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之再许芳华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尘新世,一般哀凉

更新时间:2014-02-12

旖景尚且记得,前世那些并不明晰的往事――远庆四年,诸为皇子陆续大婚,黄氏五娘所嫁之人,却是阳泉郡王。

建宁候嫡女何故落选皇子正妃,在当年本就让人疑惑难解,就算“御前失仪”的秦氏三娘,好歹也成了太子侧妃,尽管没有落得什么美满,也是因为命数,委实难料。

可黄氏五娘并未有任何疏失,却从一开始就“沦落”到让诸位贵族同情的地步。

阳泉郡王虽是宗亲,可处境却相当尴尬。

要论根源,就得从高祖时候说起。

东明哀帝时,高祖为楚州守将,因正妻严氏要留守锦阳,侍奉高堂、抚育幼子,不能随往楚州,便作主将身边通房丫鬟抬了妾,让她随往楚州侍候,这便是后来的德妃――先楚王生母,德妃之位实乃追封,当年她生先楚王时,便难产而亡;高祖因身旁无人照顾,幼子又嗷嗷待哺,经人劝说,才纳了下属之女为妾,便是慧妃刘氏。

刘氏先后育有两子,分别行三、四,因长年随高祖远在楚州,自恃劳苦功高,又是上无正室弹压,公婆拘束,极为任性跋扈,而随着高祖举反旗起义,其父更受信重,又有两个儿子也立下不少功勋,当大隆建国,刘氏之父被封英国公,家族显赫,刘氏便生争储之心,最终酿成了后来的焦月谋逆。

又说贤妃姚氏,为高祖另一大将之女,其父被封威国公,却是高祖起兵后,所纳之贵妾,据说十分貌美,很得高祖宠爱,所生一子,为高祖最幼之子,此子出生之时,恰逢哀帝自绝、东明国灭,大隆立国,高祖认为此子来得逢时,因此对这六皇子极尽娇宠。

自从大隆立国,因内忧外患不断,征战不休,一直未立东宫。

而皇后严氏除外,慧妃与贤妃各有英国公、威国公支持,尽管六皇子年幼,手无寸功,但贤妃夺储之心依然固执。

高祖在位十年,一夕因急病猝亡,不及留下遗旨,册立新君。

自然引发了四子夺位。

高祖突然崩逝,朝臣俱惊,当时二皇子先楚王任着京卫指挥使,而卫国公苏庭身任大都督,节制着五军都督府,闻得哀讯,生怕动乱突生,立即调防,禁严锦阳与皇城,又马不停蹄地入宫与严后商议。

一国皇帝突然驾崩,皇储未立,四个皇子皆已成年,并且都曾随高祖征战疆场,分别有功,母族也是各有势力,比的就是谁反应更加迅速,胜负实在一线之间。

威国公虽任兵部尚书,却只有持符调兵的权利,兵符却不在他手上;而英国公当时是中军左督使,虽有统兵权,但却因闻讯太迟,不及反应,就已经被苏庭持严后懿旨传召入宫。

严后于长生殿齐集众臣,商议册立新君,实际上,却是已经掌握了先机,将威国公与英国公两人控制起来。

自从德妃薨逝,慧妃先后产下亲子,待先楚王极尽冷漠,那一段时日,先楚王生活过得甚是艰辛,直到虞氏一族因哀帝听信谗言被诛,严后带着子女历尽艰辛到了楚州,先楚王有了嫡母照管,日子才顺遂了些,故而先楚王视严后所出的五皇子、上元公主仿若一母同胞的亲生手足。

先楚王与苏庭一个视严后为生母,一个是严后之婿,当然力主立嫡;可也有朝臣提出疑议,说高祖迟迟不立东宫,便是要择贤者立。皇子共有五个,前边四个已经成年,唯有六皇子,尚是幼学之年,又是手无寸功,无论立贤还是立嫡,与他都是无干。要论功劳,当年高祖征利州,由三皇子随驾,不想在天南关遇伏,若非三皇子勇猛,护得高祖全身而退,只怕这江山还不知道姓什么。

若是立贤,慧妃所出三皇子胜算最大。

正当群臣争执不下,贤妃却闯了进来,哭诉着高祖曾有遗旨,立的是六皇子继位。

空口白牙的话自然算不得数,于是贤妃又说高祖曾于元立八年,庆贺收复朔阳的宫宴上,提过六皇子乃福星转世,能庇护天下苍生,有意待他行冠立之时,便立为皇储,否则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膝下有四个成年皇子,有嫡有贤,却迟迟不立东宫,紧跟着又提出了旁证,便是其父威国公。

贤妃以为有威国公相助,一口咬定高祖留有遗言,便有极大的胜算,就算有人不服,威国公到底是兵部尚书,又占着名正言顺,也足以震慑群臣。

这原本就是妇人之见――兵部虽有调兵之权,可各卫所只看兵符行事,威国公没有兵符,就是一只无牙老虎。贤妃只以为她年轻貌美,又有兵部尚书的父亲撑腰,竟然想效仿前朝肖氏,不过高祖可不是哀帝,若真有立六皇子为储的念头,为何让威国公任兵部尚书,反而剥夺了他的领兵之权?高祖根本就防备着姚家,贤妃不知,威国公却是明白的――兵符所在之处,除了高祖,就只有严后知道。

再兼高祖将京都与地方的统兵权分别交给苏庭与先楚王,而他们俩人,无疑是站在五皇子的阵营。

可见,高祖虽说不及立储,但心中真意,还是偏向于嫡子。

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又再发生!

当贤妃望着父亲殷切期待时,威国公却出列,义正言辞地斥责贤妃无中生有!

威国公明知事不可为,只得舍了女儿与外孙,换得阖族安稳。

贤妃当场如颠似狂,嚷嚷着高祖确有遗命,若是不立六皇子为帝,便是公然谋逆,可她的话自然再无人信,贤妃与六皇子被软禁在紫薇宫,待太宗登基,才放松了对他们的戒备,不想贤妃还不甘心,整日琢磨着怎么篡位,就在这时,三皇子、四皇子与英国公策动中军所辖的卫所谋反,掀起了焦月逆谋案。

当时,五军都督指挥使皆为从龙有功的勋贵,英国公所领中军都督辖制冀州卫、承河卫、临榆卫等二十余部卫所,共十余万兵士,这些兵士都是英国公的旧部,对他极为信服,英国公以严后、太宗串通楚王、卫国公隐匿高祖遗旨为名,于显庆元年六月起兵谋反。

已是太宗登基的第二年,北原又再蠢蠢欲动,似有迹象进攻朔阳,英国公请令出征,因当时三皇子与四皇子分别被封梁王、桂王,虽未就封,却甚是老实,仿佛已经认命,对帝位再无奢望,太宗不防,便允了英国公率中军卫所出征。

没想到英国公与梁王、桂王早有反心,一直筹谋待机,当英国公出征,梁王与桂王前往送行,却是一去不返,直接在冀州起兵。

外患未除,又遇萧墙之祸,大隆朝的政局风云突变。

却无疑让贤妃喜出望外,趁着太宗亲征剿伐翼州叛党,她竟然买通了部份文臣,欲再提高祖曾有遗命的旧事,立六皇子为帝,又买通宫人,想在严后药膳里落毒,栽个畏罪自杀的罪名在严后身上。

严后早起了防心,自然不会让贤妃得逞,非但没有饮下毒药,还捕获了贤妃收买的宫人,贤妃获罪,被赐三尺白绫,对外只称她与英国公、梁王等人勾结,才被处以极刑。

贤妃收买的文臣无一漏网,皆被处死。

至于焦月逆谋案,不过两月之后,就以梁王战败落下了帷幕,楚王作为先锋,亲手射杀了梁王、桂王,而英国公,却在仓促而逃时被自己的部卒杀死,斩落人头一枚,献于太宗面前,以求将功赎罪。

六皇子当年尚才十一,并没因贤妃之罪获死,太宗帝为防有心怀叵测之人借之生事,将其终身幽禁于禁苑。

六皇子未曾婚配,却有宫婢为其产下一子,后,太宗帝病重,崩逝之前,终于将六皇子处死,却赦其子嗣,并解除幽禁。

后,当今圣上登基,又将此子封为阳泉郡王。

要论来,这阳泉郡王算是圣上同辈,旖景得称一声表叔。

虽说建宁候府并非国戚,只是臣子,与宗亲联姻倒可不拘辈分,可毕竟是卫国公府姻亲,当年黄氏五娘被封阳泉王妃,一跃成了旖景之长辈,多少还是让双方觉得怪异尴尬。

当年,勋贵世家对圣上这一旨意皆觉讷罕,黄氏五娘自从婚后,更是深居简出,就连自家姐妹也罕与会面,同旖景姐妹更加生疏。

这其中的隐情,在重新来过的一世,已无从溯原。

旖景当然不知,上一世时,黄氏五娘正是中了算计,在中秋宴上,竟然与阳泉郡王私相会面,并被皇后遇了个正着,两人当时,神智不清,共赴**……黄氏五娘当然失去了成为皇子妃的资格,若非大长公主求情,险些被秘密处死,圣上册封她为阳泉王妃,委实是看在大长公主的颜面。

黄氏五娘一直钟情于三皇子,却不得不嫁给一个地位尴尬的郡王,终其一生尚且不知,究竟是谁算计了她,在宫宴之上,糊里糊涂地饮了情药,糊里糊涂就失了身。

当年,她虽注定与三皇子无缘,可未必就没有与金氏六娘一争四皇子妃的资格。

恶人一直在身边,不过没有现形而已。

但当年之“错”,委实让她至少保住了性命,尽管郁郁终生。

而这一世,正在盼望着来年,得嫁“良人”的黄氏五娘又哪里想得到,地狱之门已经在足下开启,她以为的幸福,终究是场,镜花水月。

此时候府闺阁里,黄五娘膝上搁着尚待绣成的嫁衣,看向轩窗之外――岁末就在转眼了,她迫不及待地开始盼望来年盛夏――与他结发。

一旁高案上,莲台乌砚下,静静压着一支花签,正是此年六月,行令时得。

昙花含苞,待时而绽。

只无论当时抑或眼前,无人料得,那本就只有瞬息的惊艳,注定不会绽放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