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旅明 > 第703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十二)

旅明 第703节 北方三人组的日常(十二)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04: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暮色深沉,月晦星稀。冷冽的夜风,缓缓拂过北方大地。

夜风是公平的,它将携带的塞外沙尘,均衡留在了每一处地方,哪怕是赫赫有名的午门也不例外。

虽说挡不住寒风,但传说中的杀官专用地块「午门外」,也不是浪得虚名,到底有一股经年肃杀之气在此——此处不斩无名之辈,刀口下限是六品官员。

没有六品,上朝都没资格,更别说被推出午门外了。

「鬼天气,都四月半了,还这么冷!」

夜风中,冯荆介紧了紧圆领公服的领子,缩缩脖子,再把手臂揣回宽大的袍袖内,恢复了之前的避风鹌鹑模样。

没办法,身为从六品的鸿胪寺左寺丞,冯荆介属实是上朝大军中的正牌吊车尾......排在队末的他,缺乏四周人墙挡风,每当这种时候,都要被穿堂冷风刮个通透。

好在时辰快到了。

就在冯荆介暗自咕哝之时,前头已然排好队形的人列,传来了一阵微微的波动。与此同时,正前方的午门城楼上,亮起了一排灯盏。

顶着黎明前的黑暗,城楼下的左右掖门,开了。

缓缓打开的掖门,代表着早朝程序的正式开启。古老的明帝国,于这一刻再次苏醒,开始重复着日复一日的行政流程,缓慢的车轮吱嘎作响,在历史长河中艰难地拖行着。

跟在长长的文官队列之后,冯荆介木然迈着方步,一步步穿过了左掖门。

冯荆介不是个胖人。他身材消瘦,面庞清瘦,颌下留着一缕山羊胡,颇有教书先生的风范。

冯荆介今年虚岁四十有五,正属于一个官僚最好的岁月。

然而,岁数到了,位置却没到。

在鸿胪寺这样一个闲鱼衙门,冯荆介一把岁数了也才混到个左寺丞,其上还有两位少卿(副局)和寺卿(正局)......只能说,仕途寥寥。

就这,还是走了捷径的。

事实上,冯荆介并不是正牌985进士出身。他进鸿胪寺做底层官僚之前,只是一个国子监生。

监生就是先天缺陷了。明代,仅只有开国时期朝廷缺仕,监生和进士同等就业了一段时日。这之后进士大军便牢牢占据了主流官位。监生之流,只能靠捡漏和去老少边穷地区任职混资历了。

冯荆介是河北廊坊土着,算是京郊结合部的青年。当年读国子监期间,娶了本地商户家女儿就地扎了根。这之后,商户走了门路,冯荆介便在鸿胪寺谋了个差事。

去鸿胪寺是有原因的。京城茫茫多的衙门里,鸿胪寺是少数可以捡漏的地方。

边缘衙门,有时候不被正牌进士看重,就有了捡漏的机会。

有明一朝,三十三位鸿胪寺一把手,只有十七个是进士出身。这之外,六个是监生,生员三个,舍人一个,礼生一个,儒生一个。

对于冯荆介这样学历不高的人来说,鸿胪寺是少数低学历也有机会混到头的好地方。….

然而,二十年时间过去,蹉跎半生,从青年变成老夫,冯荆介距离当初的目标,却还差了两三个身位。

这几个身位,就是天堑了。事实上,这已经是冯老爷职业生涯的终点了。

「呼......」

吐出一口略微带着白色的雾气,冯荆介的思维从回忆中返回了现实——皇上都出来了,马上要磕头,不能君前失仪。

不知不觉间,冯荆介已经跟在长长的队列后方,穿过了午门后的走道,穿过了皇极门,穿过了殿前广场,来到了金銮殿......这时候还叫皇极殿前。

队列到位后,在场所有人,包括官僚、太监和禁军,屏声静气等了大约

半盏茶时间。直到天色微明,皇帝的仪仗才从皇极殿内出来。

接下来,是冯荆介熟极而流的程序:皇帝落座,群臣山乎万岁,一叩三拜。皇帝下口谕:免礼平身议事。

身为老牌背景板,事实上,免礼平身环节后,所谓的早朝,就和冯荆介没关系了。

通常来说,牵扯到真正的国事,譬如宰辅升黜,这种会议会在皇极殿内小范围举行,没他这个六品芝麻官什么事。

至于有资格搬上早朝的其余事项......鸿胪寺一般没有。即便有,那也是寺卿乃至少卿去皇帝面前奏对,同样没有他冯寺丞什么事。

于是,当冯荆介起身退后到自己熟悉的车尾站定后,便拢起大袖,微闭双目,眼观鼻,鼻观心,继续神游天外去也。

话说,冯老爷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其实内因还是占了主要因素。身为一个监生,他圣贤书读了不少,可唯独缺乏了一点监生该有的「灵动」。

说白了,冯老爷就是抹不下面子。

按说,他也不是个迂腐的老学究。但该拍马屁时力度不到位,该送礼时抠抠索索,该跑官时总慢别人半拍......

如此积年累月下来,当初多少还有点奋进的冯老爷,就这样迷失在了官僚机构的大海里。最终,冯荆介蜕变成了一员合格的老板凳,每天得过且过在混日子。

然而,得过且过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朱八八这个穷鬼叫花子,当年得了天下,天生的仇官仇富综合征就发作了。于是,朱八八便给大明官僚定下了有史以来最苛刻的工资额度。

这个工资额度,一家几口吃饭穿衣是够了。但官儿们不行啊,官儿们要养幕僚有排场,要有应酬交际,要迎来送往,普通工资哪里够。

于是,就出现了前赴后继的贪官浪潮,朱八八杀也杀不光。

好在朱八八之后,后代皇帝狠人不多,陆陆续续「从善如流」,默认了官员们捞外快补贴家用的潜规则。

如今,几百年下来,到了明末,潜规则早已发展成了明规则,各种体制内外的份例银等,都有了固定额度。

这里,冯老爷就付出代价了。

正常来说,京官清贵,油水少但是升迁快。大家的基本套路都是先过苦日子熬资历,等资历到了,想办法做一任外放,那么这些年的清苦也就都还回来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是。….

可冯老爷在钻营投机上手艺差了点,外放没戏,又待的是鸿胪寺这种清水衙门,日子就着实清苦了。

「唉,公服又要染了。」

神游天外之际,天光已然大亮。站在帝国最具有政治气息的广场上,冯老爷却压根没有君臣奏对,他低下头,操心的看了看自家公服。

青色的六品公服,已经褪色褪的厉害了。袍服下摆甚至已经出现了斑斓的色块。

这衣服必须拿去染坊里重新染一下了。

中古时代,染织行业的基础原料,都是植物性染色剂,容易掉色。所以民众会隔一段时间,去染坊将自家的袍服重新上色。

冯老爷知道,现在西城和东城,都有专给达官贵人定做上等衣袍的新式裁缝店......据说用了南方来的布匹和染料,永不褪色。

可那种遍地镶着玻璃,大白天都灯火通明的奢遮裁缝店,根本不是冯老爷有勇气能迈进去的。

「还是得染!」

权衡再三,冯老爷最终还是决定,等三天后的休沐日,他就去将公服染了。

公服是冯老爷唯一能撑场面的东西了,即便手头再窘迫,也要先把这事办了。

就在他下定决心这一刻,从上方的丹陛传来

了一声尖着嗓子的长音:退朝。

哪怕思想还在染坊,但这一刻,冯老爷的身体却习惯性地随班进退,做出了恭送皇帝的动作,可谓熟极而流。

从现在起,一个帝国小官僚的一天,才算正式开始......早朝做背景板这波不算。

冯老爷上朝时是吊车尾,下朝时可就是排头兵了。不过群臣下朝大多都是三三两两扎堆而归,队形很快就乱了。

就这样,大股的官员拉出长蛇阵,原路出了皇城。

前脚出午门,后脚六科衙门的给事中们就纷纷消失在了两侧:六科衙门就在午门外。

出了午门,沿着长长的砖砌步道一路向南,出端门,再出承天门(***),冯老爷就到站了。

早在明宣德元年(1426),为适应大朝会和群臣上朝、祭祀等的秩序管控需要,朝廷在承天门东侧建立鸿胪寺,掌管朝仪。

所以,平日里负责监察群臣朝会时的礼仪姿态的,也不是什么御使,而是鸿胪寺的官吏。

当然了,这些工作现在和老板凳冯老爷没什么关系了。满场子巡查纠人礼仪这种粗活,都是年轻人该做的。冯老爷好歹也是我大鸿胪寺四把手,早就不做这种得罪人的麻烦差事了。

可是,今天当冯老爷第一个踏出承天门后,他却摇了摇头,深深叹了口气——麻烦有时候是躲不过去的。

映入冯老爷眼帘的,是在金水桥边跪着的两个人。

这二位身穿袍服,乍一看是大明官员。然而仔细端详的话,这身袍服却和大明公服又有些区别。

冯老爷能在鸿胪寺这种衙门厮混多年,那在业务上必定也是有独到之处的:冯老爷会说一点安南语和暹罗语,能和外邦人士做简单沟通。….

再加上他分管的业务正是接待安南等地的外邦人士,如此,跪在金水桥边的这二位,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安南跑来***的使者。

话说,自去岁起,安南紧急派来找崇祯大皇帝告状的使者就是一拨接一拨。

结果没过多久,之前来的使者团,却又被后边来的使者给叫回去了。

原因嘛,很简单:曹总兵和安南权相之间签署了和平协议,《抚远号条约》,大家现在又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了,所以安南人撤诉了。

原本,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眼下四面跑风漏气的大明朝廷,根本没有余力顾及到安南那种偏远地区......知道内情的,更不会因为这点破事和南天一霸曹XX对线。

所以安南人自己撤诉,朝廷自皇帝以下,其实都乐意看到这个结果。

然而,可是。

当初在危局下,能被安南朝廷紧急挑选出来告御状的,肯定是「思想坚定,政治正确,百折不挠」的那种官员。

事情坏就坏在这里:坚定过头了。

第一拨派出来的主使节,名叫阮洪。这位是真正头铁的那种,属于平时就大力弘扬大安南主义的死硬派份子。哪怕是后续安南使者给他通报了局势,喊他回家,阮洪也固执的认为,安南朝廷是被曹贼绑了票,所有签署的条约都属于无效条款,现在的命令是无效的。

于是,阮洪自去岁到了京城,就赖在鸿胪寺不走了,天天吵着要面君告御状。核心诉求只有一个:姓曹的撤军,还安南黎庶一个朗朗乾坤。

似阮洪这种愣头青,大明朝堂上下自然是不待见的,更不用说允许他面君了。

而阮洪这边,自一开始碰了壁,也随之改变了策略,开始打持久战,走卖惨路线了。

现在隔三差五,每逢上朝或散朝,阮洪就会带着自己的光杆副使,出现在金水桥边,双膝跪地,血状铺地,哭诉曹贼凌虐安南百姓

恳求大明圣天子垂顾,出来主持公道。

这种行为艺术,初见时还是有一些效果的。上朝的百官事后肯定也是要私下议论一番,多少有一点舆论压力。

然而时间一长,路过金水桥的官员们也就熟视无睹了,只当个笑话看。

可这里面,不包括冯老爷。

满朝文武都可以看安南二货的笑话,唯独他冯荆介不能......他是鸿胪寺正管安南贡使的职官,阮洪的所作所为,不出事则已,出了事,他冯荆介正正背锅,跑都跑不掉。

哀叹了几声流年不利后,冯老爷苦着脸,急步走到已经摆好了摊的阮洪面前,躬下身,小声说道:「差不多就了了,今日上朝的人也不多。」

和想像中不同。事实上,这个年代能来大明的朝贡人士,那都是国中贵族富商,说汉语写汉字都是基本功,从小就学的。

下一刻,皮肤黝黑的阮洪阮大使,一边熟稔地伸手将地上白布写的血状铺平,一边用流利的广州官话回到:「多谢冯大人提醒。」

冯荆介无奈摇了摇头:「唉,你说你这是何苦。」

跪在地上的阮洪表情平静,眼藏热烈:「义之所在......冯大人岂不知,孟子有云,虽千万人吾往矣。」

96.

素罗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