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双星兄弟 > 第十二章 宁王

双星兄弟 第十二章 宁王

作者:张劲翀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7:15 来源:小说旗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风星语绝对不会把整整一面墙的线装书跟一个商人联系在一起。

他靠坐在坚硬的船木靠椅上,打量着这个房间的陈设。

眼前的这个厚重的船木茶几,少说也得有几百斤重吧!风星语心中暗自揣测。

茶几表面打磨得溜光水滑,光可鉴人,但侧面粗粝起伏不平,布满了船钉的痕迹。茶几上面摆放着一套金丝珐琅彩茶具,图案色彩鲜艳纹理细腻,在一束自上而下的淡黄色光线的照射下,散发出一层柔和的光晕。茶具旁边,摆着一盆小叶榆树盆景,造型古朴,翠绿色的叶子静静地沐浴在柔和的光线下,显得晶莹剔透。

对面炭灰色的墙正中,挂着一个年代久远的木质舵盘,旁边挂着一副船木火笔画,画上的那个人在周围侍从的衬托下显得鹤立鸡群,此人身形高大,立在船头,头戴三山帽,手执单筒望远镜注视着远方。

这应该就是郑和吧。

看到风星语对这幅画感兴趣,房间的主人微笑着介绍道:“坤甸木材质的,在做成这幅画之前,它去过好望角,去过巴布亚新几内亚,还去过秘鲁和巴拿马。”说完,又指着那个船舵介绍道:“这个是明代的舵盘,叫做‘凌波至宝’。”

看来这次是遇到牛人了。别的不说,仅凭这房间的气场,就能把人压半头。风星语频频地点头,一副谦恭模样。

他的目光扫向船舵下方,靠墙的条案上摆着一排瓷器。

“这些也是当年七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最受欢迎的货物,可以说是顶级奢侈品。”主人讲解道:“你看这个刻金龙纹钵,呈色浓艳,还有洇散现象,像不像传统水墨画?”

“像!太像了,怎么做到的?”

“这其实是氧化铁结晶造成的。”说着,主人又指着旁边一个瓷罐说道:“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洪武年间的,做工何其精致。再看这个盘,虽然造型简单,但却不是一般的盘子。它叫祭红釉盘,永乐年间的,是祭祀时的礼器。”

风星语起身转过来,猫着腰仔细观瞧。

“你看这通体的红色,增一分则艳,减一分则暗。”主人带着欣赏的口吻赞美道,“知道是怎样做到的吗?”

风星语窘迫地摇摇头。

“当年技师将含有氧化铜的釉料涂抹在生坯上,然后入窑经一千二百度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铜红釉对炉温要求极其苛刻,温度略高则颜色会挥发,略低则颜色昏暗。”说到这里,主人赞许道:“这说明技师对火候的掌握极其精准。”

风星语禁不住频频点头。

“当年燧人氏钻木取火,一开始是为了熟食和取暖,满足口腹之欲。但后来烧制陶器,就已经不是果腹那么简单了。人类开始主动地制造工具,这说明已经将其它生物远远地甩在身后了。”说着,主人指点着木架上的瓷器:“等发展到这时,已经完全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了。注意,是艺术喔,人类独有的技能。”

“嗯嗯!”风星语附和道:“据说有些聪明的物种可以利用火,也有些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但艺术,却实实在在是人类独有的技能。”

说完,他站起身,略微活动了一下腰。

“抱歉!抱歉!你看看我,每次一讲到藏品就有点激动,忽略了待客之道。来来来,咱们不要光站着说话,坐下来,边喝边聊。”说着,主人邀请风星语重新落座。

环境改变人。此时,风星语一改平日的不羁与粗鄙,说起话来字斟句酌,生怕贻笑大方。他客客气气地却更是由衷地说:“今日能登大雅之堂,三生有幸啊。”

“哪里哪里,风先生客气了。”主人一边说,一边抬手给风星语斟上一杯茶,“我不过是一介商人,碰巧对祖上的事情略感兴趣罢了。”

风星语急忙摆手:“叫我星语吧,先生二字实在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风星语诚惶诚恐,一连说了两个愧不敢当。自打工作以来,从来就没人这样认真地叫过自己风先生。

“那我就叫你小兄弟,如何?”主人倒是落落大方,丝毫不拘泥于细节。

“好啊好啊!不过仍然是高攀了。”风星语仍然带着一丝忐忑不安。

“咱们就不必客气了,言归正传。”说着,主人端起茶杯向风星语示意了一下,送到嘴边抿了一口,“听马哈茂德讲,小兄弟正在追寻当年郑和的航海图?”

风星语点了点头。

“进展如何?”

风星语回手拿过随身带来的双肩包,掏出一幅手套戴上,然后拿出竹筒,用力拧开,小心翼翼地将内里的残片倒在茶几上。

主人只是对着残片看了一眼,并没有打开它,抬起头微笑着说道:“果然到了小兄弟手中。”

风星语抬头问道:“莫非先生……”

“不错,很多年前我就在马哈茂德府上见过这张残片,以我的眼光来看,确属真品。”主人点头道,“除此而外,小兄弟可还有其它宝贝,不妨一并拿出来让我开开眼。”

“惭愧,我也是才接触而已,不知先生这里……”说到此处,风星语扭回头望了一眼那面书墙。

“这恐怕我要令小兄弟失望了。”

听到这句话风星语心下一沉,难道又要无功而返?不过他还是字斟句酌地说道:“虽然我在追寻航海图,但更想聆听一些郑先生的教诲。航海图能否找到不是目的,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尽一点微薄之力,我已经很知足了。”

风星语口中的这个郑先生名叫郑义,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剑眉朗目气质不凡。据马哈茂德讲,他是郑和的后人。双方之间因祖上的因缘而结识,互有来往。

根据风星语的判断,所谓郑和后人,应该就是郑和后来从哥哥那一支过继的后人。

“哈哈哈哈!”郑义豪爽地笑了起来,“不是我为祖上贴金,他的功劳不亚于凿穿西域的张骞,如果后世帝王能像汉武帝一样开疆拓土,也许大明早就是个海洋帝国了。可惜啊!可惜!朱棣的几个后代误我中华。”

风星语不禁为郑先生的豪情感染,频频点头:“张骞一带,郑和一路,一带一路。”

郑义点点头:“有汉两朝,一直不遗余力经营西域,方能奠定中华版图,想起来真是回肠荡气啊。可惜大明朱棣之后再无朱棣。弘扬郑和文化,就是为我中华文明注入海洋基因。”

风星语一挑大拇指:“郑先生高见!”

“好!好!就冲小兄弟刚才保护文化遗产这句话,我倒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线索,也算是我不负先祖英名了。不过我有个要求……”说到这儿,他停下来,盯着风星语。

难道对方也是马哈茂德之辈,见钱眼开?风星语心下暗想,不过他还是痛快地答道:“郑先生尽管开口。”

“小兄弟如果根据我的线索能够追寻到什么的话,一定要告知我一声!”说到这儿,郑义指着风星语身后的那一面书墙继续说道:“我不想在整理先祖的资料中遗漏什么。”

原来如此,看来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风星语心下不免有些惭愧。也难怪,听马哈茂德讲,此人身家过亿,应该不在乎这些小钱。

“一定一定!”风星语诚恳地答应道,“郑先生请放心,我一定会随时向您汇报。”

“好!一言为定。”郑义端起茶杯,向风星语示意了一下,“咱们言归正传,不知小兄弟可曾听说过‘宁王’?”

“宁王?这个名字好耳熟啊。”风星语在脑海里搜寻着,“是不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个宁王,就是那个华太师的政敌?”

“不错!那个确实是宁王,后来叛乱,被心学大师王阳明镇压了。但我现在要说的宁王却不是他。此宁王非彼宁王,我要说的是他的先祖——初代宁王。”

“不好意思!实在是孤陋寡闻了。”风星语有点窘迫,赶紧起身为郑义斟茶。

“初代宁王名叫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燕王朱棣的弟弟。小兄弟刚才提到的是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他只是宁王的王位继承人。跟初代宁王相比,此人只能算是志大才疏,野心勃勃而已。”

“哦哦……”风星语点头应道。

“说起来初代宁王朱权那真是文武双全,尤其善于骑兵野战,精通谋划,因此后世给他的评语是‘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自古英雄出少年,当年朱元璋为了对付蒙古骑兵,将十五岁的朱权派驻到关外的大宁镇守边塞。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多还在打游戏,而他却已经手握八万重兵,外加蒙古朵颜三卫。何等气魄。”

“是啊,我十五岁时每天只知道傻呵呵地踢足球。其实连踢都算不上,就是跟着球瞎跑。”风星语联想到自己,不觉感慨良多。

“小兄弟不必过谦,人的开窍有早晚而已。说来大宁也是历史久远,汉代的时候叫做右北平郡,飞将军李广就驻守在这里。他带队巡逻的时候误将草丛中的石头看成猛虎,一箭射将过去,竟然箭杆射入石中,从此威震匈奴。后人杨修赞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么说来那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喽。”

“没错!那里的年降雨量四百毫米,气候刚好是农牧交界处,南农北牧,所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向来在那里拉锯。大宁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朱权当年镇守这里,因此被敕封为宁王。后来他协助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想起来了,这段历史我倒是略微知道一点。好像是朱棣称帝后,害怕宁王势大,就把他迁往江西。说是迁往江西,实际上是褫夺了他的兵权。只是据说他当初并没有反叛的意思,不知为何跟朱棣走到了一起?”

“关于最后这一点,正是今天咱们要聊的。当年靖难之役如果仅靠朱棣那点军队肯定是不行的,他之所以以少胜多,全赖宁王的蒙古骑兵。”郑义解释道:“不过,咱们还是先把他后来的经历说完。当时朱棣跟朱权说,事成之后,你我兄弟二人平分天下。但天下怎么能平分呢?朱权是什么人,当然心知肚明。所以等到朱棣称帝后,他就主动提出来塞外苦寒,自己无心军事,要不你把我封到苏州养老去吧。”

“这么说我记错了,我还以为是南昌。”风星语略显尴尬。

郑义看了看他,笑了:“如果你是朱棣,你会让朱权去苏州吗?”

风星语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没有回答,只是疑惑地看着郑义。

郑义依旧面带微笑地说道:“苏州乃富庶之地,朱权去了之后培植自己的势力谋反怎么办?朱棣自己是谋反起家的,最怕的当然也是谋反。他可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坚决不答应。朱权一看,退而求其次,那我就去杭州吧。可苏杭二州皆为鱼米之乡,朱棣一听,这不是一样嘛,当然还是不答应。最后干脆把他封到南昌去了。所以小兄弟记的没错。”

“呵呵!原来期间充斥着如此权谋。”

“南昌冬寒夏暑,在朱棣的压力之下,朱权带着一家老小凄凄惶惶去到那里才发现,竟然连王府都没给他盖,可见对他的防范之心有多重。朱权只好韬光养晦,寄情文学。”

说到这里,郑义品了口茶,看到风星语充满好奇的目光,于是继续说道:“朱棣还是不放心,指使他人诬陷朱权行巫蛊之术,图谋篡位,把他抓进大牢。虽然后来给他平反了,但搞得他在政治上彻底心灰意冷。之后他转而将精力用到其它领域,终成一代大家,诗词歌赋、戏剧文学、星象占卜、历史黄老,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着述颇丰。”

“看来宁王也是一位李靖李药师一般的人物。”风星语感慨道。

“他的知识面如此广博,应该与他的涉猎有关,不过这是后话,一会儿咱们再聊。”说到这里,郑义顿了顿,呷了口茶说:“他死了之后,孙子继宁王位,也就是二代宁王。那时刚好是土木堡之变前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于谦拥立景泰帝即位,之后‘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天下纷乱之时二代宁王又被人诬陷乱伦,差点送命。总之宁王这一脉多灾多难,到了第四代宁王,也就是小兄弟刚刚说的那个华太师的政敌朱宸濠,认为大明愧对宁王一脉,干脆起兵反叛。只是他文韬武略跟他的祖上朱权没法比,又遇上个狠角色王阳明,只用了一个半月就把他镇压了。”

“宁王一脉也算是命途多舛啊,好像家族被人下了诅咒一般。马来西亚管这叫下蛊。”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不提也罢。关键还是初代宁王朱权。他当年本意没有反叛,建文帝削藩,召他和辽王进京,他虽然拒不入朝也无反意,只是想拥兵自保而已。”郑义回到最初的话题上。

“对呀!如果他想反叛,完全可以单独起兵,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嘛!没必要受朱棣辖制,最起码可以割据一方吧。”风星语分析道。

“这哥俩都是打天下的人,谁都不是善茬儿。”郑义点了点头,解释道:“朱棣一代枭雄,跟随常遇春出生入死见过大场面,又跟随老丈人徐达学得了兵法上的真传。他最后更胜一筹,裹挟着宁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说到这里,郑义停了下来,呷了一口茶,微笑地看着风星语,一字一顿地说道:“而这一切,全与我的先祖有关。”

“哦?”闻听此言,风星语兴致陡增,忙说道:“郑先生赐教。”

“当年我先祖年纪轻轻一表人才,跟随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后来傅友德、蓝玉奉调镇守北平府,我先祖又随军前往,之后就调入燕王府。”

风星语知道郑义是为先祖讳,不好说是被蓝玉抓回南京的,也不点破,只是频频点头。

“建文帝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开始被打的狼狈不堪,灰头土脸。他佯装悔过,带着我先祖去找朱权哭诉。说是老十七呀,你的文采好,干脆替我写个悔罪书,求皇帝开恩放我一命。他是侄子,咱俩可是同父异母亲兄弟啊。朱权一看他只带着一个随从而来,连兵器都没带,放下心来。听他哭诉未免有点兔死狐悲,就把他留在军营中好生安抚。”

“原来这样啊!”风星语脱口而出:“这倒是第一次听说。史上不是记录说燕王是单人独骑去的吗?”

“那是后世史家为帝王贴金,无非是更显朱棣神武。你想,以他后来九五之尊的命,他会单刀赴会吗?刘备招亲还带着赵云保驾护航呢。我先祖身高力大,机敏过人,充当的就是赵云的角色。”

“原来如此。”风星语突然想起,以前好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说少年净身与成年以后净身不同,少年被阉后性激素不会大量分泌,因此生长激素持续分泌,所以少年阉人通常身材高大。当年意大利有些从小学歌剧的人为了始终保持嘹亮的歌喉,避免发育时倒仓,会在少年时净身,结果长大后身材高大。据史料记载,郑和身高两米。望着眼前高大的郑义,他不自觉地点了点头。想来一半是血统,一半是净身的原因吧。

郑义不知道风星语的小心思,继续说道:“谁知,朱棣就是奔着宁王的朵颜三卫来的,那可是王牌的蒙古铁骑啊。朵颜三卫到手,不愁大事不成。我先祖当年做事机灵稳重,深得朱棣信任,带他前往,就是希望他能够见机行事,私下里结交蒙古的将军们。这当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我先祖的父亲马哈只,元末时是蒙古的‘云南王’梁王把匝瓦密手下的滇阳侯,所以他们都会说蒙古语。”

风星语频频点头:“听说过,郑大人当年确实才智过人,知兵习战。想不到语言方面也如此出色。”当着郑氏后裔,他不好意思说出太监这类词汇,于是用了郑大人这么一个称呼。

“我先祖果然不负燕王嘱托,统战工作做的极为出色,当朱棣打算离开时,蒙古将军们私下里已经与朱棣暗通款曲了。离开那天,朱权为朱棣送行,哥俩在城外长亭洒泪话别。朱权千不该万不该选在这个长亭,假如不是在这里分别,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写……”

说到这里,郑义停住话题,脸上挂着狡黠得意的微笑。

风星语知道他要放大招,也不言语,脸上写满了期盼。

“我先祖这些天已经将周围的地形了然于胸,他事先算好了这个地点,偷偷溜出军营,早已在这里布下伏兵。朱棣兄弟二人举杯话别,朱权的一杯酒还没下肚,就做了俘虏。”说着,郑义将茶水一饮而尽。“原本他还仰仗着自己兵权在握,朱棣不会拿他怎么样。没承想到了燕王军营,发现那些蒙古将军们已经全部投诚过来。眼看大势已去,他也只能随朱棣反叛了。”

“哦,原来是这样。”风星语茅塞顿开,不禁赞叹道:“好一部谍战大片,果然精彩!”

“我先祖本名马和,马氏一脉乃元朝名臣赛典赤之后,那些蒙古将军久闻大名,一见马和果然有先祖遗风,立刻归顺了他。”说到此处,郑义也颇为自豪,“那时燕王的军营在今天北京通州附近,即使算上宁王的八万人马和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兵力还是不到二十万,而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却早已排兵布阵准备决战。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战事一开,双方就在现在北京郊外当时叫郑村坝的地方陷入苦战。关键时刻,我先祖率领朵颜三卫的那些蒙古骑兵发挥机动优势,从两个侧翼包抄了对方,连破七营。最终兵临城下,打败建文帝大军。”

“真是荡气回肠啊!快赶上当年尉迟敬德‘日闯三关夜夺八寨’了。”风星语不住地点头赞叹,“不过也难怪,蒙古人自从成吉思汗起就擅长迂回包抄,以少胜多。”

“郑村坝一战,是燕王第一次大兵团作战的胜利,从此之后,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打败建文帝取而代之。那次战役,我先祖居功至伟,朱棣感念他的贡献,根据郑村坝这个名字,赐姓郑,从此,我先祖就从马和改为郑和了。”

“听您讲述,仿佛眼前有千军万马厮杀一般,太精彩了。”风星语不禁击掌赞叹,但仍旧还是不失时机地把话题引回到郑和下西洋上面:“从此,郑大人深得明成祖的赏识甚至开拓万里海疆的重任,也交给了郑大人。”

“呵呵!小兄弟果然心思机敏。”郑义不禁莞尔一笑,“没错,七下西洋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可你知道为什么宁王朱权后来能成为一代大家,随之我先祖又能七下西洋吗?”

“郑先生赐教!”风星语不禁抱拳说道。

“因为……”郑义慢条斯理地说道:“他们都分别从朵颜三卫那里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