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 41. 嵩峰山上嵩峰寺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41. 嵩峰山上嵩峰寺

作者:平淡的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6:0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晚饭后,三狗明诚明月三人洗澡换了干净衣服,跟着母亲一起加入了进香的大队人马,那一路的人群,间隔一段距离就有个火把,感觉很新鲜。

明月毕竟小了一岁,老老实实的跟着母亲走,而三狗和明诚则是像小老鼠一样,在人群里穿来穿去的,和其他的同龄孩子一起嬉笑打闹。

很快都被各自的母亲叫去拉着走了,一来是夜路,怕孩子掉到路边的田坑、水沟里,二来这种进香朝拜的行为是很庄重的,不能在路上大声喧哗,打闹更是不敬了。

走了七八里后,开始爬山,这嵩峰山,感觉是长在底下几座大山身上一样,先是要爬底下的大山,夜里打着火把爬山又是另一种感觉,和一大群人在夜里肃穆地爬山,更是另一种感觉。

孩子毕竟是孩子,走了几个小时的夜路,爬了一会儿山,还久久不能登顶,就觉得没意思起来了,加上睡意袭来,年幼的明月困得上下眼皮打架,眼睛都睁不开了,脚下拌蒜,走着走着就摔一跟头。

明月妈背不动她,还好有好心的男香客来帮忙,他们有些挑着箩筐,箩筐里放着香火纸钱的。

本村的一个男香客把香火纸钱挪到一个箩筐里,空出一个箩筐放明月,这样,明月就在摇摇晃晃的箩筐里睡的香甜无比。

爬一段山路后,挑着箩筐的香客换肩,把明月这头的箩筐换到背后去,可一不小心没抓住箩筐上绳子,一滑,整个箩筐滑落了下去,装着明月的箩筐,打着转飞奔着滚下山去,当时差点把明月妈吓得昏阕过去,大声喊到救命啊救命啊。

万幸的是,这段山路是之字形的,箩筐没滚多远就滚到了下一条山路上,这山路也走满了人,听到了上面的救命声,还有大家急喊到接着箩筐接着箩筐,路上几个人合力拽住了这个的箩筐。

明月妈连滚带爬的跑了下来,抓过箩筐就伸手进去摸人,太好了,人还在里面,再仔仔细细的摸,很好,手脚都还在,可这人怎么就不吭声呢?

急着一把就把明月给抱了出来,在火把的照耀下,明月还打着细小的鼾声,正睡得香甜呢;明月妈才脚一软连抱着明月一屁股坐在地上,破涕为笑。

之后,明月虽然还是放在箩筐里给人挑着,但明月妈极不放心,一路上一只手抓住那个箩筐绳子不放,直到山顶。

三狗妈帮忙着照顾着已经头重脚轻的三狗和明诚,把装着香火的包裹背在肩上,双手一边一个拉着两个孩子,一路磕磕碰碰的挪到了山顶。

到了山顶,豁然开阔,月朗星稀,山风习习,一下子就把两孩子吹得全醒过来了,回头看看脚底下连绵的群山,不由得四眼相对瞠目咋舌。

再抬头望望天,好低矮的天空啊,感觉手一伸,便可把星星就摘了下来,但还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啊。

寺庙修建在山顶的背风处,庙里的帮手(义工)早几天就从山下挑了好多席子被子上来,连着铺在大殿里,大家困了,就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下,毕竟这还是半夜。

开始三狗他们以为这是在六月上伏,睡觉那需要盖被子啊,可没一会儿,就发现冷得要死,这山风吹得好冷啊,赶紧钻进了被窝里,不管耳边不停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不一会儿就熟睡过去了。

……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这下轮到了三狗妈慌张异常了,原来三狗不见了,庙里、山顶摸了个遍,就是没有,发动熟人四处找人,还是找不到。

三狗妈急得都要哭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对着庙里天井的一口井,喊着三狗名字,跑到外面,四周到处是悬崖峭壁的,真是不敢想象。

最后都快闹得人群骚动起来,才听到地铺上有个人喊道:“是不是这个孩子啊?是不是这个孩子?”。

三狗妈冲了过去,一眼就看见了三狗,像条小狗一样,正蜷缩着,都快钻进人家的胯下了,估计打了被子睡的冷了,不停往大人身上蹭,结果给蹭到了人家胯下的被窝里。

三狗妈在找孩子时候,人家那人还没睡醒,后来给大伙吵醒来后了,才发现这胯下有东西,拉开被子一看,原来是个小孩,睡得正香……

三狗妈才算是把一颗心放进肚子里去,和明月妈一块拉起几个孩子,到水井那里打水,进行简单的洗涮,然后拉着他们一起到佛祖面前跪下,一起磕了好几个头。

这一路上,真的是佛祖保佑啊,孩子们才平平安安毫发无损。

三狗本来睡得正香,被母亲拉起来,极不情愿的跟着去洗脸,可没想到那井水实在是冷,激得浑身一阵啰嗦。

好奇怪啊,在这么高的山顶上,连庙都建在一个大石头上面,是怎么凿出一个井出来的,更疑惑的是这向下的石头洞里,居然还有不停往上涌的冷水,供应这么多的香客洗涮食用都没问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听一位老爷爷说起这个井,神乎其神的说,这个井啊,是与几百里外的鄱阳湖相通的,说很久以前,庙里有个和尚打水,一不小心水瓢掉到井里,过了半个月,这瓢子在鄱阳湖浮出了水面。

原来如此,不过后来回家路上,三狗一直在想,那个水瓢上肯定是写了庙的名字的,不然,人家在鄱阳湖捡到了,怎么也不知道这瓢子是从哪儿来的啊?

还有就是,这里离鄱阳湖要那么远,那个和尚,应该不会为了找一个瓢子,一路寻着,走上好多天走到鄱阳湖去,把瓢子给追找回来。

肯定是人家在鄱阳湖捡到了这个注明了庙名的瓢子,托人捎带回来的,到了庙里,这一问上,日子一合,才算出中间有半个月时间。

这种传说,大人们只不过听听而已,小孩子就不同,会很相信的,而且一直在琢磨着那个事,等琢磨出个明白,才会罢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