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 38. 只身离家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38. 只身离家

作者:平淡的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6:0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照鱼的火笼子里的柴火早就烧没了,没有火,走不了夜路,还好是在炎热的夏夜,三狗把火笼子藏在一个草丛里,找了个墙角眯了半宿,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就起身走了。

这漫无目的的,不过方向还是县城,也许,只有走远点了,离家远点,才会觉得后背上被人盯着的眼神会少些。

一路的心事,随着一路的飞尘,而变得一路的迷茫;三狗像个做错了事不敢回家的孩子一样,焦虑的漫无目的的走在马路边上,想回家嘛,又不敢回,走嘛,又不知道该去哪里。

满腹的心事顶饱了肚子,三狗走了一上午,都忘了自己有没有吃早饭,应该是没有。

熟悉的县城已在前面的不远处,斑驳的城墙屹立了千年,饮尽风霜雪雨,写满了皱纹,也深藏着无数的故事,在风中偷偷的诉说着。

如醉的诗歌和迷人的远方,都没有打动三狗,现在打动三狗是东门边上飘来的菜香味,肚子咕咕响的受不了,人毕竟不是钢铁石头,终究还是会饿的。

三狗舍不得下馆子,迫不及待地走进一家炒粉店,点了一盘炒粉,风卷残云般吃完,终于肚子不再闹意见了。

好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炒粉了,三狗想再来一碗,可是想想,还是不要了,不能大手大脚花钱的,毕竟这不是自己的钱。

付钱时候,三狗把手在身上擦了擦,小心地把明月的汗巾掀开,折好放在自己的里袋,然后撕开包着大洋的纸皮,拿出最顶上的一个大洋,小心给到店老板。

一个小小的炒粉店,很少会收到这么大面额的钱,店老板用疑惑的眼神看看了三狗,但还是收下了这块银元。

店老板拿起银元,向上抛起,让银元掉落在厚木桌子上,又用拇指和食指两手指夹在银元中心,用口唇向银元边际吹了吹,放在耳边听。

在以前,都是以银锭(元宝)、碎银、制钱(外圆内方的铜钱)来作为钱币,银元是后来那些做大生意的富商,雇有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自铸银元,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所以,早些年间,银元也叫银饼。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每一个墨银,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上面有一只“鹰”,所以又称为“鹰洋”,因是外洋运来的,也称为“番饼”,民间称做“洋钿”。

后来大清国在光绪年间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又铸造了一种银元,上面有很大一个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后来民间将这种银元称为“袁大头”,简称“大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定都南京后,也铸造银元,上面是孙中山的头像,比“袁大头”略小,民间称为“孙小头”;但这些都统称为“大洋”。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毫”,南方称为小洋、毫子、银角子等;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铜角子。

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三十枚左右。

当时的物价,一个铜元,可买糖十粒八粒,买大饼油条各一个,汤圆一碗的二个铜元,炒粉没有肉的是三个铜元,有肉的是四个铜元;一个大洋可买一百五十余只鸡蛋。

差不多是一个铜元类似现在的一块钱,一个银毫大概是现在的十多块钱,一个银元大概是一百三十块钱左右。

其实有些地方,铜板以下还有一种辅币,一个铜板值十文钱,以前人骂人说是“一文不值”,按现在的物价,也就是说不值一毛钱。

银元是九八纯银铸成的,仅百分之二是其他金属,所以硬度比百分之百的纯银会硬一点。

当时银元也有假的,是掺入铜质或铅质制成的,大多人都懂得辨别的方法,只要拿一块钱敲另一块钱的边缘,真的锵锵有声,假的会发出卜卜的哑声。

还有一种方法是,以两手指夹在银元中心,用口唇向银元边际一吹,真的银元会发出很轻微而悠长的“殷”一般的银笛声,含铜质极少的假银元就没有。

小店钱额出入少,如遇到一块大洋,伙计首先把这一块钱向厚木的柜面上一掷,声音清脆的就收了下去,声音有一些木木的,就要请客人换一块。

确定是真的银元后,老板才收了起来,找了一些小洋和铜板给三狗,三狗把找来的零钱放在另外的一个口袋里。

今天的天气也挺有意思的,上午都是阴阴的,有点想下雨的意思,可就这吃饭的一会儿,太阳又出来了,而且毫无预备的,直接就是毒辣的正午阳光。

三狗打着赤脚,上午在泥路上走好像没感觉,现在吃完饭,出了饭店门,一脚走在这县城里的石板路,顿时被烫得跳了起来,赶紧退回去,挨着墙脚下走。

找了个最近的鞋铺,买了双相对便宜的布鞋,但也是花出了好些钱,未免不由得心疼起来,以前很少会花这么多的钱,可现在没得办法,这钱省不了。

跟店家借了点水洗了下脚,穿上鞋子,舒服多了。今年2月份,国家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等,学校里还特地开了个大会说这事;大街上赤脚走路属于不卫生的现象,还是要注意下自己的形象。

这大正午的,路上的石板被晒得像是在冒烟,好像有透明的烟气在上面飘渺着。还好穿了鞋子,不然根本走不了路。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空荡荡的,唯有路边树上的知了,在高声地叫着,听得都有点耳鸣,就不知道知了自己有没有耳朵,难道这不把自己吵死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