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 第363章 扶持华人造船业(月初求月票)

“行,等估值出来了,我们再协商下一步。”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没有上市的公司,评估价值是比较麻烦的,加上时间也不急,慢慢来就行了。

郭李二人笑说道:“好的,那希望长兴地产成为我们的股东后,也可以与我们合作开发项目。”

郑志杰答应说道:“没问题,我也很乐意与同行一起工作,互相学习。”

香港的地产公司,普遍都是喜欢合作开发项目的,一个是为了避免风险,将大量资金投入一个项目一旦出问题就伤筋动骨;二个就是多财团更容易向银行贷款融资,因为在银行的视觉来看,多财团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一点。

杨文东笑说道:“好,两位今天就留下来,大家一起吃个午饭吧。”

能够成为未来四大家族的角色,甭管什么手段,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人,不太可能为自己打工,那自己成为他们的投资者,就是最佳选择了。

“好,荣幸之至。”郭李二人爽快答应道。

如今的杨文东,在香港已然有了压倒何家,成为香港第一华人财团之势,与这样的财团打好关系,还接受了入股,那自己的事业,在未来,也必然会一帆风顺.

与未来四大家族之二达成了投资协议,外加也算是交了个朋友,自然也是让杨文东大喜了。

虽说李兆基以后会独立出去、新鸿基还会继续融资与上市,这些都会稀释今天自己的投资,但后面,自己也有着足够的机会去增资。

甚至未来的李嘉成、郑宇彤等等企业,就算如今无法投资,可等他们上市了,自己一样也是有机会的,而四大家族之外,比如和合、恒隆等等,也都可以这么操作。

光凭借这些早期的金融投资,就足以让自己的产业,位列未来香港十大财团之一了。

10月23日,天空再一次下起了小雨,香港的旱灾,在温度降低以及适当降雨的双重打压下,已经好转了很多。

杨文东也来到了位于葵涌醉酒湾的船坞。

看着眼前大量忙碌的设备,杨文东问道:“这是第四个船坞了吧?”

长兴航运的郑玉华回答道:“是的,这几年香港的航运大涨,很多东南亚的商船,也都经过香港卸货,这让我们船坞的生意也变的非常火爆。”

“嗯,好。”杨文东点点头,又说道:“那第五个船坞,也可以准备建了,不用想着步步为营,我预估航运市场还会继续大爆发。”

60年代,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海洋贸易更是发展急速,一方面欧美的本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成本增加,工业开始大转移,产能逐步迁来亚洲;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对海外进口商品需求也增加了。

因此,航运规模增长极快,等67年中东危机爆发,更是指数级。

另一方面,香港本土工业发展更是迅速,工业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贸易额,也就是说香港不纯粹是贸易港口,而是一个工业城市了。

种种因素加起来,将会给未来香港船运带来天大的市场,也造就了未来的香港四大船王,其中三个排进了全球前十。

而船多了,自然就需要船坞来维护、维修乃至审查.

郑玉华答应说道:“好的,其实我也有这个打算了。”

杨文东点点头,又问道:“日本那边的新船造的怎么样了?”

郑玉华说道:“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我上个月刚刚去看过,部分船身结构已经成型了,比我们合约规定的还要快一点,估计到了明年1月份前后,前面两艘油轮,就能交货了。”

“前面两艘,分别是一艘12万吨油轮以及5.5万吨油轮吧?”杨文东自然记得清楚,毕竟这不是一般业务,

这些船舶一旦交付,估计以后每年能够赚取的利润,能超过长兴实业,成为整个长兴集团最大的现金奶牛之一。

郑玉华说道:“是的,后面半年内,其他的油轮以及大型散装货轮,都会逐步交货。”

“嗯很好,你要时刻盯着日本那边的工厂。”杨文东又说道:“除了保证现有订单的顺利交付,还需要考虑接下来的后续采购。”

郑玉华听完后,心中一惊,问道:“杨生,您还准备继续采购大型轮船?”

“对。”杨文东点点头说道:“不过不管是日本还是香港这边的银行,在我们现有订单没有交付之前,应该不会再给我太多额度了,只能等明年逐个交付之后,我们这边再逐个与银行、工厂商谈。

但这种涉及到千万美元级别的单子,我们也需要早做准备,至少从今天开始,就有足够的时间与日本船厂慢慢商谈了。”

正常的高价值订单,有些合作甚至可以能商谈数年之久,只是因为如今船运市场火爆,船东急着赚钱,船厂基本上也不差订单,加上相对来说,海轮也算半标准化产品,所以协商速度一般也算快的了。

“好的,我这就再与日本的几家造船厂展开咨询前期准备。”郑玉华答应后,又问道:“只是杨生,我们这样做的风险会不会太大了点?”

作为职业经理人,也是需要提醒老板关于风险的管控的,一个也是自己的职责,第二就是如果公司出了问题也会影响自己。

杨文东笑说道:“风险方面肯定是要冒的,不过可能性不大,你看这几年来,很多亚洲贫穷国家的经济都开始起来了,像日本更是越来越强,

但这些地方都缺石油,或者单纯的汽油柴油,东亚的人口,可是占了几乎全球的1/3,对石油的需求,可是天量的,至于国际海运贸易,这一点就更不用我多说了,你也清楚。”

60年代乃至于70年代,是全球海运最好的时代,就算没有中东危机也是如此,因为欧美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基础工业不得不转移,转移之后,那海洋贸易自然增加的更多。

石油也是如此,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每个地方都需要石油。

更不要说几年后的集装箱普及,更是大规模促进全球贸易。

理论上来说八九十年代,贸易量更高,只是因为70年代海运生意太好,导致太多船厂拼命造船,结果造的太多,又碰到石油危机,然后就海运市场就彻底萎靡了。

“好的,那杨生有把握就好。”郑玉华顿了顿,又说道:“杨生,还有一件事,湾湾那边派人找过我,他们想让我们在他们的船厂下单,并承诺价格会比日本的便宜。”

“湾湾造船厂?是那个在基隆的造船厂?”杨文东反问道:“我也听说,这家工厂,早年就造出几艘油轮了。”

说起湾湾的造船工业,前世的很多人立刻想到了高雄造船厂,但高雄造船厂是70年代成立的,而在这之前,湾湾的造船工业核心是在基隆。

在50年代初,湾湾的基隆造船厂在美国资金的辅助下,主要做近海渔船,靠着这个生意,加上自己也够努力,培养了大量熟练焊工,随后又以这个基础进军远洋万吨轮船市场。

前世70年代成立的高雄造船厂,其实也有着基隆的根基,要不然,整个产业链及熟练工人,哪那么容易培养出来。

郑玉华回道:“是的,在前两年,基隆造船厂造出了几艘万吨级别的油轮,最高排水量的是一艘2.8万吨的油轮。”

“这种小型油轮并不适合我们。”杨文东想了想说道:“我们也接不到一般近距离的运输订单。”

油轮并非越大越好,比如近距离的两个地方,有的时候小型油轮会更方便,又或者一些非常小的国家,不需要一次性进口几万吨油,那就会选择小型油轮。

但长兴船运目前并非单独运营,而是租给日本船运公司,而日本可是远离中东或者其他产油区的,自然需要大型油轮。

郑玉华这道:“杨生,并非如此,湾湾那边这次是想做5万吨级别的油轮,但因为之前没有经验,所以很多航运公司不敢合作,他们其实也不只找到我们一家,董浩云、甚至会德丰怡和,他们也都找过。”

“这,他们在技术上有这个能力吗?”杨文东也是不确定的问道。

湾湾在前世八九十年代的造船技术的确还可以,但现在行不行就是另外一回事。

郑玉华回道:“按基隆造船厂之前造的几艘船来看,在做工方面,是不低于日本同行的,这一点,全球很多维修厂都已经证实过,

但他们也的确没有造过5万吨以上的油轮,所以在设计方面,谁也不敢保证,5万吨级与2万吨级,虽然外形差不多,但对内部的设计、材质要求还是差的很多的。”

“造船的材料,湾湾自己应该不能生产吧?”杨文东又问道。

郑玉华道:“对,他们都是从日本买回来的,简单来说,湾湾那边就组装焊接,不过这个焊接其实技术含量也不低。”

“他们也的确够努力的,一步一步突破。”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郑玉华也说道:“是的,湾湾那边,跟我们香港一样,也在努力发展,只是可惜我们香港地方太小,没办法发展造船业。”

“是挺可惜的。”杨文东想了想,说道:“那既然湾湾那边需要一个突破口,那我们也可以考虑给个机会,你去做个详细调查,如果质量与价格合适,比小日本那边便宜的话,可以给一艘订单试一下水。”

虽然杨文东对于原先历史上湾湾的造船技术发展不太清楚,但他也知道湾湾未来造船还是不错的,这就是有了合作初期的信任了。

实际上,任何后来者制造设计安全的大工业设备,在初期都很难,比如飞机、轮船、汽车等等,需要的就是一个突破口;早期的日本造船业、如今的韩国、湾湾,未来十几年后的内地,都会有着类似的困难。

当然,这件事对他也有好处,造船的订单,对任何国家都是重要至极,更不要说第一艘了,如此一来,自己也就在其他方面,有了与湾湾政府商谈的本钱了。

PS:月初求月票

听说大家股票都赚大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