪嫂子们总是打趣他:“尚荣兄弟,你怎么没得点男子汉的气派,总是要女朋友照顾。”

过去,无论大人孩子见他俩在一起,总是拿他俩订娃娃亲的事说笑,但他俩好像习以为常,上学和放学还是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感觉到难为情。

但自从初中毕业后,两人就很少在一起了。

现在二人又走在了一起,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学生阶段。只是二人如今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吴家寨到砍柴的深山老林,大约有十二三里路,也就是一小时多一点的脚程。

到了旺泉井,二人用背架上的空瓶打了点水来喝。然后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旺泉井的水,清凉甘甜,比后世的纯净水好喝多了。

二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位道士云游到这里,喝了这里的水后,说这是一道难得的灵泉,喝了对人是很有好处的。

当时牛池镇上正在建酒厂,便决定用马匹专门驼水去煮了第一锅酒,酒一出来后,请来的品酒师傅一尝,连称“好酒、好酒。这味道,已经超过全县所有酒厂的酒了。”

但镇上离这里十多里路,每天用马驼水来煮酒不现实,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产量拿不上来。

后来就改成用百分之十的旺泉井水,百分之九十的一般井水来煮酒。

煮出来的酒虽不及第一锅的味道好,比起其它酒厂的酒的味道又好了许多。

所以,后来核定价格时,该厂的五十七度白酒定的零售价是一元钱一斤,其他酒厂的是八角五分一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