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武侠开端 >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林牧上学时,自然是看过这首诗的。

当时的他,对《过零丁洋》毫无感觉,好在“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两句名言好背,考试时比较容易过关,这就是他当时唯一的感觉了。

犹还记得,当时的课上,在讲到《过零丁洋》这首诗时,已经50余岁的语文老师如同发了臆怔一般,读着这首诗,也不讲什么“虚指”之类的字句分析,与平时上课的样子很不一样。

在那节课上,老师只是把《正气歌》写了出来,大致给众人讲了一遍这两首诗的意思。

当时的林牧,丝毫不懂这诗词背后的情感,只是庆幸不用去背这么长的《正气歌》,顽皮胡闹,浑不在意。

谁曾想,再听到这首《正气歌》时,竟会是此情此景?!

生平第一次,林牧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文人风骨”,看着眼前文天祥的背影,更是仿佛见到了圣人一般震撼。

确实是圣人,文天祥的行为,让他彻底见到一个宋朝文人,对国家民族有多忠贞、对家庭亲人有多决绝,对蒙元敌国有多仇恨!

在被关进囚室,以“正气”御“七气”时,文天祥的长女却是在皇帝为奴婢,忽必烈命其写信劝降文天祥。

算着先前的“囚室”逼降,如今却是以亲情相诱了。

信中,看着妻女受尽了凌辱与折磨,只要自己点点头、那妻女就能摆脱这种绝境,自己也高官得坐。

皇帝都降了,自己降元,又有什么?

可是……

“谁人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义当死!”

林牧很难想象,究竟是怎样的意志,让眼前之人坚持着那虚无飘渺的风骨,如果那样的境遇,放到了自己身上,自己会怎么做?

当其时刻,皇帝、百官俱都降元,以往的大好河山,更是数不清的奸臣逍遥世间、百姓黎难、简直就是一片毫无希望的王朝乱世!

只说皇帝先是重用贾似道,后来为了中央统治,又枉顾民族大义,拒不听从文天祥直谏放权地方,丝毫不在意地方力量的衰弱,哪怕是蒙元侵略如火,依旧如此!

可以说,那时的宋朝,真的算是气数已尽!

换成现在的一些公知,早就“我爱国家,可国家爱我吗”,心安理得地当了降臣了。

文天祥不知道“我爱国家,可国家爱我吗”这句话。

观他一生,似乎在知道自己“爱国家”后,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民族,丝毫没有一丝讨价还价的样子。

宋朝朝庭不爱他,可宋朝朝庭,能代表这个国家吗?

那千里如画江山、那亿万无辜百姓,那礼仪道德的太平盛世,或许才是文天祥心中的“国家”,为了这个“国家”拼尽一切,哪还需要什么理由?

至于皇帝、群臣势力?

因为这些人没了骨气、当了降臣,自己就也可以跟着心安理得地投降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一个囚徒的力量,能有多大?

文天祥每活一天,他的风骨就刺痛着无数的宋人,激励着无数的反抗者!

在当时各地的反元势力中,几乎每个人,都在高举“文丞相”的大旗,以此获得大义名分。

在起事时喊出的各路口号中,有扬言“救出文丞相”的;也有匿名书信中,言“某日率兵马为乱,可保丞相无忧”的,那个囚室中的不屈文士,以实际行动,让这个世界知道什么叫“文人风骨”!

这样的文天祥,支援了天下的反元势力,身处囚室,影响却是时刻都在威胁着元朝朝庭。。

这样的文天祥,刺痛了朝庭上每一个人的神经,文天祥活一天,他们的灵魂就要遭受一天的拷打!

满朝大臣,纷纷建言忽必烈,请杀文天祥!

一个人活着,让整个朝庭都想杀他,在林牧看来,此时的文天祥,已经超越了孔孟,堪称是史上最有人格魅力的精神力量了!

“精神力量”后面,或许后面需要加个“之一”,但林牧想了几次,也不知道谁的精神魅力,能超过文天祥……

……

劝降多少次了?

在历史上,劝降的记载数不胜数,

有作秀一般解个捆绳,就感动得跪地愿降的;有给其披上件披风,就纳头便拜的。

也有硬骨头,怎么都不愿降,招降人也懒得再招降,直接杀了了事。

但对于文天祥这样的“第三圣人”,忽必烈几乎是宁愿承担各种后果,也不想杀这样的“圣人”,哪怕是到了现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天祥,已经成为蒙元最大的祸患时,他依旧不想杀!

“你以对待宋朝的忠心对待我,我让你做宰相!”

这是忽必烈的承诺,可以想象的到,这个“宰相”,与先前那些降臣的宰相,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面对劝降,文天祥曾经冷言讽刺,曾经痛苦悲伤、曾经绝望欲死,但在这最后忽必烈的招降下,他的情绪,似乎出人意料地平静:“文天祥既受宋恩,忝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愿一死!”

忠贞之士,莫过于此!

即使是灭国无数,自视极高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这样的文天祥面前,依旧是平待相待:“好男子,惜不为我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文天祥在刑场上,向百姓问明了方向,面南而拜。

随即,他索取纸笔,写下诗歌:

“昔年单舸走淮扬,万里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云变,气入烟岚草木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关河暗淡路茫茫。”

随后,从容就义,死亡在他的眼里,仿佛回到家乡一样的喜悦、轻松。

……

林牧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刑场之上的犯人,会被允许其写诗,并且留传下来。

这样的疑惑,在文天祥写在自己衣带上的遗诗面前,获得了答案。

在其夫人欧阳氏为其收尸时,在文天祥的衣带上,发现了一首诗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