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苏联教父 > 第一百九十五章 招工

苏联教父 第一百九十五章 招工

作者:虫草田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26:07 来源:蚂蚁文学

虽然阿富汗撤军行动还没有正式的启动,但是已经有一批部队提前撤回到了俄罗斯。可是当征战多年的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的时候,除了离开火车站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就像是被遗忘的垃圾一样被人仍在军营里无人问津。

报纸上这段时间也在讨论着阿富汗撤军的问题,但是报纸的关注点在于检讨这场得不偿失的战争给苏联带来的损失。虽然那个时候戈尔巴乔夫也是政治局的一员,他明白阿富汗战争是政治局集体表决做出的决定,当时因为疾病已经被架空的勃列日涅夫为此还投出了反对票,可是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还是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头上,戈尔巴乔夫为此还取消了勃列日涅夫的一枚苏联英雄勋章,真是有够小气的。

阿富汗的撤军被塞进了临时安置的破旧军营中,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回到祖国的兴奋感逐渐的淡化了下去。而更多的则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很多人都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感到忧心忡忡。在这段时间里,只有新成立的高尔基大众合资汽车厂到他们这里招收过工人,不过他们只要那些有一定机械和电子特长的人,很多原本在后方担任维修和保障工作的战士都被高尔基大众要走了,而那些除了打仗什么多不会的年轻人依旧每天呆在军营里,喝酒,打牌,唉声叹气。

一个礼拜过去,一个月过去了,随着撤军工作的陆续展开,营区里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差,再加上苏联政府陷入了财政困难,无法对这些人做出妥善的安置,所以在营区内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里似乎已经成为了引起社会动荡的火药桶。

有一些临时征兆前往阿富汗参战的士兵回国之后就被解除了军籍,他们可以在安置点住两个月,两个月之后就必须离开这里自谋生路。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可去的地方,于是很多人赖着不走,这就给后来的安置工作也造成了很多困难。不过当共青团中央下属的一些企业来到这里招工的时候,情况终于出现了好转。

共青团中央给了这些人三条出路,要么到秋明的萨莫特洛尔油田去当石油工人,给外国资本家去干活,要么就去西伯利亚开荒。要么就去里海附近建设天然气管道。同时共青团会负责这些人有住的地方,有工资拿。这里的士兵们大多都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共青团员,对于组织上伸出的援助之手感到万分的感激。这些日子的折磨已经让他们认清了现实,能够有一份糊口的工作就不错了。

于是大批的士兵开始打点行装,脱下了军装,和共青团带来的这些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之后,就高高兴兴的奔赴秋明,西伯利亚,乌克兰,以及里海沿岸。当他们下了火车被拉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的时候,很多人都被哪里的条件给激怒了,所谓的住房就是破旧生锈的集装箱,上面开了一扇门而已,每个人到了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油漆桶给自己的集装箱刷上防锈漆。大家纷纷找到负责人提出抗议,可是这里的负责人轻描淡写的说道:“不想干的人可以现在就离开,我们给路费!”

有一些人当时就离开了,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忍了下来。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好歹还有一些收入。总比在安置点里瞎混要好得多。

谢廖沙本来是要生产板建房来安置这些军人的,但是那个东西没有现成的生产设备,需要建立专门的工厂同时还要进行一些设计和优化工作,由于这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利润稳定。所以谢廖沙把这件好差事给了哈桑,让哈桑负责板建房工厂的筹备工作。因此那些破旧废弃的集装箱就被拿来临时充当住所了。

谢廖沙现在没工夫关心那些军人的死活,他正在忙着接收戈尔巴乔夫的大礼住房与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银行。当他拿到了这家银行的账目的时候,竟然意外的发现账上还有五千亿美元的资金,谢廖沙自然是喜不自胜。这些钱迟早是要落进他的口袋的。他本来以为这家银行是个烂摊子,想不到居然还有钱。不过谢廖沙稍微想想也就明白了,这笔钱原本是利加乔夫留下为了经济改革准备的,可惜经济改革在地方上推行阻力重重,苏联的经济丝毫不见起色,这些钱也就这么留了下来。

格鲁吉亚的风波让利加乔夫彻底失去了戈尔巴乔夫的信任,而雅科夫列夫则顺势成为了戈尔巴乔夫身后的二号人物。在戈尔巴乔夫的暗示下,书记处里的很多工作都开始向雅科夫列夫移交。而利加乔夫对此毫不知情,直到他发现来自己办公室越来越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利加乔夫跟雅科夫列夫早就有矛盾,他俩之间的政治观点南辕北辙,一个是斯大林的忠实拥护者,一个恨不得把斯大林送上历史的审判台。而现在雅科夫列夫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支持,这让利加乔夫所代表的稳健改革派异常的愤怒。可惜的是一心为公的利加乔夫树敌太多,在政治局里几乎没有朋友,像谢瓦尔德纳泽这样的仇人倒是不少。

谢廖沙招募的第一批新工人主要安置在了秋明州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经过西方石油公司地质专家的勘探,这块油田还有挽救的机会,不过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为油田排水。减轻油田内部因为地下水而带来的压力。这项工作起码要持续一年的时间。因为大量劳动力的到来,萨莫特洛尔油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于是这些住在铁皮集装箱中的军人就成为了嘉能可集团萨莫特洛尔分公司在苏联的第一批工人,和苏联大部分的合资企业不同,萨莫特洛尔公司是苏联第一家外商独资的公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