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 第135章 仁德书院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35章 仁德书院

作者:宸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6: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两日后。

这也正是李基刻意放出的消息之中的时间,再加上锦衣司是以着吴县为中心铺开的。

尽管由于时间尙短,锦衣司还远远没有在整个吴郡各个县城之中扎根,但是吴县无疑已经彻底遍布锦衣司的成员。

因此,在短短数日之内,一则流言已经在吴县之中喧嚣尘上。

【李子坤于梦中得仙人“跳”所授,知一可断世人于统兵谋略之道水准的战场沙盘,只需于其上推演比试一番,便知其之才学。】

甚至,便是连战场沙盘可将世人于统兵谋略之道具体划分为哪五个层次,都说得可谓是有鼻子有眼。

最上者:数千年一出之神人,迄今未有;

次者:当世顶尖名将大贤,可堪冠军侯、淮阴侯、留侯之列;

再次者:人中英杰,军中柱梁。亦可比英布、彭越、蒯通之流;

最末者:其才学亦能显于州郡。

且在最后还有一个不入流者,自然便是庸才。

一时间,由于这个话题与在吴县之中名声甚大的李基息息相关,且在锦衣司的暗中推动之下,几乎是人口相传,人人皆之。

贩夫走卒、世家士子等均有所耳闻。

对此,绝大多数的百姓自然是权当是一个热闹,诸多原本就冲着李基而来的士子,则多认为李基实乃狂妄之徒。

许劭举办“月旦评”,点评天下能者,那也是积累多年方才逐渐被世人认可。

“李子坤,区区一介后学晚进居然狂妄至此?”

“没错,纵使他被卢公称赞在推演之道上‘当世或无一人可堪敌手’,但他有何资格定下一沙盘以断定世人于统兵之道的水准?”

“可笑!可笑!!”

“哼,待老夫出手破解其推崇备至的沙盘,便教之灰溜溜地退下。”

“那是,公则先生只需略微出手,想必便已是当世极限。”

……

在吴县的一间酒舍之中,一郡士子打扮之人正语气激愤地纷纷声讨了起来,言语之中对于那传闻之中的李基多有轻蔑之意。

其中,被众多士子簇拥在中心的颍川名士郭图,脸上更满是傲色,对于左右之吹捧可谓是享用不已。

唯有坐在郭图身旁的许攸闻言,忍不住低声提醒道。“公则,那李子坤可不容小觑,勿要大意了。”

“诶!”

郭图撇了撇许攸,一抚短须,微微昂头道。

“子远,吾知你畏李子坤如虎,但非是所有人均畏他李子坤,那李子坤不过是弱冠之年,有何积累可言?”

“待吾郭公则轻取败之,亦教那李子坤知人上有人的道理。”

许攸闻言,暗自冷笑一声,将郭图的心思看了个通透。

此前,郭图凭借着展现才学,不断积累名声,倒也称得上是一位“颍川名士”。

只是颍川之中人才济济,名士不说多如繁星,但也不在少数。

同样也欲成为袁家座上宾的郭图,仅仅凭借着一个“颍川名士”的身份可远远不够。

因此,郭图在得知袁家二子均有派遣使者结交李基,这便动了踩着李基邀名,继而让袁家二子看重的心思。

甚至,郭图所想要踩的可不仅仅是李基,还想把已经是袁绍幕僚的许攸一并踩下去。

当即,许攸也不再劝之,反而准备好好地看一下这个郭图的笑话。

郭图此人,许攸自诩其的才学略在自己之下,比及自己尚且不如,如何能与李子坤较量?

‘能败李子坤者,唯有已钻研兵法谋略大半年,且颇有所得的许子远!正好,能让郭公则这个蠢货先行上去试一试如今李子坤的深浅,吾许攸再直捣黄龙!’

许攸一边转着酒盏暗自想着,一边听着周边士子们吹捧郭图的声音,只觉得吵闹不已且低俗不堪。

唯有郭图这等人物,才会将那些寻常士子的吹捧之言当做享用……

忽然,许攸看着酒舍之外人流涌动,大量士子与百姓都朝着一个方向而去。

许攸当即就站了起来,起身朝着酒舍之外走去,道。“那李子坤果真与刻意放出的流言一般,今日欲公然设下沙盘以求讨教。”

郭图见状,也是连忙领着左右那一群颍川士子跟了上去。

很快,当许攸与郭图融入人流之中,方才感觉这声势似乎比想象之中的还要盛大不少。

不仅仅是诸多自中原而至的士子,还有着大量当地世家子或百姓也正随着人流而动,似乎是想要一睹李子坤的风采。

这等名声威望,让许攸与郭图看得心中直泛柠檬。

一言一行,皆可使数以千计之人闻风而动,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一刻,明明是作为声名远扬的名士,许攸与郭图蓦然有种自己才是喽啰的感觉。

除此之外,融入人流之中的许攸与郭图居然还看到了不少名士圈子里的熟悉面孔。

华歆、许靖、陶丘洪……

这让郭图看得心中越发兴奋,若是能够当众击败李基,那么何愁名声不至?

或许,今后吾郭公则行走于名士圈子里,说不得都得被尊称一声“大贤”不可。

纵使四世三公的袁家,亦当视吾为座上宾也。

二十里!

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

以着这个时代人均习惯“十一路”出行的体力,二十里也不过是顷刻间便已经抵达。

很快,一片坐落于太湖湖畔的建筑便出现在了众人眼前,且于那片建筑最前方的门楼上书写着四个大字——“仁德书院”。

这四个大字字体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又有明显笔画突出,可堪虚实相济且极具韵律。

不少于书法之道有所造诣的士子,惊呼道。

“这是‘飞白体’,且这四字当真可堪为:取其若发丝处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当世‘飞白体’书法造诣恐怕唯有大儒蔡邕有此水准。”

“这,恐怕是大儒蔡邕亲手所书。”

“仁德书院?这是何意?书院又是何物?”

……

就在不少人都对坐落在太湖湖畔的这一片建筑颇为疑惑且议论纷纷之时,在最前方被郡兵所护卫着的一行人之中走出了两位老者。

然后,那两位老者走至位于高处的门楼之下。

其中一人,赫然正是大儒蔡邕;

另一人,则是被世人称之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与蔡邕广为人知的大儒之名不同。

“水镜先生”司马徽虽未曾入朝为官,但其精于奇门经学、知人论世、阵法谋略的名声却是广为人知。

而这,也正是蔡邕特意相邀至吴郡共建书院的大才。

“诸位,老夫蔡伯喈……”

随着蔡邕那似是有着几分意气风发,老当益壮之感的发言,原本略有些混乱喧闹的场面迅速地安静了下来。

且于人群左右维持秩序的郡兵,也跟着复诵蔡邕的话语,以便被在场的贩夫走卒、名人士子所知晓。

随即,蔡邕朝着刘备所在的方向略一拱手,道。

“承蒙吴郡郡守刘玄德关怀士子学业,欲为大汉输送更多人才,特拨钱粮物料建立‘仁德书院’,且请老夫担任仁德书院山长教导学子。”

“何为仁德?何为书院?”

……

深谙什么为“广而告之”的李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宣扬“仁德书院”的机会。

吸引而来的士子,刘备纵使能够吸引得更多在麾下效力,那也只能是解一时之需。

唯有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才是长久之计。

为何汉末时期,英杰不断,将星璀璨;

可到了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等谚语。

除了人口的剧烈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的人才大幅度下降,也与魏蜀吴均没有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有关。

仁德书院所肩负的,正是这一重任。

或许,由于种种因素限制,让这个时代人人识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仁德书院的存在也必然能为刘备集团产出源源不断的人才。

当然,明面上仁德书院自然是秉承着“知识不分南北,人才不论寒贵”,即便是在仁德书院学业有成,书院也绝对不会限制学子的去向。

但仁德书院推荐就业,这很合理吧?

再者,秉承“尊师重道”之意,身为弟子你敢忤逆老师?

老师让你在刘玄德麾下效力,伱敢去投靠曹孟德?

随着蔡邕亲自向世人介绍“仁德书院”,且言明将上万卷书籍尽数捐献于“仁德书院”,书院学子尽皆可随意翻阅之后,在场的学子们几乎沸腾了。

而当蔡邕言及“仁德书院”所秉承的乃是先贤“有教无类”之观念,不论贫富,不论出身,只要符合书院的考察便可入学。

且蔡邕担任山长,“水镜先生”司马徽担任副山长之余,甚至还获得了大儒郑玄的支持,派遣弟子孙乾前来祝贺之,言及郑玄他日亦定当至书院教授学子。

一时间,众多士子们大多已然激动得不能自己。

对于这个时代的士子们而言,知识是有价的,是存在门槛的,是被各大世家、名士所把持着的。

对于普通的寒门士子而言,就算是想学,往往都难寻门路。

故以,众多士子才会选择出门游学,除了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意,为的更多的是与不同士子相互交流学识,提高自己。

而如今,蔡邕所当众宣布的这一消息在众多士子,尤其是寒门士子耳中,完全不亚于是一道惊雷。

这就好比,清北融合,且宣布全国学子分数线全部与北平一致。

霎时间,不少寒门士子激动得不顾形象地欢呼了起来,甚至老泪纵横。

唯有身为颍川名士的郭图以及不少颍川世家出身的士子,脸色一下子难看了起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