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 633. “集结号”般的牵制

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初,也就是禹王山阻击战还在激战的同时,日第16师团进攻丰县以北的金乡鱼台,兵锋直指砀山。

砀山往东不到一百公里就是徐州,是徐州往西铁路线上的一个攻守要地。

日军一旦拿下砀山,等于就把中国军第五战区的后路给断了,徐州西退的铁路也就被截断了,到时候,大量的军队和物资运送不出来,将损失巨大。

第一战区第一兵团(豫东兵团)总司令薛粤将军急令74军于5月中旬前集结于砀山,74军58师先出发到达砀山,即刻派出174旅进驻丰县,迎击日军16师团。

14日,174旅先头部队一个营在王寨与日军遭遇,战斗到晚上,撤回丰县,15日,日军开始进攻丰县。

战至最激烈时候,日军大炮轰塌西门城墙,日军蜂拥入城,但被守军给击退,守军也伤亡不少。

与此同时,由鱼台南下的16师团另外一部,直接向周家寨方向迂回,想切断丰县和砀山之间的联系。

日军最喜欢迂回侧击和分进合击了,就这么简单如三岁孩童嬉闹的战术,却时时打得中国军队难受至极。

不管大的分进合击,还是小的迂回侧击,中国军明知道日军在明目张胆地使用这么简单的战术,就是打不过。

这里面并不是中国军战术低下,而是实力低下,大部分的战术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日军的综合实力远远高于中国军队,自然就能打得起来了。

好比一小群大汉在对付一大群小孩子,肯定是不会傻傻地只攻其一点,而是分成几股去抄击围攻的。

而中国军队在日军面前,实力如同小孩子一般,就是知道日军分兵了,但也没有办法也分兵几路抗击,本来就实力差,一分兵,等于更差了。

唯有点人数上的优势,只能以人多势众来牵制敌人一部,想办法抗击和牵制,再拉来更多的部队,围攻敌人其中一部。

简单来说,台儿庄大捷就是这么打的。

台儿庄打得是围歼战,需要大兵团作战和运筹,这次74军首先人数上达不到大兵团的效果。

其次,战术上也有分别,只是阻击敌人抄击五战区的后路,而不是要我围歼某一部日军的战术。

但尽管如此,也得要考虑具体的情况,正如这次58师174旅在丰县的困境,如何解决,就是摆在74军面前的一道难题。

日军不但在加强攻打丰县,也派出部队去迂回174旅的退路了,74军51师还没到砀山,58师另外一个旅172旅要守砀山,不敢再派出部队去阻击日军迂回。

面临这样的困境,正常的打法,174旅只能是马上后撤,回到砀山,在砀山外围,和172旅内外呼应,抗击日军,待到51师的到来,再进行反击。

这是正常而保守的战术,但上面不同意这样打,因为砀山对于目前整个中国战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上面的一兵团和一战区,甚至是军委会,都不敢掉以轻心,大兵团作战,守一个点,并不是只在那个点上堆积兵力就可以了。

兵再多,没有展开,都是死的,所以,守一点,必须要以点带面,在一点之外做文章,加大防御纵深,加大防守弹性,顺势把兵力展开。

由此可得,守砀山,不仅仅是守砀山本地,而是要尽量地守住砀山前沿的几道阵地,才能有防守的纵深和弹性。

而丰县之后,则就是这个防御纵深要地,这个不能随便丢了,丢了,砀山就很难守了,可现在问题是,只有58师在砀山,没有多余的部队来做纵深阵地的分摊。

如果按此兵力,有另外一个战术作参考和运用,就是运动防御,放弃固守一点,把兵力施展开,飘忽不定,伺机狠攻其一点,迫其退兵。

这个当年太祖在反围剿上运用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在平原上要玩运动防御的重点,就是要求机动能力一流。

可两条腿的中国军,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怎么也跑不过四个轮子的日军机械化部队,还没开始玩,就给日军先玩死了。

现在给薛粤将军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在平原上,如何与机械化的日军进行积极的防御,只能是舍车保将的下策了。

也就是以小部队固守一点,牵制日军大部分,给其他的兄弟部队争取时间,因此,薛将军示意174旅大部逐次撤回到砀山的前沿阵地,只留一个营来死守丰县。

表面上看来,这种命令是非常操蛋的,也是非常断子绝孙的,不管留谁,这一个营,明摆着是拿来牺牲掉的。

在丰县,一个旅都守不住,一个营更是不用想了,留在最后的一个营,没有任何的第二条路走,唯有一条路,那就是死路。

但战争就是这样的,慈不掌兵,过于慈悲的,下不了杀心,下不了断臂求生的决心,反而如妇人之仁一样,害死更多的人。

174旅朱琦旅长,命令348团3营坚守丰县,成了被断臂的那个营,全营五百来人,在营长李守青带领下,投入到舍生忘死的丰县保卫战中。

或许,在抗战中,这样的绝地保卫战很多,所以丰县就显得不值一提了,之前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姚子青营也是如此,全军覆灭,成为抗战绝唱。

李守青营以宝山保卫战为目标,就是要把自己全部战死在丰县为目的,这是何等的气概和敢于牺牲的气势。

死士不惧,面对日军强大的飞机火炮,飘摇在战火中的丰县,在五百死士坚守下,竟然守住了七天,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不敢放开去攻打砀山。

战至第七天,李守青营已经是零散的不成军了,李营长已经战死,临时补位上去的营长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班长。

也就是说,李守青营自营长以下,所有的军官全部先战死了,最后最大的官只剩一个班长了。

这个不知名的身负重伤的班长,最后收集了十几个重伤员,算是三营最后的一点种子了,大家和三营一样,如同火苗一样,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最后时刻了。

七天,一个营面对日军一个联队,坚持了七天,这个在整个抗战中也是少见的,但在抗战史里,要记载的东西太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