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 58. 再启程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58. 再启程

作者:平淡的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6:0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着,三狗转身对着牛牯跪了下去,膝盖还没到地上,就被牛牯一把给拽住了,牛牯有点生气的喊道:“出息点,你也算是个男人了,别动不动的就跪,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多了,黄金都给你跪没了。”

“……”三狗哽咽着说不出话了。

“回去别把书本给丢下了,多念点书,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是有用的”;“你看我们这些个兄弟,都是吃了没有读什么书的亏,才不得不给人家做牛做马的”;“你要是有出息,就给哥多读点书,那就是对哥最好的报答了。”

“我会的,我一定会的……”三狗别无他话,唯有发誓。

“好吧,送客千里,终有一别;回去好好休息下,明天可能就有活干了。”

“好的,那就再见了,哥。”

“再见了,回去吧,有什么事,及时来找我。”

“好的,再见。”

……

三狗就此与牛牯别过,转头回大伙住的客栈大通铺去,快到时候才突然想起些什么,赶紧转身去买了些卤菜花生米什么的,打了些烧酒,基本把身上的几个钱全花光了。

三狗拎着酒和吃食回到了客栈,大伙有的在午休,有的在闲聊,像白萝卜之类的,肯定是不在这里了,早出去鬼混了。

三狗找店家借了些碗筷杯子什么的,把吃食放在客栈的餐桌上,招呼大家一起来喝酒;有酒喝这等好事,大伙肯定是不会放过的,一窝蜂的围了过来。

“三狗,上午就出去了,午饭都不见你,你去哪里鬼混去了?”大薯很八卦的问三狗。

“你大薯有本事自己出去鬼混去啊,管人家三狗什么事,三狗上午是去牛牯家了,是不是三狗?”,老李头知道三狗跟他借钱干嘛去,本身也宅心仁厚,就替三狗说了句话。

“是的,我上午是去了一趟头儿家里”,三狗笑着说到。

“有没有买点东西去啊?去人家家里不能空手的啊,特别是头儿,还是你的救命恩人呢”,细毛不放心的交代着三狗。

“放心了细毛,东西肯定是买了去的,只是我现在手头里没几个钱,买的尽是些便宜货,骗骗小牛牯还行。”三狗心情不错。

“要的,要的”

“这个礼次是要的”

“东西好不好是次要的,礼节到了就可以了”

“以后赚多了钱,再去好好的感谢下牛牯”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话,手也不闲着,倒酒的倒酒,分碗筷的分碗筷。有好几个家伙还抱怨三狗怎么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早知道,午饭就少吃点了,偏偏午饭把自己肚子给撑得鼓鼓的。

“说你劳碌命就是劳碌命啊,狗头戴不住饭粒(没有享福的命)”

“你享福命啊,那你还咋跟我们吃一个锅,睡一个被窝呢?”

大家斗着嘴,吃东西也不闲着,老李头端着酒,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说:“来来来,大伙都端起来,咱们就把这个算是三狗的入伙酒,好不好?”

“好”

“这个提议好”

“好就一口干了这杯酒”,老李头一口闷了杯里的酒,把杯子翻过来,亮了亮空杯底。

大家纷纷干了杯里的酒,三狗忙着招呼大家吃东西,别尽喝酒了,酒有的是,喝光了我再去打,保证大家喝个痛快。

……

第二天一早,牛牯就来带大家去装货,遂了角蚤的愿,这次回程挑的是洋袜,装满了整个箩筐,也不算很重。

萝卜知道今早要挑货回县城,就早早的回到客栈,一起和大家吃了早饭后挑着空箩筐装货,牛牯听老李头说三狗脚起泡了,就问三狗,还行不行,能不能挑?

三狗不想吃白食,坚决要挑,牛牯就给三狗少装了一些;大家给货包裹上油布,就启程了,出货场,厘卡是不会收厘金的,只是检查。

牛牯丢了几包纸烟给司事巡丁(厘卡的工作人员),都是大熟人了,关系还处得这么好,他们都懒得来查验货物,挥挥手就给放行了。

大家挑着洋袜原路返回,这洋袜最早确实是从洋人国家传进来的,以前人穿的大部分是粗布做的袜子,粗布袜子不怎么透气,也不太保暖,舒适更是谈不上了。

有钱人会穿棉布袜子,夏天甚至是丝绸做的袜子,凉爽丝滑;其实丝绸本来不大适合做袜子,脚出汗之后,容易打滑、起皱,穿着不舒服。但富人家一般不做重活,很少出汗,就没事了。

不管是棉布还是粗布袜子,当时都是手工做的,都有个缺点,就是容易结块,出汗后袜子布会皱在一起;有钱人不怎么出汗,棉布袜子每天都换,就没什么问题。

穷人家一般是穿粗布袜子,没半天就汗湿起皱结块了,一天不洗就会发臭,穿着走路,脚板底像踩着块淤泥一样,很不舒服。

后来出现了针织的洋袜,透气、舒适、保暖,颜色式样还挺多,价格也不是很贵,从几个铜板到几个小洋都有,所以很多稍微有点钱的人,都会买洋袜来穿。

穿的人多了,就供不应求了,因为销路好,利润高,靠近江浙一带的产棉区,很多人就自己买来机器,做棉袜、汗衫、内裤、毛衣、毛线帽子、手套、围巾等针织品。

特别是织袜机,有简单的手摇织袜机,操作维修都很简单经济,买来在家里自己织,一台一天可以织出几十双袜子。

有的人还背着挑着手摇织袜机到处走,直接上门给人按脚码定制袜子、或是修补破旧袜子的;在家里做的,规模慢慢做大了,超过一二十台机器就算是袜厂了。

后来有了更先进的电动织袜机,那个生产速度就更快了,再加上其他的针织机器,所以在江浙地带开了很多的针织厂;做出来的袜子衣服等针织品销到全国,袜子名字也继续统称为“洋袜”。

至于后来更先进的尼龙袜子,是民国27年(1938年)后的事情了,直到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后,同年才有第一批尼龙袜投放市场,到中国市场更会晚一点。

当时的江西主要是产粮、产茶、钨矿等,赣东北地区还有茶油、夏布、草纸、木材竹料等,但很少种植棉花,不是产棉区。

所以这些洋袜衣服什么的,都是从浙江过来,经浙西衢州到边界江山运过来;有专门做这种生意的货主东家,也有自己挑着货走街串巷卖的货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