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 第181章 父亲何故叹息?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81章 父亲何故叹息?

作者:宸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6: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罢,贾诩便继续拿起手中的竹简,一手轻轻捻着细须之余,细细地读着竹简中的情报。

任谁如此看上贾诩一眼,都当真觉得贾诩真乃名士君子之姿也,让人下意识地心生好感。

只是,贾诩手中的竹简所记载的乃是扬州各郡的情报,一个个“毒计”几乎是跟雨后春笋一般从贾诩心中冒出。

“唉……”

片刻后,贾诩有些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父亲何故叹息?”贾穆问道。

贾诩答道。“却是那李子坤的要求颇多,让为父有所顾虑,心中纵有不少更为便捷的良策亦不能用之,故以无奈。”

或许,李基明面上基本没有给贾诩划上太多的线,但贾诩亦知此事不宜办得太绝,亦不能伤及刘备的仁义之名,这可就难上许多了。

而这,也是贾诩刻意将贾穆往着真正的君子方向培养的原因所在。

贾诩所擅乃毒计,终究不是堂皇之策。

过于玩弄人心,突破底线,这反而让贾诩明白自己此生的桎梏所在,并且须万分谨慎小心,否则必会死于非命。

幸好,贾诩知自己对于李基而言有着足够的价值,且刘备乃是仁德君子,兔死狗烹之事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然而,刘备如此,并不代表今后刘备的后继者亦是如此。

故以,为了贾穆今后的前途安危着想,贾诩所教贾穆的乃是君子之道,而不想让他接触学习所谓的毒计。

忽然,贾诩的眉毛一拧,看着低头不言的贾穆,察觉到了什么,开口问道。

“穆儿,为何提及子坤之时,你便闭口不言。”

“是,儿不敢有瞒父亲。”

贾穆连忙答道。

“乃是此前儿曾与子坤先生相遇,子坤先生考究了一番儿,断言父亲……父亲藏拙于儿,儿本该有名谋之姿,应多向父亲指教或入仁德书院深造之。”

贾诩闻言,脸都可谓隐隐绿了几分,喝道。

“竖子!”

顿时,贾穆吓得连忙跪了下来。

贾诩见状,扯了一下贾穆,道。“为父骂的不是你,而是那李子坤,居然如此卑劣地离间你我父子感情,端是可恨。”

顿了顿,看着贾穆这才乖巧地爬起来,贾诩忍不住磨了磨牙,道。“今后汝对李子坤该避让三舍,勿要与其多加接触。”

“是,父亲。”

贾穆顺从地应了一句,藏于袖子之中的手指却是忍不住摩挲着一块硬物。

那是代表着锦衣司身份的一块小铁片。

并且,贾穆脑海里不禁回忆起那日在府衙之中,与那位名声如日中天的李子坤相见的场景。

一如传闻那般风姿绰约,明明比贾穆大不了几岁却已经名扬大汉,成为无数人不得不仰望的谋士天花板。

那“四渡红水”的沙盘推演,贾穆亦是亲自去见识过。

破不了!

惟有站在那沙盘面前,贾穆方才明确地感受到自己与李三千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明明是同龄人,为何李基却是能如此的……似站在云端。

这让从小就在贾诩的严令之下,只学经学的贾穆心中产生了浓烈的艳羡与崇拜。

男儿,不该在方寸桌案之中穷经皓首,而是该如李子坤那般年少成名受万千士子追逐挑战。

不知不觉中,贾穆甚至觉得过去所崇拜似乎能看透一切的父亲贾诩,与李子坤比较起来都已经黯然失色了。

有一句话,贾穆刻意地瞒了贾诩。

那便是那一日在府衙之中的相遇,并非是李基主动询问贾穆,而是贾穆按耐不住心中景仰主动上前与李基交谈。

在道出了想要追随于李基左右效力的想法后,李基静静则是凝视着贾穆看了一阵。

【有兴趣成为锦衣司吗?暗中监察一切,成为主公与吾的耳目。】

此时此刻,贾诩并没有注意到低着头的贾穆脸上完全没有平日的乖巧,反而嘴巴咧开着一道有些兴奋的笑容。

瞒过了过去看似能看破一切的父亲,让贾穆心中升起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暗中检察记录着一切,更是让贾穆有着一种满足感与充实感,而非过去那空洞地只会背诵经学的工具人。

‘父亲大人,你有你的道路,吾亦有吾的选择。’

贾穆默默地想着,心中对于贾诩的孝顺依旧,却丝毫不妨碍贾穆通过自己的双眼将贾诩的一举一动尽数记录,然后汇报于锦衣司的系统之内上禀给刘备与李基。

包括刚刚贾诩怒骂李基为“竖子”之事,贾穆都不会有一丝徇私瞒下的念头。

甚至,贾诩所不知道的是,便是连他手中那一份由李基令锦衣司整理出来的情报,整理者实则就是贾穆。

多年的经学熏陶,或许让贾穆不擅谋略治政,但贾穆却深知如何更像一个经学君子,更符合世人眼中无害的君子形象,且贾穆所拥有的过目不忘能力,亦是能将所见的一切悉数无误地记录出来。

对此贾诩一无所知,完全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眼中以着君子模板培养的长子,早就已经投入到李基的怀抱之中,并且将他给卖得干干净净。

甚至,李基都还没有来得及勾勾手指,贾穆就主动投到了李基的怀抱之中。

而在上百士卒的护送之下,贾诩很快就抵达了庐江郡治所舒县的所在。

庐江郡守陆康则是亲自率领着庐江郡一众官吏提前在城门等候,可谓是给足了刘备的面子。

毕竟刘备除了吴郡郡守的身份外,还是扬州刺史,且陆康本就是出身于吴郡陆家。

如今偌大的陆家都还在吴县之中呆着,陆康自然不会落了刘备的面子,甚至主动率领一众官吏在城门等候。

而陆康的年纪尽管已是六旬左右,在这个时代已算得上是长寿,但状态却依然相当不错,一言一行之中所表现的活力看似与寻常中年男性无异。

因此,虽说贾诩或许口舌之利并非所长,但也可谓是长袖善舞的人物,双方交谈片刻过后,便是兄来弟去地称呼,仿佛是久未相见的老友再聚一般。

随后,在陆康为贾诩所安排的宴席一番尽兴结束后,陆康方才开口询问道。

“文和代表刘府君而来,不知可是有什么正事?”

贾诩脸上似是尚有几分醉态,脸色驼红地开口道。“非是主公之事,实乃朝廷有令,吾不得不来。”

“哦?不知朝廷有何政令?”陆康再问。

“那中原大灾之事,季宁兄可知?”贾诩问道。

“自然知晓,更是清楚刘府君大肆赈灾救民,大有仁德之风,令人钦佩有加。”陆康感慨地开口道。

“正是此事。”

贾诩晃了晃脑袋,道。“一味赈灾,那些流民亦是无法安置,因此朝廷知晓此事后便下令由扬州内部安置流民,主公身为扬州刺史督察之。”

顿了顿,不等陆康消化这个消息,贾诩便直接丢下了一个重磅炸弹,道。

“主公已然估算过流民数量,加上后续陆陆续续还能逃到吴郡的流民,合计也就是八十万之数。”

“因此,扬州各郡各领十三万流民安置也便解决了。”

十三万?!!

这个消息,几乎是彻底将陆康给炸懵了。

扬州完全称得上是地广人稀没错,但是并不代表扬州现下的耕地就足够多。

庐江郡也不是吴郡,先是将郡内的世家直接灭了七成,腾挪出了大量被世家都占有的土地充公分给流民,后又动员巨量的人力物资开始大肆开发水利,开垦良田。

倘若较真起来,庐江郡那可是没有任何多余的耕田就等着分配给流民的。

而纵使陆康有意让安置过来的流民开垦荒地,再行安置,庐江郡的府库那也是空空如也。

“不妥!”

深知庐江郡的能力有限的陆康,急声开口道。

“文和,并非是吾有意不响应朝廷政令,实乃庐江郡完全不具备安置十三万流民的能力。”

顿时,贾诩将手中的酒盏一掷于地,怒声道。

“那为何主公所领的吴郡就能安置十三万流民,季宁兄所领的庐江郡便不行?同为扬州地域,有何差异可言?”

这一句话,可谓就将陆康的任何推脱之言都给堵得死死。

同为扬州郡守,刘备上任郡守亦不过是一年时间,为何吴郡就可以安置十三万流民,庐江郡就无能为力?

在撇除掉一切外在几乎一致的条件下,那最大的变量不就出在了陆康这个郡守身上了吗?

这让陆康的脸色一下子就涨红了起来,心生怒气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而贾诩则似乎是真的醉了似的,站起来的身姿都晃了晃,然后一甩袖子,道。

“总之,这……这是朝廷之令,若是季宁兄毫无作为,可就勿怪主公以刺史身份上禀此事,将季宁兄这郡守之位给拿了,换一个能做到此事的郡守上位。”

一时间,原本好意相待贾诩的陆康脸色一阵变幻,方才起身拱了拱手,朝着左右示意了一下,道。

“文和醉了,还不扶文和下去歇息。”

当即,有两个小吏连忙要上前扶住贾诩,但坐在贾诩身后的贾穆见状,先一步连忙扶着贾诩就离开府衙朝着城中的驿馆而去。

待贾穆扶着贾诩返回驿馆关上房门后,贾诩的眼中几乎是瞬间恢复清明,哪里有一丝醉意。(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