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 第168章 所烦恼者唯二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68章 所烦恼者唯二

作者:宸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6: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等李基初步将小吏以及士子们的任务安排妥当,已是日落时分。

而全程都跟在李基左右充当一个隐形人的贾诩,或许依然有一部份士子不太明白“以工代赈”的意义,但旁听的贾诩却是完全明白了李基如何安置流民的思路。

待贾诩陪同着李基返回安排给李基的营帐之时,贾诩忍不住开口问道。“子坤果真是大才也,此法可是出自于《晏子春秋》?”

倘若是过去,李基还当真不知道贾诩指的是什么。

不过为了防备某个痴迷春秋之人,李基对与《春秋》有关的典籍如今都可谓是了如指掌。

“以工代赈”,最早确实记载于《晏子春秋》: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

而对于李基那略表谦逊的笑而不语,贾诩则颇为感慨道。

“晏子为救民,为使齐景公愿赈灾,使灾民为劳力为齐景公修筑享乐所用高台,灾民修缮三年,复渡过灾年得而活命。”

“此事,吾曾翻阅《晏子春秋》之时,所感慨者皆多是齐景公贪图享乐而蔑视灾民,视享乐之事高于百姓利益也。”

“不想,在子坤眼中却是看到了治国之策,吾远不如子坤也。”

第一次被贾诩如此当面拜服,李基心中不禁有些惭愧。

毕竟“以工代赈”更多的是来自于后世的经验,李基不过是站在了后世的角度眺望罢了,还当真没有贾诩所佩服那样自《晏子春秋》之中悟出了治国之策。

只是,李基对此也无从解释,且“以工代赈”的形式确实最早就出现在《晏子春秋》之中。

不过某种意义上,这对于李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完完全全超脱时代的政策,未必会被人所接受。

但是基于先贤典籍脱胎而出的政策,不但不会受到质疑,反而会被吹捧赞赏,贾诩的反应便是可见一斑。

聪明人,有时候就是容易自行脑补一些细节。

且,今后同样作为主君,同为“以工代赈”,齐景公是为了享乐,刘备则是为了开发水利,相互对比之下,更是就越能凸显出刘备比之齐景公要仁德爱民,这无疑又是在宣传的高地上再度添砖加瓦。

须知,舆论与宣传的高地,自己不去占领,别人自然就会去占领。

待刘备的仁德名声彻底成为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潜意识之时,往往都不用亲自出手,敌对势力内部就自然会诞生大量的带路党。

当然,如今真正的乱世都尚未至,说这个还太早了,但谋士自当远虑,早早积累方方面面的优势……

这些念头自李基的脑海之中一闪而过,道了一句。

“文和过誉了。”

旋即,李基邀请贾诩上榻,然后检查了一下营帐内的茶叶,发现居然是自己平常所喜欢喝的那一款炒茶茶叶。

“宪和倒也是有心了。”李基感慨了一句。

贾诩看着李基姿态优雅且熟练地开始煮水泡茶,随口地答道。

“那大概是宪和自己的茶叶,只是宪和大体是到了这边才发现根本没有时间泡茶,所以给子坤安排营帐之时让人也送了点过来吧。”

听着贾诩那略带几分调侃的声音,李基有些无奈地笑了笑,道。

“贾文和啊,你可当真是没有心!宪和好歹也是一番好意,怎么到你嘴里就是幸灾乐祸了。”

“请!”

李基一边说着,一边给贾诩倒上一杯香茗。

些许飘起的茶香味,让李基疲惫的精神都为之放缓了不少。

“嘶~”

贾诩轻吸了一小口茶水,细细地品尝了一下,道。“果然还是子坤泡的茶,更为好喝上三分。”

“主公泡的,文和大体就得赞扬好喝上五分了。”李基笑着说道。

“那不是……”

贾诩眯着眼,答道。“主公所泡之茶,那必须是七分以上。”

说罢,李基与贾诩都不约而同地相视而笑。

或许,贾诩与李基的年龄相差许多,李基尚未有二十,可贾诩都已经是近四十岁的年纪。

然而在刘备集团之中,李基与贾诩之间却是难得的相知之人。

当然,李基与贾诩都不同意相知之点是在于“君子”,在于“毒计”,完全就是基于对方的能力罢了。

而些许品茶的闲暇过后,李基继续为贾诩添茶之余,开口道。

“以工代赈一旦开始实行,大量聚集在流民营之中的劳力都能够发挥作用,每个士子都将率领大量劳力前往吴郡不同区域进行水利开发。”

“届时,待水利开发告一段落后,那些劳力也将会携着家眷在当地落户,且有着为当地开发水利之事,也更容易被当地百姓所接纳。”

贾诩点了点头,道。

“以工代赈自然是良策,只是子坤应该有考虑到粮食消耗的问题吧?仅凭吴郡如今的粮食,恐怕有些不足,子坤应该已经有所对策。”

“粮食,正在来的路上了。”李基笑着说道。

“徐州?”

贾诩皱着眉,提醒道。“主公便是面子再大,也不可能从徐州借出多少粮食。”

李基摇了摇头,手指朝着西面指了指。

贾诩的神色略微一凝,目光闪烁思索之色,很快就锁定了李基的所指的地方,道。“吴郡往西,莫过于荆、益两州,且均可沿着长江迅速运载粮食顺江而下抵达吴郡。”

“只是,荆州内部的世家斗争严重,形势复杂,说动世家借粮之事难如登天。”

“而益州……新任益州牧刘焉可并非是什么良善之辈,提出‘州牧之策’这等贻害无穷之计,刘焉之心非蠢即毒,如何愿意为了百姓借粮乎?”

说到最后,贾诩的语气也多了几分怀疑。

只是,李基的脸上不免闪过了一分不自然,被人当面说“州牧之策”是贻害无穷之计,这跟被贾诩指着鼻子骂非蠢即毒有什么区别。

且,李基也不好解释那“州牧之策”是自己提出来跟刘焉进行利益交换,换取到了刘焉对于刘备的倾力支持,方才让刘备真正拥有了一支可用之兵南下征讨黄巾的。

此事知晓者唯有刘焉与李基二人,便是刘备都完全不知其中细节,仅仅以为是李基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刘焉对于征讨黄巾的支持。

“粮食之事,文和便无须多虑了,如今吾所烦恼者唯二。”

李基悠悠地道了一句,但此刻贾诩则是仿佛完全没有听到似的,装聋作哑地低头就看着杯中茶叶打转。

听不到……

勿q……

李基尚且烦恼之事,就定然不是什么轻松之事。

倘若不是贾诩知道跑路也没用,早就拔腿就跑离开营帐了。

只是,李基对于贾诩这种无言的拒绝也仿佛是看不到似的,贾诩没有接话,李基也继续往下说道。

“水利既成,吴郡可耕种之地便会随之剧增,但吴郡本土的耕牛却远远不足,仅凭人力开垦……难难难!”

“届时纵有水利、良田,恐百姓耕地效率也是颇低。”

提起这个问题,李基的眉头几乎是紧皱的。

耕牛可谓是贯穿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种田史,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没有耕牛,对于百姓们种田效率的影响是极大的,且充足的耕牛也能促使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

否则在这个人均需要耕田二十亩以上,才能保证在缴纳赋税之后来年还能养活自己的时代,完全仅凭人力,百姓们几乎要天天埋首于良田之中,根本就没有多少空闲所言。

此前,李基的计划是逐步开发吴郡水利,逐步增加吴郡良田,一点点吸纳流民增加人口之余,再慢慢通过各方渠道收购耕牛。

只是,计划显然没有变化来得快。

只要“以工代赈”顺利实行,那么吴郡水利将会在一年之内就接近完全开发完毕,无数的流民也将能在吴郡安家落户且拥有自己的屋田。

这反倒一下子便将耕牛紧缺的问题给凸显了出来,且同样也是急需解决的,可以明显改善民生的。

然而,这无疑是个难题,对于贾诩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尤其是这种民生治政的难题,贾诩一时间可谓是毫无头绪,反而回想起了曾经吃牛肉的美味,那可当真是绝了。

可惜在这个时代,吃牛肉那可不是什么光彩之事,甚至官府往往还会追究。

所以无论是什么人问起,贾诩非但不能跟他人分享感慨一下牛肉的美味,甚至坚称自己不吃牛肉。

而李基似乎是没有注意到贾诩的神色变化,转而继续道。

“另一个问题,则是通过各方渠道消息所进行的估算,通过徐州通道一路往南朝着吴郡而来的流民数量超过八十万之多。”

“这个数字,太多了!吴郡本土百姓的数量也大体是这个数量,即便是通过‘以工代赈’进行水利开发,大幅增加了吴郡可以安置流民的田地,但这个数字还是太高了。”

并非是吴郡经历水利开发之后的耕地不足,而是李基还需要考量的是安置流民且待流民恢复劳作耕种中间的那个时间段!(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