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唐律凶猛 > 第1章 镜湖有浮尸

唐律凶猛 第1章 镜湖有浮尸

作者:王望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2: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襄阳,元末明初,镜湖。

这个镜湖,是塘又是湖,比湖小,比堰大。

该湖和襄阳城防御体系浑然一体。元军久攻襄阳不破,因城池固若金汤,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元军大败,耗时良久,无计可施。

有一天,涂老汉牵牛到湖边让牛喝水,发现一条大黑鱼漂浮在湖口,他捡起石头往那黑鱼旁一扔,看是死是活,如果是活的就会逃跑,说不定在水草里产子,如果是死的,就不跑,他这样想着,“咕咚”一声,那不是鱼,竟然一起一伏一个男人的模糊面部显现无疑,哎呀妈呀!他吓得魂飞魄散,腿肚子直打哆嗦,他杵着竹棍,下端开裂,直接找地保老刘。

老刘一听,慌了,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出了人命案子,自己难辞其咎,赶紧去看。

他看到湖口的确有一具浮尸,男的,女的浮尸都是面朝下。这下子怎么办?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呢?

老刘立马去找当地著名的讼案代言人卜慧书。

卜慧书作为代言人二十余年,从未输过官司,找他准没错。

“地保,何事慌张?”卜慧书问。

“倒霉倒霉,我的地界发现浮尸。”

“在哪里?”

“镜湖口。”

“没错,镜湖口属于你老人家管。”

“这可怎么办?如何是好?”

“怎么办?报官啊!”卜慧书说。

“这呈文如何草拟?”地保问,“还望卜先生指点迷津,代写呈文。”

“需要白银一千两。”

“一份呈文,索要一千?太贵,太贵!我一年的俸禄也没这么多。”

“那随便。你自己看吧!”

地保舍不得出这么多钱,再说也没有,从哪里搞钱呢?不交钱,这人命官司,可是大事,死人可不是小事,不管怎么死的,花钱免不了,消财免灾,必须要花,看能不能通融,想到这里,地保问:“没那么多钱,卜先生做做好事,地方一直安宁无事,越怕事越来事,我呢,给二百两,帮我写怎么样?”

“一纸呈文,看起来轻飘飘,可值钱了。你给八百两,等于外科手术可以做,内科就不管了。你自己想好,我按照八百两的呈文来写,写好后,你拿去报官怎么样?至于内科出问题与否,我管不了了。”卜慧书说。

“好吧,我出二百两银子,请先生写吧。”

“好,稍等片刻,马上就好。”卜慧书说着,旁边有书童助手,研墨铺纸,润笔抬手,一挥而就,然后搁下毛笔,交给地保一幅呈文,上面写着:“襄阳镜湖口,发现一具男浮尸。”

地保接过呈文,在怀里掏了半天,才掏出来一些邹巴巴的银票,数了二百两,抖抖索索地交给卜慧书。如获至宝地回到家里。

回到家里,地保横竖心里总不踏实,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男尸还在水里漂着,来来往往的人看了,议论纷纷,在周围指指点点。地保心想,一不做二不休,这男尸死因不明,如果上头怪罪下来,这个损失就大了,为了自己的安全,必须要舍得孩子打着狼。

他想办法借了八百两银子,然后再次登门找卜慧书代言人。

“要说找讼师,就找大讼师,还是卜讼师最有名。我又东凑西借了银子,来孝敬卜讼师,请重写呈文,让我放心,要知道,远近闻名的讼师,不会见死不救的。命案发生在此,实在无法回避,还请讼师笔下留情,笔下生辉,笔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点小意思请卜讼师收下。”地保说,十分不情愿地拿出银票,他早就准备好了,只是在掏银票的时候,手不怎么听话了。

卜慧书有些迫不及待,他理解了难处,就没催促,他已经成竹在胸。该来的一定会来,不必着急。

等地保完全恢复了正常,他将银票悉数交给了卜慧书,然后收回了手,恭恭敬敬地站立一旁。

卜慧书拿了银票收好,冷冷地问:“呈文呢?”

地保拿出刚才写的呈文,交给了卜慧书。

卜慧书展开呈文,拿起放在砚台旁边笔架上的一支毛笔,蘸了点墨水,在砚台边上转着毛笔杆,挡下毛笔字多余的墨水,在呈文上划了一笔,就是在镜湖口中的口的中间拉下一竖,口变成了中,然后将呈文交还给地保,说:“成了,拿去报官吧,保证没事了。要知道,我是不会输。”

地保一看呈文,和刚才的呈文没有特别多的差别,只是多了一竖。心想,这一竖就是八百两银子啊!看来,要想赚钱就得懂写字。这个卜慧书肯定深谙此道,要不然就不会远近闻名了。

地保将信将疑接过呈文。将呈文迅速报官。呈文写的在镜湖中发现一具男浮尸,县衙接到呈文,迅速赶赴现场,经过勘查验尸,发现身上完好无损,并无致命外伤,并非他杀,极有可能是失足落水死亡。于是结合呈文,县衙又告示当地百姓认领尸体,死者家属得知消息前来认领尸体,拉回家安葬了事。

该案县衙不予立案。家属见事已至此,只有善罢甘休。别无他法。本来想找地保索赔,无奈县衙已经结案不理,算是让地保逃过一劫。

地保暗自惊叹,这卜慧书讼师,真的太牛叉,一竖就是八百两白银。坐地起价,不还价,赚钱这么容易,看来还是要多写字,一字千金不是梦。

卜慧书轻松赚取一千两白银,这是小菜一碟。

以前是落魄书生,屡试不第,流落江湖,成为讼师,替人申冤,打抱不平。名声远播,名气越来越大,就像中医,名声越响亮,生意越好做。

他遭受白眼太多,看透人间,被人嫌弃,如丧家狗,处处遭人驱赶,吃上顿操心下顿,日子过得清苦,落魄书生,不知出路在何方。

年龄见长,不见媒婆登门,没人提亲,家里没有钱,草房一间,遭遇一场大火,还在人没事,房屋只剩断壁残垣,无处栖身,只有住在破庙,说起来是读书之人,也没考个功名,甚是凄惨。

破庙以前拜的是龙王,当地大旱,百姓修了这座庙,求龙王降雨。结果,花了不少钱,修好一座庙,龙王没降雨,不显灵,香火也就渐渐少了,庙宇也就荒废,年久失修,还好修建龙王庙的时候,工匠们都敬畏龙王,一丝不苟,做得认真,庙宇结实耐用,用的材料都是上等的货,龙王庙不怕风雨,结果庙屹立五百年不倒,倒是屋顶有些破损,墙壁长了青苔,石阶缝隙也有野草野花。

卜慧书住在破庙,以在集市上卖书画为生,擅长写对联,写福字,越到过年,生意也就越好。

没有大钱进账,小钱也有得赚。混个温饱不成问题,暂时可以果腹。平时生意冷清,也顺带教几个学生认字,学生父母送点吃的当做学费,也能过日子。只是住在破庙,每每被人问及来自哪里,家居何方,只有搪塞而已,众人都知道,不过让他自己说出来,对有茅草屋的家来说,认得字又如何,还不是住破庙?还不如庄稼汉,还有草屋可以居住。

好在改朝换代,书生地位提升,民间开始重视认字,会识字,就能得到尊重。庄稼汉让孩子学认字,免得被人骗,可以用来记账也是好的,不用在墙上画圈圈。

卜慧书慢慢成了十里八乡的读书人,有人来请教学生认字。有的学生认真学,有的不认真,卜慧书也不强迫,因为赚钱少,只有求量,多带几个学生,让自己可以吃饱饭,有余钱,没想到买房,还是买书。他知道,房子再结实,也有倒塌的那一日,不如买书,知识的房屋建在脑子里面,就不怕风吹雨打,不会倒塌,有了知识,就有了钱。只要不乱来,就会平安过日子。

村里学生增加,村里就筹款建了一幢房屋,也给教书先生一块田地,让卜慧书教学生之余,可以种点果瓜蔬菜用来自给自足,卜慧书不会种田,就让学生父母来人帮助种田,不收该学生的学费,学生父母当然愿意,发挥特长,各取所需。

这块田属于村里最好的一块,大家都挣来抢去多少年,打了很多架,前天姓赵,今天姓钱,明天后天不知道姓甚名谁,这田因为好,都想要,结果成为矛盾的焦点。为了平息众怒,村里决定将这块田给教书先生,他们很清楚,这块田还是属于村里,不属于某家某个人,暂时由卜慧书来管理。

果然这一招非常凑效。大家都很高兴,因为自己没得到,别人也没得到,大家觉得相处融洽其乐融融非常开心。

卜慧书才得到良田,就下去看看,不知道该种点什么好,又不好意思去问种田地的老手,那些学生的父母可都是专家级别的,只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有摸锄头把子,不会握笔杆子,他先下地里摸索摸索。

这块田地被闲置很久,因为都想得到,结果谁都没得到,所以荒废很久,周围的田地都被开垦数遍,年年都长了庄稼,且风调雨顺的时候,收货颇丰。

这块好田地却长满野草野花,荒芜得让人看哭。

他种黄瓜,这个东西好,但是要找竹子搭架子,到哪里砍竹子?又要求人,不爽。

他想种豆角,也是,丝瓜,也要架子,不要架子的,是什么呢?高粱?做酒?做笤帚?这块好田,种高粱就浪费了,种杂粮也不行,只有种菜,种什么菜,让人头疼。原来种田比读书还难。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的事。他发了这样的感慨,看到半边瓦罐,站起身,叹口气,杂草从中半截儿瓦罐,不知道谁扔过来的,他感到还是要教书好,这些破罐子放在荒田里,真是让人伤脑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可以有飞脚之功,瞧我,这一脚下去,一定让破瓦罐破罐破摔,不是破摔,是破飞,飞到别人家田里才好。

他看准了,果然飞起一脚下去。

“哗啦啦—”一声沉闷的回响。

“哎呀—”

一声喊,卜慧书突然叫了起来,脚被踢疼了,他立马疼得蹲下身子,抱起脚,脱下鞋子,开始不停地按摩起来。

在揉脚的时候,他无意间发现在破碎的瓦片缝隙里,有亮光在闪烁,原来不是半个瓦罐,是整个瓦罐,有三分之二埋在土里,三分之一露在外面,被踢飞踢碎的瓦罐是顶部,亮光就是从瓦罐里发出来的。

他拨拉开碎片,发现在瓦罐最下面有一枚亮晶晶的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一枚银指环,指环中间刻着一个字“徒”。

对文字的敏感,让卜慧书大喜过望,这个小东西,竟然还有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先拿回家再说。不,等一等,看能不能戴上,于是,他将银指环试戴,结果大小正合适。

像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

等等,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东西,这小玩意很奇怪,在黑暗的地方能发光,到了有光的地方竟然不发光了。

他戴着银戒指伸手出去,银指环果然在罐底发光,如同火炬一般,看的清清楚楚。罐底空无一物。这倒奇怪,这是谁埋在这里的呢?为何单单用瓦罐装一枚银指环呢?管他呢,这银指环能像夜明珠那样发光,又是银制的,如果以后没饭吃,可以用来当,换点吃的也不错。

这是穷怕了,也饿怕了,没办法,捡到的就算他自己的。谁让这块田分给他呢?得到这田地,也是造化使然,天可怜,给他一块田,一间屋,可以用来养活自己。

他将瓦罐碎片重新放进瓦罐,这样的瓦罐很常见,大部分农户家都有,用来装水,在田间地头,干活累了就喝这罐子里的水解渴。

也可以用来装稀饭、粥一类的,午间不回家,就在田间地头喝点稀粥吃点带来的饼子,就点咸菜,也可以对付一顿。

卜慧书将瓦罐原样放好,找到罐子的盖子,稍微盖上,没准学生的父母过来耕作,会将这罐子扔的远远的,免得影响蔬菜的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