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 第247章 进军电子产业的契机

“东方日报?”秦志业脑海中回顾了几次,说道:“这名字还真不错,简洁、大气,也容易让人记住。”

杨文东笑了笑说道:“就是这样的名字才好。”

他本来是纠结东方日报与天天日报的,但考虑一番后,还是觉得东方日报比较大气一点。

秦志业又问道:“那这东方日报,就是跟其他报社差不多嘛?”

“对,大部分差不多,利用我们的资金、规模与经验,做个正常报纸就行。”杨文东又说道:“但有一点,要重点跟随马经、股票;

还有就是重点写普通人的社会问题、社会日常故事,这些也是普通人比较喜欢看的,因为他们可能自己也会遇到这种事。”

之前做高端报纸,其实就是抓住了香港报纸行业还没有彩色报纸的一个机会,率先拿下了这个市场,从而获得了成功;

但现在做普通报纸,那就是真的没什么特殊优势了所以就最简单一点,模仿前世东方日报成功的方法:写马经、狗经、普通人的日常故事等等。

“普通社会故事。”秦志业想了想说道:“杨生,香港这种故事肯定也有不少,只是大部分底层人是不会写字的。

如果想探讨他们的故事,那就得招聘不少记者,深入社会去采访探寻了。”

“没关系,招人就是了。”杨文东并不在意,原先历史上的东方日报,也有数百名普通记者,专门大街小巷的寻找故事。

这其实跟老百姓文盲率也没多大关系,就算现在是80、90年代,所有人都识字、都会写字,但又有几个人会想到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寄给报社呢?

“好。”秦志业也很是惊喜。

高端报纸的客户逼格高,利润率也可观,但市场规模太小了,加上自己这边有着先发优势,成功了也就没什么挑战性了。

但现在可以做普通报纸了,那这個市场潜力就陡然扩大十倍以上了。

当然,利润方面肯定比不上高端报纸,可做报纸,有的时候,销量更重要。

杨文东又说道:“那就这段时间开始准备吧,在明年过年之后,最好就能将团队准备好。”

资金、印刷设备、工作场地什么的,报社公司是不缺的,甚至就算是人,也是可以让现有团队的部分老师傅带的。

“好的,我会尽快招人。”秦志业又说道:“但也只能去同行挖人了。”

“那就挖吧,不用太在意,他们有本事高薪留下那些人。”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传媒产业,如今在整个长兴集团,绝对不是用来盈利的。

因为就电台与报社,两者加起来的利润总和,恐怕也比不过长兴地产的一个地产项目;

但它的价值,却在与“喉舌”功能,且也有着影响部分市场的作用,因此,在长兴集团内部,两大传媒业务,在地位上也是特别高的。

与秦志业协商好后续东方日报的事宜后,负责电台业务的张辉,也上来后将电台这一年的情况汇报了下。

“现在电台的用户,有40万了?”杨文东听到数字后,笑着说道:“看来这两年香港电子产业发展的还不错,收音机的价格降低了不少啊。”

香港的电子产业,起步于60年代,最早的大型电子工厂,当属于索尼与“收音机大王”胡孝清合资建设的工厂;

这家工厂在香港组装收音机,然后在英联邦境内出售,让索尼可以绕开英联邦对外的高额关税。

因此,索尼也算是转让了不少技术,并且随着这家工厂规模的越来越大,延展出来的产业链,也就逐步形成了。

从60-61年两年时间,香港就多了十几家做收音机工厂,这些工厂的产品自然优先供应香港本土市场,这也导致了香港市场上,原本只能进口的收音机,价格暴跌至原先的3~4成。

收音机价格的暴跌,自然利好电台,香港商业电台也自然是被这个风口给吹起来了。

“对,我们上个月做了一次抽查,香港如今差不多应该有50万收音机了。”张辉说道:“这其中大部分,都会听我们的商业电台。

我们电台的趣味性,比起其他两家要强多了。”

“50万?那应该快到极限了吧?”杨文东想了想,说道:“香港如今有300多万人,估计也就七八十万户吧?”

香港如今有很多单身之人,但同样也有部分家庭人口超过五人,甚至很多稍微有点钱的,老婆都有几个,孩子就更多了。

张辉说道:“单从户这个数量来看,是快要到极限了,不过现在香港的经济更好了,所以很多人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房间、或者自己的身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收音机。

这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大市场了,理论上,我们的用户数量还能再提高一倍。”

“嗯,不过上限还是太低了点。”杨文东点点头:“先完成这个目标也好。”

香港一共也就300多万人口,任何业务如果只有本土市场,那上限就低的可怜,电台又不太可能做到海外去,顶多一个澳门。

工业与航运的市场能那么大,那是因为它们都是主打的全球生意。

地产市场也不小,是因为它在吸所有香港经济的血,外加香港的位置特殊,不然地产也玩不到前世那么高的水平。

传媒这一块的上限就是如此,不过如果电视台出来了,那就会好很多,香港的电视台虽然很难传给国外,但电视节目却可以,做出的电视节目,是可以有外阜市场的。

电影行业也是如此,本土市场其实赚不了几个钱,外部的才是最重要的,90年代以后,香港电视与电影同时没落,也是因为海外市场被好莱坞大片攻下,同时又没把握住内地市场,自然也就废了。

张辉顿了顿,突然说道:“杨生,这个目标,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什么意思?”杨文东反问道。

张辉说道:“香港的收音机,恐怕马上就要大涨价了。”

杨文东又问:“为什么?”

“因为日本那边,对于出口香港的晶体管,即将大规模的出口征税。”张辉解释说道:

“这几年,香港的本土收音机,也在全球各个地方争夺日本收音机的市场,今年前十个月,香港出口美国的收音机就超过了50万台。

而收音机的核心成本就是晶体管,这个东西香港还不能生产,以前也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香港收音机抢日本人的市场?这才两年时间吧?”杨文东倒是真的有些惊讶了。

虽然这是迟早的事,但他也想不到才两年时间就开始了。

在这个时代欧美人眼中,日本是卷王,不过再过20年后,他们会发现,韩国人比日本人更卷,而再过三四十年后,又会发现,华人才是最卷的。

现在的香港,其实也就是前世内地的一个缩影了,只不过总人口太少,外加十几年后地产当道,也就是属于昙花一“卷”了。

张辉确认说道:“对,收音机没什么技术含量,一些小工厂随便找几十个人,一天就能组装几百台;

虽然质量一般,可是便宜啊,出口市场也是做的风生水起了,这两年来,大部分零件是都可以在香港自产的,唯独核心的晶体管不行。”

杨文东点点头道:“所以小日本就准备对晶体管下手了?限制晶体管出口香港?”

“对,现在也只是有这方面的消息,日本那边还没有出正式决定。”张辉道:“但消息应该是真的,这件事香港这边有点门路的业内人都知道了。”

杨文东又问:“那从其他地方进口呢?”

张辉回答:“全球能够生产晶体管的国家还不多,亚洲这边就只有日本了,欧美那边的价格更贵,就算日本出口加税了,也还是比欧美便宜一点。”

“日本那边应该也是算好价格了。”杨文东道。

小日本也不是傻子,加出口关税这种事,在一般国家很少出现,这是反正常贸易逻辑的,谨慎一点也不可能将市场让给其他人。

张辉接着说道:“一旦日本那边加了出口关税,那香港这边的收音机成本就会增加不少,这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个坏消息了。”

“晶体管!”杨文东想了想,问道:“内地应该能做的吧?”

虽然对国内50-60年代的科技发展史不太熟悉,但杨文东在前世似乎看到过京东方的资料,这家公司前世是燕京第一电子厂,成立于50年代,最早期就是制作晶体管的。

张辉道:“国内的确有,有人也问过华润,可生产数量太少了,据说国内自己也不够用,而且都是出口的收音机,谁敢用国内的啊。”

“既然国内能造,那香港应该也就可以。”杨文东说道:“晶体管制造,你了解吗?”

在前世,大家基本上都熟悉芯片、集成电路等等现代化电子设备,但在这个时代,晶体管就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核心,类似与前世的芯片。

张辉回道:“应该是可以的,当初日本生产第一个晶体管时,条件还不一定比的上现在的香港。

不过不一样的是,日本官方府牵头企业进行的,港英可不会做这种事。”

“指望港英就是做梦了。”杨文东笑了笑,随后说道:“但晶体管这个事,还是得要查一查,那个时候可以,不代表现在就行,你认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不?湾湾的也行,或者海外华人。”

电子产业的特殊就在于很多技术在初期很简单,但随着技术迭代,新手入门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乃至到了后面就不可能入门了。

就说前世液晶与芯片,80年代能够生产的工厂全球多如牛毛,但到了21世纪,最后就只剩下几家了,新玩家就算资金足够多,都进不去了。

张辉想了想说道:“这种技术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要不,我去找一下,看看香港或者湾湾有没有这方面的人。”

“嗯,行,湾湾那边应该有。”杨文东又说道:“你跟老魏联系下,这件事你们一起参与。”

港英是懒人当政,除了民生行业,其他经济行为基本上不管,还以“自由市场”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连银行业都不控制,最终导致廖创兴与恒生银行被严重挤兑。

而湾湾就要好多了,在60年代就提出了十大建设并执行,使得湾湾经济起飞,同时引入外资、发展出口贸易、鼓励高科技技术企业与重工业等等。

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立的,同样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好的。”张辉答应说道。

他大概已经知道,自己老板可能要准备进入电子产业了。

当天下午,魏泽涛从观塘赶来了港岛,见到杨文东后,立刻笑说道:“杨生,电子产业方面的专家,我认识几人。”

“你认识?”杨文东有些好奇,问道:“香港的吗?现在香港还有这方面的专家?”

魏泽涛解释说道:“不是,是美国那边的,他们几人在美国的几家大公司上班,也是美国本土大学电子系毕业的。”

杨文东又问:“那你怎么认识他们的?”

魏泽涛说道:“因为杨生之前曾经公开表态过香港要发展电子产业,我就想着以后我们肯定也会缺这方面的人才;

所以我让在美国的林尤沺,寻找这方面的人才,他也通过猎头找到了至少几十名华人工程师,也逐步的交谈过,其中有几人说可以考虑来香港。”

“做的好,这倒是省了不少时间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本来我想着等香港电子产业有一点基础,我们再进场,但现在它们碰到了晶体管短缺的问题,所以我也打算提前了。”

作为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知晓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终端的民用品,是效果最强的,特别是有了资本之后还能通过投资零售产业,来间接获取渠道以及其收益。

只是59年那会自己资源也有限,收音机技术又简单,自己没什么优势,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马上就要到62年了,香港电子产业即将大爆发,日本那边又为了保护自己的收音机产业限制对香港的晶体管出口,那这就是给了自己一个空白的市场,一个进入电子产业的机会了。

魏泽涛笑了笑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那我联系一下美国那边,正好他们要放圣诞假期了,可以让那边的人来一趟香港。”

“行。”杨文东同意道。

PS: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