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之再许芳华 > 第757章 子若被夸,实非善事

重生之再许芳华 第757章 子若被夸,实非善事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56: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子若这孩子确是乖巧。”

旖景在侍郎府交际应酬这日,老王妃也借着难得的晴天递了牌子入宫问安,干脆便将秦子若一并带了进来,刚刚在太皇太后面前磕了个头,老王妃又替她求情,得了许可去坤仁宫问安,那姑娘才跟着内侍退出暖阁,老王妃就不停嘴的说道秦子若的好话,对太皇太后逐渐阴沉的脸色置若不察。

狠狠夸赞了一番秦姑娘怎么妙口慧心,巧手贞静,识大体懂进退,对孙子确是一片真心,好好一个相府千金弄得被家族所弃无处安身,却不存那龌龊的心思,自打旖景平安归来,她就对虞“敬而远之”,谨守本份,不但对老王妃尽心尽力,对旖景也是恭敬有加,如是云云诸多种种,老王妃一气呵成。

长长一篇赞不绝口以江河绝堤之势无可抵挡的涌进太皇太后耳里,这位胸腔里顿时洪水泛滥,那滋味实不好受。

那些年秦相还没有“外戚专权”的威胁之时,太皇太后也是真心认可秦子若的才华机智,对这姑娘的赏识也是出于肺腑。

太皇太后自己没有女儿,便连个庶女都没保住,可她一贯又喜欢女孩,尤其喜欢那些并不扭捏造作才华卓绝长相清秀伶牙俐齿的闺秀,各种宫宴上,一旦有闺秀入了这位的青眼,不乏有获诏入宫的机会,陪着太皇太后趣话逗闷,要说其中最得太皇太后心意者,便是当年的旖景,甚至超出了严家的女儿们,简直被太皇太后视为亲出的孙女一般疼惜,再有卫昭与秦子若,也是个中翘楚。

太皇太后自认眼光不俗,但唯一就在秦子若身上看走了眼,当年许多次当众夸赞她的才智风度,哪料竟是利欲熏心锦绣在外败絮其中的丑恶嘴脸。

倘若秦子若单纯只是倾慕俊秀,才为那惊世骸俗自请姻缘的事,太皇太后倒也不会太过厌恶,比如当年的韦明玉,这位也没有心生反感,便是甄氏六娘闹出那样的风波,甚至被人“捉奸在床”,太皇太后问清实情是甄夫人陷害之后,也没有追究,放了甄氏六娘一条生路,主动替她遮掩,又促成了六娘嫁去邢家,总算也是个归宿。

但秦子若这事,先是天子出面逼迫虞另娶,不成,紧接着就闹出她甘为侍妾一事,秦相府未将大逆不道败坏门风的女儿禁闭在家控制外传,居然高调地驱逐出族,秦夫人这母亲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求去王府恳请收容,太皇太后哪能不知这里头的门道。

分明是秦家居心叵测,妄图与重权在握的亲王结势,以图将来权倾朝野,秦子若固然对虞确是心生倾慕,但动机并不单纯,太皇太后深知秦子若机智,并不比韦明玉的一根筋,哪会不知这般行为造成的影响,虞当时被天子那般逼迫,宁死不娶秦氏女,甚至连个侧妃的位置都不容,秦子若却贼心不死,闹出不图名份甘为侍妾之事,简直就是不知礼仪廉耻。

偏偏还想立牌坊,四处传扬她至情至性的名声,秦氏一族也无耻到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境界,以为把秦子若除族就能保住名誉,也就只能骗骗无知百姓罢了。

自打秦子若从家族净身出户,恬不知耻地把自己送去做了奴婢,太皇太后想到当初对她的赞誉,脸上就像被人刮了一个耳光,火辣辣的痛感便是寒冬腊月的冷风也镇不住。

而这时,直率单纯的老王妃好容易歇了口,托起茶盏,太皇太后刚觉耳根清静,哪知老王妃润喉之后,一开口又是子若如何,太皇太后终于忍无可忍,打断了老王妃的喋喋不休:“今日是秦氏提出要跟二嫂入宫,探望她的姐姐?”

当然不是,事实上是旖景的主意。

但老王妃当然不会这么说:“哪能呀,是我听子若时常提起皇后,懊悔不已,说当初她的错失,不仅连累家族,就连皇后也因而受了不少人言,子若实在愧疚,我见如此,才想让她去皇后跟前请罪,到底是一母同胞的两姐妹,血缘情深,哪能说摞手就摞手,子若也是可怜,好端端的大家闺秀,只因一时糊涂,如今有家归不得,只好屈为下人。”

话虽如此,听在太皇太后耳朵里却是另一层意思,她哪能不知老王妃的脾性,耳根子心肠都软,又最糊涂好骗,这次显然是被秦子若利用,她自己还瞒在鼓里。

于是好心提醒:“二嫂,秦氏可不简单,你别信她的表面。”

老王妃却连连甩头:“景丫头也这么提醒过我,说子若别有居心,但前几日发生的一桩事,便连景丫头都孤疑起来,倒有些相信了子若虽说倾慕儿,也真是时时事事都为他打算,眼下却没了那些妄想。”不待太皇太后追问,老王妃紧跟着说道:“秦夫人上回探望子若,告诉她圣上想留儿在锦阳,不让再去藩地,秦夫人也是怕与子若分隔两地,这话也是为了让子若安心,子若倒担心儿不愿留下,毕竟当初是儿自请赴藩,却也不曾以这个为借口接近儿,而是禀报了景丫头,可见到底是大家闺秀,就算当初执迷,也是以为景丫头不能平安,眼下是真不存妄想。”

好个秦子若!还真是当得机智过人四字。

太皇太后重重蹙眉,却问:“二嫂怎么看赴藩这事?”

“我当然是求之不得,我就这么一个孙子,哪舍得让他远去楚州,当初为了救回景儿,那也是不得已,眼下景儿平安归来,固然留在京都最好,便是儿,也没有再去楚州的念头,景丫头父母至亲也都在京都,更是不愿自己个儿去封地,他们两都觉庆幸。”

话到这里,老王妃的任务顺利完成。

太皇太后当然不会反对天子把虞留在锦阳就近防范,可她介意的是秦家竟有意事先泄露天机,什么意思?一来是让秦子若得个卖好的机会,向虞示诚,二来无非是认为虞赴藩更为有利,希望他提前有个准备,好应对天子。

秦子若眼下连个侍妾都算不上,不过就是侍婢,秦家就敢阳奉阴违阻挠圣意,这要是将来秦子若真钻子空子趁愿,让秦家得了楚王这门重势联手,那还不明晃晃的掣肘帝权?

老王妃不通时务心思单纯,哪晓得其中厉害,旖景只怕也是被老王妃压制着,有这位庇护,她也没法子对秦子若动手。

老王妃在自己面前对秦子若百般转寰诸多维护,可见是被人灌足了**汤。

太皇太后琢磨着,眼下情势已不似先帝在位,虞势必清楚天子多忌,他虽对旖景一心一意,可到底是将来的当家人,也不能完全摒弃家族大局,秦家既然主动示诚,虞应当也不会拒人千里,便是显王也不会容他这般任性,这也能理解,多个盟友总比多个敌人要强,可这么一来,秦子若岂不是大有机会在楚王府立足?虞虽有不纳妾室誓言在先,但老王妃这么一个长辈若逼迫下来,先让旖景妥协,将来的事还真说不准。

听听老王妃刚才说起旖景提醒她秦氏别有居心,却明显不以为然,足见有多“疼惜”秦氏。

景丫头机警,许是已经料到将来隐患,但她身为王妃,必然有所顾虑。

倘若是她把这话说到自己跟前,万一被秦相察知,秦子若还不借机挑唆生事?老王妃眼下虽对旖景并无不满,一旦相信秦子若的话,认为旖景因为多妒不贤而视王府安危不顾,岂有不埋怨的道理?就怕虞也会因此与旖景生隙!

太皇太后倒也料到了老王妃今日之言,明面上虽是被秦子若蛊惑,但背后也有旖景的助势旖景哪能不知老王妃口无遮拦又心思单纯,又被秦子若利用,势必会来慈安宫为秦子若求情,定是那鬼丫头有意把秦氏泄露天机的话说给老王妃知道,装作被秦子若“打动”,老王妃越发得意,更有可能在自己面前显摆,以此证明秦子若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说不定就是为将来纳秦氏为侧妃准备。

这么一来,旖景把她自己择得清清白白,而又让自己察知秦氏一族居心叵测,以及暗示她在楚王府的难处。

太皇太后暗赞旖景机警之余又不失慎重,不露痕迹地就把秦子若坑了一把,又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

她借老王妃之口,对天家示忠,表示楚王绝无违圣之意,不会坚持赴藩,于夫家更无损害。

这才是机敏聪慧顾全周道的好孩子。

可惜世上无人未卜先知,这要是从前便让旖景嫁给四郎为正妃,眼下有她这么一个孙媳妇周全,天子也不会处处与严家为难,一昧急进,信重奸。

太皇太后长叹一声。

却在送走老王妃后,当即就诏天子来见,太皇太后悠悠闲闲地品着香茗,温和平缓地说道:“哀家也正想提醒圣上,原来圣上已有主意,倒是哀家白操心。”

天子如坠五云雾里。

好容易才盼得太皇太后放了茶盏释疑:“楚州是高祖起兵之地,又是边关重隘,显王一脉在军中威望甚大,楚王赴藩亲理封地军政总归不妥,只不过先帝留有遗诏,当初圣上也不好拒绝,不过远扬之所以自请赴藩,是因那时解救景儿心切,眼下景儿平安归来,圣上若以辅佐政务为由挽留远扬在朝也非不可,他始终仍是内阁学士,为天子分忧也是人臣之本。”

天子大惊这事他还不及与楚王摊牌,仅只几个亲信知情,慈安宫竟得了消息?

“今日二嫂来问安,说起这事,也觉庆幸得很,她只有远扬这个孙子,也不想骨肉分离,听她的意思,远扬也没有坚持赴藩的想法。”

天子:!!!楚王竟然已经知情,老王妃居然就来谢恩了???

“这事少不得秦氏从中转寰,迫不及待就把圣上的美意转告了楚王府,二嫂且以为是秦相为远扬求的这恩典,今日倒将秦氏赞不绝口,专程领了她入宫,说是给皇后请罪,求个谅解……哀家原本生气秦氏不顾体统,知她已生愧悔倒也有些心软,到底是皇后一母同胞的妹妹,相府千金,留在王府为婢也太荒谬,皇后脸上也不好看,依哀家说呀,圣上还是从中转寰,让秦相消消火,领了孙女儿回去,只经此一事,婚嫁上应是艰难了,嫁入大族无望,留个三年五,送去家庵里静心悔过,待言论平息,远远嫁给户乡绅也不是没有可能。”太皇太后十分宽厚大度。

天子呆若木鸡。

这事居然是秦怀愚那老东西泄露天机!早知他心怀贪婪,却不料这般大胆妄为,秦子若这还未能趁愿,竟然就企图阻挠圣意。

虞倘若赴藩,当然比留在京都备受忌防要强,秦怀愚眼下竟已自居楚王姻长,为虞处处打算起来。

不过眼下还不是收拾秦家的时候,没了这个臂膀,岂不更要被慈安宫掣肘,沦为名符其实的傀儡。

太皇太后这是想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

倘若就这么把秦子若接回秦家,相府还不沦为人言笑柄?秦子若也就成了一枚百无一用的废棋。

天子眼睛里暗涌如潮,膝上指掌微握。

好半响才说道:“朕也劝过秦相,但他余怒未消,再者也正是得顾及皇后,才坚持不认七娘归族,秦七娘不顾礼法,眼下后悔也是晚了。”

太皇太后心下一冷天子既知秦家居心叵测,却仍旧纵容,还寄望于秦氏能笼络王府为秦家助势。

先帝果然不是杞人忧天,秦家这个毒瘤必须清除,否则将来难保不会发生奸窃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