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 147. 制式手枪(驳壳枪)

当年不管在民间还是在军队里,对手枪有一些通俗的统称,比如在北方大部分叫手枪为“撸子”,南方叫“曲尺”,

“撸”字本身就是北方话,本意是指“快速地拨动”,短小的手枪出枪快、上膛快;所以,“撸子”则因“撸”这个动作而得名。

各种手枪的名字就有如:德国撸子、马牌撸子、花口撸子、鸡腿撸子(南部王八盒子)、罗锅撸子(卢格P08)等等。

南方的“曲尺”说法,是从手枪外形来形容,“曲尺”是木匠所用的一种测夹角的工具,手枪的套筒和握把类似一把打开成一定角度的“曲尺”的尺身和尺柄,因此得名。

由于世界上大部分的手枪在当时的中国有出现,对于比较出名的手枪,有一些民间的评比,如有“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的叫法。

“一枪”是勃朗宁M1900型手枪,该枪在握把护板上方和套筒座左侧都有一支小手枪的图案,所以被称为“枪牌撸子”。

“二马”是指美国柯尔特M1903型手枪,柯尔特(Colt)的字面意思就是指小马,所以该公司以一匹前蹄跃起的立马作为商标,在其生产的手枪套筒、握把等位置上,一般都有这样的标记。

三花口”则是指勃朗宁M1910型手枪,该枪的枪口帽前端加工有一圈滚花,目的是在取下枪口帽时手指不致打滑,所以也被称为“菊花口”手枪。

“四蛇”是指德国索尔(Sauer)袖珍手枪,其握把护板上的商标图案中有两个叠在一起的美术体字母“S”,并特意设计成蛇(其实是豹尾)的形状。

“五狗”是西班牙产袖珍手枪的代表作之一,自称是“最好的自动手枪”。该枪口径为6.35毫米,在握把护板下方有奔跑的狗的图案。

“张嘴蹬”,是指后来的德国M1934型7.65毫米手枪,特点是套筒前端完全敞开,枪管上半部分暴露在外,从前面看起来好像张着“嘴”一样。“蹬”则是形容该枪抛壳干脆利落。

关于自己土造的手枪名字,大部分是自编的,比如土撅手枪在发射后要将握把向下撅开以便退壳,又称为“两撅枪”、“撅把”、“撇把”枪。

这类土枪一次只能发射一发枪弹,所以又被叫做“单打一”;突出的击锤末端形状类似牛角,又把这种土造手枪称作“独角牛”。

这些土枪口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发射手枪弹,有的甚至发射来源广泛的步枪弹,多数没有膛线,是滑膛,只能在近距离内使用;虽然没有膛线,但由于使用步枪弹,近距离内威力还是很大的。

除了进口、仿造、土造外,还有是在抗日战场上缴获的,主要是日军下级军官主要配备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因为所配用的皮制枪套,翻盖部分特别大,看起来有几分像乌龟壳,被中国人蔑称为“王八盒子”。

日本南部十四的枪管细,就显得枪把很大,看上去像个鸡腿,因此,北方人除了“王八盒子”外,也叫南部十四为“鸡腿撸子”。

一般人总认为“王八盒子”是一支威力小、不可靠的手枪,甚至有人说日军军官用它自杀都往往不能得逞。

因为南部十四初速不高、枪口动能小,作为军用手枪弹性能只能算勉强合格,用作自卫时,枪弹和手枪的体积重量又嫌稍大;还有,它的抛壳窗是正上方设计,打枪很容易伤到自己。

但“王八盒子”并非一无是处,它的后坐比较柔和,枪口噪声也较小,击发手感比较柔滑,扳机护圈大,方便冬季带厚手套时射击,握持自然且舒适,射击时也较稳定,很适合一些女军人使用。

……

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后,国府开始整军,武器也开始通用化,选中德制毛瑟1896自动手枪(驳壳枪、盒子炮等名),来装备营连排级别军官,以及警卫部队、特种部队;营以上中高级军官使用勃朗宁手枪。

注:那时的特种部队不是现在的特种部队,那时特种部队一般指战车、工兵、卫生、通讯等部队,还有是担任特殊任务的人员,如侦察员、秘密工作人员以及侦探等;有时候炮兵、机枪兵也有称之为特种部队。

不过,很多师级以上的高级军官,配枪就没人管了,自己想佩带什么手枪就佩带什么手枪,黄金的、镶钻石的都可以,没有什么制式可言;当时,基本上世界上有的手枪,在中国大概都出现过。

也有政界要员、富商豪绅等佩带这类手枪,一般是体现使用者的身价,还有这类手枪体型小、轻巧精致,平时可用来观赏把玩,关键时刻又能防身自卫,对于军官而言还是军容服饰的一个构成部分。

……

制式手枪德制毛瑟1896,1896年研发生产,有几种不同类型,7.63mm口径(按现在流行说法是.32,0.32英寸,约7.63毫米)的有6发、10发、20发弹匣三种,1916年增加了9mm口径的手枪。

毛瑟1896全重1.16kg,全长288mm,发射7.63x25mm手枪弹,初速400米/秒,有效射程50米,理论射速每分钟90发。

毛瑟1896简称96式手枪,我国民间俗称“驳壳枪”、“盒子炮”、“匣子枪”等,官方正式文件多称为“自来得”手枪。

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称为匣子枪;有可拆卸的10发20发弹夹(1935年之后的毛瑟M1932),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

驳壳枪在中国为何如此普遍和出名,因为中国自从军阀混战开始,世界各国就对当时的中国进行军事禁运,上到飞机大炮,下到步枪子弹,无一不在禁运的名单中。

欧洲人认为手枪是防御武器,所以手枪并不在禁运名单中,而且认为毛瑟手枪威力不如步枪,又比普通手枪大、重,两头不靠。

而且毛瑟手枪在连着开枪事后,因后坐力大,开枪时,枪头往上跳动很厉害,单手很难控制弹着点。

于是才有了毛瑟手枪大规模进军中国的现象,从1896年到1939年生产了百万余支毛瑟手枪,流入中国大约就有四十多万支。

至于单手很难控制驳壳枪的弹着点,其实也有解决办法,原厂是把枪把连在木制枪盒上,形成一个临时枪托,抵肩射击,减低后坐力。

在中国军人的实践中,把驳壳枪横着拿,枪匣竖面朝上成一个平面,开枪时候,枪头就横着跳动,连发时候,子弹不再是不断的朝上飞,而是横成一个扇面,类似小型的冲锋枪,在近战中,很好用。

因此,在中国每一个战场都能看到双方装备的大量的驳壳枪;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西北军;西北以凶狠的近战而闻名中国,近战中他们经常是一手大刀,一手驳壳枪,远近快慢结合的很好。

所以西北军从军到旅的各级军官,都控制着一支手枪队,这支手枪队规模从连到团;韩复榘部还长期保有手枪旅的编制。

民国十九年(1930)国府整军时候,在每个整编师里,所有的步兵连配备12把驳壳枪,连长副连长、三个排的排长副排长,就去8把了,再加上特务长(司务长)或是卫生员、三名上士排副,刚好12人。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