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双星兄弟 > 第十四章 朵颜三卫

双星兄弟 第十四章 朵颜三卫

作者:张劲翀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7:15 来源:小说旗

“说来惭愧!”风星语说道:“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地图是怎么没的,将精力全放在刘氏后人身上了,却完全忽略了它是怎么来的。还是郑先生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郑义哈哈一笑,放下茶杯:“我这个人做事向来如此,不知道该向哪儿去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是从哪儿来的。”

“受益!受益!只有不时回望一眼,才能不忘初心。只是我对朵颜三卫实在不了解。”

“不妨事,咱们边喝边聊。”

郑义说着,叫风星语收起茶几上的地图残片,按了一下旁边的一个按钮,叫茶童进来重新泡上一壶茶,继续道来:“朵颜三卫是成吉思汗手下名将者勒蔑的后裔。小兄弟听说过吗?”

“者勒蔑?我只知道‘蒙古四杰’,博尔术、赤老温、木华黎、博尔忽。还听说过哲别,就是那个郭靖的师傅。”

“哈哈哈,小兄弟看来没少读金庸。哲别确有其人,他的名字就是蒙古语‘箭’的意思,想来箭法一定非常了得。”

“蒙古人个个能骑善射,他更应该是佼佼者。”风星语附和着。

“没错!蒙古人西征时,最大的一个战术优势就是轻骑兵的大范围机动迂回,外加弓箭的远距离射伤,这对欧洲那些重装骑兵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顺便插一句,我先祖当年率领朵颜三卫的郑村坝奔袭战,用的就是这个战术。”郑义顿了顿,意识到有点跑题,于是重新回到刚刚的话题:“当年哲别就曾经西征到匈牙利,以及克里米亚半岛,因其战功卓着,位列‘蒙古四獒’。”

“哦?原来还有‘蒙古四獒’?”

“也有叫‘蒙古四狗’的,反正不是贬义。四獒分别是哲别、忽必来、者勒蔑和速不台。我说的朵颜三卫,就是这个者勒蔑的后裔。”

“哦哦,也是系出名门啊。”

“者勒蔑果敢善战,人称‘饮露骑风’,位列十大功臣之一,被封为千户长,拥有九罪不罚之身。”说到这里,郑义停下来卖了个关子:“知道什么叫‘九罪不罚’吗?”

“不会是酒驾也不处罚吧。”风星语调侃道。聊了这么久,他已经逐渐放开,没有了初来乍到时的拘谨。

“哪里哪里!”郑义笑了起来:“七八九的九,就是说有犯九次罪都不受罚的特权。”

风星语不禁偷偷一笑:“猫有九条命,狗也有?”

“这简直就是柴进的丹书铁券啊。当年成吉思汗敕封四杰里的木华黎为国王,统御辽阳行省及大兴安岭东西之地。朵颜三卫那时起就跟随前往驻牧这一带。”

“就是大宁那一带吗?”

“比那儿范围大得多!大宁只是其中一部分。之后大明立国,名将蓝玉将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击败在捕鱼儿海,他们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朵颜三卫眼看大势已去,就归附了大明。”

“从此就归附宁王辖制?”

“是的。其实朵颜三卫又叫兀良哈三卫,包括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一开始朵颜卫势力最小。朱棣称帝后,在攻打鞑靼的阿鲁台太师的时候,发现有兀良哈人协助阿鲁台,大为生气,于是调转兵马迎头痛击。但毕竟兀良哈曾有功于靖难之役,与鞑靼部不同,所以朱棣也只是敲打一番而已,并没有下死手。这样一来朵颜卫趁机做大,超过其它两卫,后来史家干脆以朵颜三卫来代称这三个部落了。”

“原来如此。那么郑大人到底从朵颜三卫那儿得到了什么呢?”

“小兄弟不要着急,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宁王朱权,十三岁被封宁王,十五岁去大宁赴任。你想想,对于一个生逢乱世又不是世家子弟的人来说,文化修养应该极其有限才对。”

“那是!教育的普及应该从娃娃抓起。”

“但是就是这样出身的一个人,后来除了在政治上失意之外,其它方面却全面开花,成为一代大家。”说到这里,郑义起身,邀请风星语来到书墙前,轻抚着一排排的藏书一一道来:“朱权在黄老道教方面修养极高,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着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说着,他从书架上抽出几本古书,递给风星语:“你看,共八卷。”

风星语一边翻看一边不住点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书插回原处。

“戏曲理论方面,朱权着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小兄弟要留意哦,他可不仅仅是个空头理论家,更是一个实干家。他所作的元杂剧光今天知道的就有十二种。”说到这里,郑义又抽出两本书:“你看,我这里就有两本,《大罗天》和《私奔相如》。你想一想,当今文化界有几人能做到这点,有几个电影评论家能拍电影?”

风星语接过其中一本,翻开一页,大致地浏览着。

“此人在戏曲和音乐方面的修为简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他不仅写,还善长古琴演奏,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

“着述等身,神人啊。”风星语一边感叹,一边将书插回原处。

“这还不算完,这人还是个制琴大师,他做的一把‘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一把旷世宝琴,号称明代第一琴。我曾有幸见过一面。明代有宁、衡、益、潞四王琴之说,飞瀑连珠排第一。”

“世上怎么会有如此高人,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来,咱们坐下聊。”说着,二人重新回到原来的座位,按铃叫来茶童换上一壶新茶。

“说到茶道,这个宁王也是高人,他将饮茶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一本《茶谱》,对后世茶文化也是颇具贡献。来来来,小兄弟喝茶。”

风星语端起茶杯,与郑义对碰了一下,呷了一口。

“除此之外,朱权对星历、医卜也大有研究。”郑义放下茶杯,盯着风星语的双眸问道:“小兄弟,你倒是说说看,这些知识他是怎么得来的?”

“郑先生的意思是……”风星语隐隐有了一些感觉。

“没错,不过话先撂在这儿,咱们再来看看我先祖。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伊斯兰的哈只,也就是‘朝觐者’。他在去往南京之前,受到的都是正统的伊斯兰教育。之后他跟随燕王参加靖难之役。”

说到这里,郑义停顿了一下:“注意,靖难之役是1402年结束的,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1403年,他就刊印了佛教典籍《佛说摩利支天经》,而且还是请的国师姚广孝撰写的题记。”

“难道他改信仰了?”

“这个难说,但至少说明他的知识结构改变了。靖难之役发生在1399-1402年,期间一直行军打仗,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战争结束后短短一年时间他的知识结构就改变了,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是啊,他都看到了什么?”

郑义并不回答,继续说道:“而且,要说之前他的军事才能是先天的,那么之后七下西洋,孤悬万里海外,多次经历战争甚至是海战,他都能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就不仅仅是先天禀赋能说得通了。”

风星语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

“我先祖下西洋与后世大航海时代那几个西洋探险家不同,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凭着冒险精神歪打误撞地找到大陆或者岛屿,而我先祖每次都是有备而来。”

“嗯嗯,确实如此。”风星语脑海中闪现出霍顿,接过话茬儿:“哥伦布和麦哲伦,只是凭传说就敢出海冒险甚至有时方位完全是反的,全然一副赌徒心理,他们出海的物资准备也严重不足,经常因败血症将船员丢入大海。”

“没错!我先祖每次都是准备充足,除了出发之前所带食物之外,还在船上开辟专门区域养禽种菜。说明他对航程有精准的算计。而且每次航线都极其准确,从容之态非那几个西洋冒险家可比。你说,他凭的是什么?”

“看来,无论是宁王朱权,还是贵先祖,确实都曾在朵颜三卫那里获得了宝贝。可是,朵颜三卫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些秘籍呢?难不成他们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应该啊,那些经史子集天文术数,没个千八百年的积累,不会凭空冒出来吧!再说,他们只是游牧民族,跟海洋文明也不沾边啊。”

听到他的这些疑问,郑义也无奈地叹了口气:“这确是一个谜团,我多年来一直参悟不透。”

“还有,如果朵颜三卫拥有这些秘籍,为何没有出现改变历史进程的高人。”

“蒙元帝国以武力起家,国祚又短……”郑义揣测道:“也许在文化上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吧。”

风星语觉得这个答案还是有些牵强:“可是,宁王和贵先祖也没用很长时间就掌握了啊。”

“这个恐怕与底蕴有关了。小兄弟不是读金庸吗,好比《九阴真经》,到了王重阳、黄药师这些人手里,很快就能参破个中玄机,但如果给江南七怪得到,恐怕一辈子也练不出来什么。韩小莹不就把越女剑练砸了吗?”

风星语连连点头:“也是!秘籍还要看什么人去打开。换成梅超风,还能练歪了。”

“以上这些也全是我的猜测,小兄弟要想一探究竟,还得自行解开谜团。”说到这里,郑义起身拿过来一副纸笔,在上边刷刷点点写了一些东西,递给风星语道:“十年前我结识了一个蒙古朋友哈丹巴特尔,可惜匆匆一面,此后不巧断了联系。哈丹巴特尔学识渊博,他的祖上是元代探马赤,属于朵颜三卫。蒙古人的历史,有很多是口耳相传的,找到他,你或许能获得一些书本上不曾记录的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