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之再许芳华 > 第一百零九章 远道归人,骨肉团圆

更新时间:2014-01-29

黄氏半分情绪不显,斜靠凭几,瞧着明蓝牡丹锦帘一掀,崔姨娘莲步款款入内,垂眸施礼,抬起眼睑,一双风情万种的纤长美目,在发现屋子里只有她一人在座时,毫不掩示地流淌出失望之色,心下微微一哂:两个姨娘,张氏手段狠辣,但跋扈太过,虽膝下有个庶子,但深受婆母与夫君厌恶,委实不足为惧,这个崔氏,她冷眼瞧了多年,也是个绣花枕头,虽然分去夫君不少宠爱,但无论城府还是性情都懦弱得很,算起来年岁也快近三十了,面上依然藏不住心思,“愚蠢”二字说她都是轻的。

“姨娘坐吧。”黄氏淡淡一句。

崔姨娘却不敢坐,依然在地上立着,张口就是一句:“国公爷正在午睡?”

这话若是换了个厉害的主母,逃不了一场呵斥,黄氏却懒得与崔姨娘计较:“国公爷去了书房。”

心里本就没有什么盘算,崔姨娘一听卫国公不在,就更不知道应当如何往下说了。

“姨娘有什么话,跟我说也是一样。”黄氏“好心”地替她把梯子都搭在了眼前。

崔姨娘局促地绞了一会帕子,想着有些话横竖是绕不开黄氏的,便硬着头皮坦承了:“婢妾……虽知这些话僭越,可也是为了三娘着想,她毕竟是婢妾十月怀胎……还望夫人能宽恕。”再度微抬眼睑,正巧遇上黄氏温和的目光,崔姨娘方才鼓足了勇气:“若是大娘子为了三皇子妃,不知夫人能否让三娘陪去……”

她局限于内宅,又是个不问世事的,委实不知外头的事儿,大娘子将嫁皇子为妃这件事,还是听三娘中午叨念的,依崔姨娘的想法,贵族女子们嫁入皇室,不乏有让族中姐妹陪为滕妾的先例,三娘虽是庶出,到底是卫国公府的亲骨肉,若夫人允许让她陪嫁,滕妾之位未免太过委屈,侧妃倒是当得的。

黄氏听了这话,当真哭笑不得――虽说贵族之家与皇室联姻,考虑到固宠的因素,多数会择选个滕妾去做“帮手”,可这个人选,大多是族人旁支出身的女子,哪里会让血亲姐妹陪嫁的“规矩”?三娘一来毕竟是国公爷的亲骨肉,就算是个庶出,也没有与人为妾的道理,二来年纪才将将满了十三,就这么急急忙忙地塞给皇室为滕妾,说出去还不沦为满京都的笑柄。

真亏她想得出来!

黄氏忍了几忍,才忍住嘲讽之辞,把眉头一挑:“姨娘素来是个不管事的,今日之言,难道是因为三娘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逼得姨娘来替她讨姻缘了?”

温温和和地一句话,却让崔姨娘大惊失色,仓惶得又是摇手又是摆头,身子摇摇欲坠:“夫人可别误会,三娘不过是个姑娘家,哪里会……是婢妾,是婢妾因操心三娘的姻缘……”

“这话姨娘在我面前说说也就罢了,若是在国公爷面前叨念了出来,可免不得一场责罚。”黄氏心里门儿清,却也不深究,依然还是温言细语:“三娘虽是庶出,可也贵为国公府的千金,姨娘想想,哪个名门望族会让女儿为妾?三娘眼下还未及笄,你就心心念念要送她去做妾室,让国公府颜面何存?三娘虽是你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可我还是她的嫡母,难道将来不会替她打算?这事儿不是你该操心的。”

微抬眼睑,见崔姨娘臊红了脸,又是泫然欲泣的模样,黄氏才忍不住拧了拧眉头,将神情一肃:“还有大娘子的婚事,更轮不到你插言,事涉皇室,圣意一日未定,都不得非议!”

崔姨娘一颗心往空一悬,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是婢妾无知,夫人怎么责罚都不为过,只切莫怪罪三娘。”

黄氏闭了闭眼,强忍着不耐:“好了,往常我疼三娘也不比你这个亲娘少,她没有犯错,我责罚她干什么……你身子弱,好好将养着,不要瞎操闲心,起来吧,又跪得心口发疼或者腰身酸软了,还得兴师动众地请大夫诊脉。”

冷眼瞧着崔姨娘哭天抹泪地磕头称谢,委屈万分地退了出去,黄氏终于忍不住冷笑出来,想到三娘竟然对三皇子生了绮念,唇角微扬,不屑之余,心里却展开了一番盘算。

却说崔姨娘,颤颤兢兢地离了和瑞园,越想越是后怕,整个下午都惴惴难安,抚着胸口斜靠榻上,直到傍晚,也没理出什么头绪,她虽然大事小事都糊涂,但还了解三娘的性情,知道那孩子是个固执己见的,只怕不会轻易放弃,终究让人忐忑,迟疑来犹豫去,还是决定与三娘促膝一谈。

便寻去了嫣婷苑,才将和瑞园与黄氏那番交谈磕磕巴巴地说了一番,三娘就是柳眉倒竖,险些没有忍住火气,一巴掌扇下去:“姨娘可当真是个有见识的,巴巴求着母亲把我送去为妾,姨娘是觉得给人作小有多荣光不成?只想着让我继承你的衣钵?也怪我蠢,一时好奇,央你去打听三殿下的来意,原本也是出于对长姐的关心,竟险些被你累得没脸,多亏得母亲慈和,没有告去父亲跟前儿,姨娘你是有多不待见我,就见不得我好过?”

一番凌厉的锥心言辞,只将崔姨娘数落得泪落如雨,哭断了百转柔肠,也没博得三娘谅解,到底将她轰了出去。

崔姨娘哭了一夜,辗转反侧之余,越发地糊涂了,拿不准三娘哪句是真哪句是假,郁郁不解之下,病了一场,竟然缠绵一冬,多得卫国公多番呵护,崔姨娘见他始终不知自己的荒唐举止,更不见三娘受到任何责罚,方才放了心,到开春之后,身子才渐渐好了。

依然说眼下,九月初七,辰正时分,锦阳京尚还笼罩于薄雾朦胧里,并未经雨,直通广陵门的青石大道却有轻薄的湿迹,沿街青墙乌瓦也带着几分润意,城墙上执戟而立的铁甲卫在越渐清冷的微风里依然站姿挺拔,城门处往来不息地贫苦大众尚还不及添加寒衣,于这不见暖阳的清晨,多多少少都有些耸肩抱臂,不时狠狠一跺脚,感叹一声天气到底是寒凉了下来。

盛夏渐远,不断有候鸟南迁,撞碎云层。

却有归人,渐近家园。

当先两匹青骢从城外的敞道上疾踏而来,当入城门,才略微放慢了速度,沿着大甬路笔直向前,进入内城朱雀大街,拐入祟正坊,到卫国公府角门前,两个风尘扑扑地乌衣壮年才翻身下马,其中一个显然认出了迎上前来的门房,笑着上前拍打着他的肩膀:“快些通传进去,三爷回来了,这时想来已经入了城门,多不过半个时辰抵府。”

大长公主才用完早膳,正与几个小娘子闲话,听了下人的通禀,当即喜笑颜开,因今日卫国公一早入朝,苏轲也依时去了户部衙门,苏荇与苏荏两兄弟一个去了国子监,一个去了族学,都不在家,唯有让总管宋辐迎了出去,至于二门处,则早站着杨嬷嬷与宋嬷嬷两个最得脸的下人,迎接三爷一家的归来。

国公府的七朵金花,也都齐齐聚集远瑛堂,就连三郎苏芎也被乳母领着过来,黄氏与利氏自不消说,都是满面笑颜,一边陪着大长公主身边说不尽的趣话,一边翘首以待着苏轹一家四口。

先见玲珑打前疾步行来,笑矜矜地禀报着三爷与三夫人、七娘、四郎已经进了院门,正厅里的笑语欢言便在利氏“总算是回来了”的感叹中寂静下来,大长公主想着三年未见的小儿子一家,多少有些激动,安坐于上首罗汗榻上,注意力全在阶前那条笔直地甬路上头。

黄氏与利氏、苏涟带头站起身子,小娘们自然也纷纷起立,不过多久就见一群仆妇簇拥之下,疾步而来的苏轹一家。

经过数载历练,苏轹更加地沉稳内敛,相比卫国公威武坚毅的武将气质,他多了几分洒脱从容,却比苏轲温文尔雅的儒士风度,添了一种渊淳岳峙,一袭黯蓝曳撒,丝毫不染风尘,远远行来,只见英姿勃发。

早有婢女们在大长公主身前摆了锦垫,供苏轹夫妇行叩首礼。

“儿子不孝,不能承欢膝下,未知母亲近年身子康健与否?”苏轹与许氏叩首之后,皆长跪不起,含泪问安。

大长公主连忙唤了儿子儿媳起身,十分安慰:“你乃朝廷命官,为大隆尽忠,何为不孝,快起来吧,我还得受孙子孙女儿的礼呢。”

黄氏连忙笑着扶起了许氏,又对苏轹说道:“三弟长途跋涉,原本辛苦,快些起身吧。”一边拉了许氏坐在一旁,又见七娘领着方才五岁的四郎有模有样地叩首,才听得大长公主喊起,就紧赶着说道:“还是三弟妹会调教子女,七娘就不说了,难得四郎才五岁,却比芎儿这个当哥哥的还知礼。”

大长公主已经忙不迭地让人扶了七娘、四郎起来,一手搂着一个细细打量,当年分别,七娘不过才七岁,四郎更是才蹒跚学步,三载不见,眼下姐弟俩虽然还是稚气未脱,个子却拔高了不少,大长公主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竟连儿子儿媳都暂时抛在了脑后。

七朵金花这时方才上前,与三叔三婶行了福礼,个个乖巧,人人恭顺,就连二娘都敛了性情,一时间,正厅里其乐融融,洋溢着天伦之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