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88章 大明第一届正式内阁

十月份,大明在各处大胜的消息,诏告到天下,但相比之前,大明百姓更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几乎没有感受到战火。

当初靖难的主战场,主要在北平和山东两地,山西和直隶也有波及,而讨逆战影响较大,几乎席卷整个大明,朱棣最后决战更是动员了二十万民夫,受到影响的百姓不计其数。

今年大明多地同时开战,但东西两面都在国外,只有沙哈鲁从阻胡堡破关,攻了打了马邑县,也只有山西朔州和大同两地附近百姓受到影响。

大明打了这么多胜仗,百姓却感受不到影响,这对大部份百姓来说,就是件好事。

而天下的官员们,很快也能感受到这是好事。

因为朝廷打赢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银钱和粮食,还人口。

朱高煦完全学明以前的外族和明末的后金,打仗就是掠夺,抢钱抢粮抢人口,然后人口用来开荒建设。

从洪熙二年到三年十月,仅从西面运到东面的人口就有十几万,然后在辽东的平安报告了一件事,像越人和吴哥王朝等地的人,运到辽东完全不适应。

越人那边太热,这边太冷,很多人到了冬天就受不了,每年冻死冻伤不少。

皇帝考虑之后,决定把那边的人往大员和国内运。

然后从东本掠夺人口往辽东运,东本占领地石见国境内,距离石见银山一百里范围内的东本百姓们遭殃了,纷纷被明军掠走。

这些人过去就是帮忙建城,伐木,挖矿,干苦力活。

石见国主多次上报足利义持,控诉明军不讲道义,说好了范围在五十里内,却跑到五十里外抢人,石见国都快被抢光了,大量的东本人往其他地方跑。

足利义持也没办法,现在明军只抢石见国,也不惹其他藩国,他也只能当没看见,总不能又找理由和明军开战吧。

反正他想,石见国抢光了,明人要消停消停了吧?

朝廷有了人口,可以干很多苦力活,朝廷有了钱,可以办很多事,还能给大家发俸禄。

所以洪熙三年虽然打了几仗,但朝廷上下都对结果很满意。

当然,如果大明打输了,那肯定形势就不一样。

十月底,皇帝朱高煦在武英殿开大会,召集了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还有内阁这批秘书,加黄福。

武官之中,只有锦衣卫指挥使毛信在场,现场一共十几个人。

很多人看着六部尚书,表情有点郁闷,因为在洪熙三年,皇帝换了好几个尚书。

洪熙朝刚立,朱高煦任用了很多原来的官员,原先高阳郡王府的文官,一来当时资历太浅,二来级别太低,三来经验不足,所以朱高煦大部份都安排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上,这些人刷了两年经验后,在洪熙三年纷纷上位。

现在兵部尚书是徐安(徐祥儿子,原兵部侍郎),吏部尚书是钱常(原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是井盛,工部尚书是侯海,礼部还是宋礼,户部还是夏原吉。

另左都御史已经是李默,右都御史还是孟善。

至此,仅三年左右,皇帝朱高煦的旧部基本替换了大部份朝中重要职位。

现场摆了个圆桌,然后所有人一起坐着。

皇帝还让宦官给他们浇了茶。

等所有人坐好后,朱高煦看了圈,缓缓道:“朕要正式成立内阁,用来管理我大明皇朝。”

众人齐齐一愣,怎么着,以前的内阁不是内阁。

随着宦官们把资料发到他们手上,众人看的震惊无比。

内阁成员有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杨士奇,杨荣、杨溥、黄福,毛信,共十七人,为单数。

首辅黄福,次辅侯海、杨溥。

众人不解皇帝何意。

皇帝道:“以后朝廷诸事,主要由你们先处理。”

朱高煦只要抓好财权和人事权就行,所以决定再次放权,而官员们,也很喜欢皇帝放权。

以后朝廷朝会,由首辅主持,文武百官,有任何事情,向内阁汇报,皇帝在的话,就先旁听,皇帝不在,朝廷照常运行。

明朝历史上,一个嘉靖,一个万历,两人加起来将近当了一百年皇帝,整个明朝才两百多年,这两货占了三分之一,其中有一大半时间不上朝,明朝照样运转的很好。

所以朱高煦已经开始为偷懒做准备了。

“启奏陛下,内阁如何处理?”黄福也是莫名奇妙,他突然成了首辅,然后突然要处理国家大事,他当然在知道自己是交趾表现的很好,才让皇帝看重,但这太突然了。

“朝中凡是要用到钱的,一万两以下,户部尚书可以决定,一万以上到五万两的,由首辅与两位次辅及户部尚书四人商议决定,只要有两人同意即可(但这两人里,要么有首辅,要么有户部尚书,如果只有两次辅同意,就不行。)。”

“十万两以内的,由内阁诸人商讨决定,有十人以上同意即可。”

众人面面相觑,相互看着对方,很快,好多人脸上和眼神中露出狂喜之色。

皇帝这真是放权了。

“七品及以下文官,由吏部自己内部任免调动,凡新任官员,都准备一份名单和履历,还有家庭背景,老师同窗的资料,递上华盖殿(指皇帝)”

刷,诸多官员听一这里同时抬头,看向新吏部尚书钱常,这下牛逼上天了,七品及以下是大明官员最多的一批,钱常能独自做主,权势要涛天了。

皇帝立刻道:“吏部也不是尚书一个人说了算,朝廷有朝廷考核标准,如果吏部自己任命的官员干的不好,就要追责。”

诸官俱动容。

“七品以上到四品,由吏部上报内阁,内阁讨论决定升免任职,如与不同意见,投票决定。”

“首辅为五票,次辅为两票,你们十七个人,加起来一共二十三票,得票数最高者,且总票数要超过十票才算赢,如果没有人超过十票,就要报到朕这里来决定。”

这个方案里,首辅一个人占了五票,所以只要首辅想任免或升职一个官员,他已经掌握了主动,如果能说服两位次辅,基本就很稳。

朱高煦考虑到内阁主要由汉王系和永乐系组成,黄福一直在交趾,和永乐系,汉王系都不熟,必要的时候,需要一锤定音。

因为现在汉王系的肯定都会支持黄福。

“四品以上,由吏部报华盖殿,由朕决定。”

接着皇帝又道:“前面指的所有品级官员,不包括主官,即县令,知府,各部门主官(比如地方盐课提举司、税务司、海关司等),最后都要报华盖殿。”

皇帝一边说,众人一边看资料,很快就明白了。

皇帝主抓财权和人事权。

朝廷用银十万两以上,需上报皇帝,官员中各级主官,四品及以下,由他们拟出人选再报皇帝,四品以上直接由皇帝决定。

另外在处理案件时,涉及四品以下的文官,由内阁牵头,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查处,有了结果再报皇帝,以后不用在朝堂上,为一个七品小官,唇枪舌箭,到皇帝面前弹劾,内阁可以自己处理了。

四品以上文官,先报皇帝,再做处理决定,(当然,所有主官,都要先报皇帝。)

武将任免和升职又不同。

各省都司负责各省千户以下的任免升调,千户以上到指挥级同知,由大明司令部负责,但最终还要上报皇帝批准,各卫指挥使,及都司都指挥使级,直接由皇帝亲自负责。

武官的案件也类似,千户以下当地都司自己处理,千户以上,由大明参谋部处理,并上报皇帝,指挥使级以上,由皇帝全权处理。

看到这里,曾经是武将的孟善提问:“陛下,何是司令部,参谋部?”

“五军都督府要改为大明司令部和参谋部,后勤部,部份武将可能会裁解。”朱高煦把五军改为三部,因为五军都督府在大明已经没啥作用,很多时候都是安置一些过气老将。

朱高煦刚登基时,为了稳定,安置了不少建文和永乐朝投降过来的降将,现在当了快三年皇帝,地位越来越稳,尤其在大败沙哈鲁后,现在要开始裁人了。

这些军将拿着高俸,又不干事,当然要让他们滚蛋。

内阁成员们听完后还是觉的比较满意,皇帝放权了,虽然放的不是很大,很多还要上报后再决定,但已经是进步。

关键内阁中没有武将在里面。

这也是他们所认同的文臣治国根基所在。

而从中看到锦衣卫的功能好像消弱了很多,处理文官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处理武将由参谋部,好像锦衣卫审案的功能一下子没有了。

黄福还专门问了下皇帝,得到肯定了答复。

“锦衣卫以后主要作用是督查地方官做事,可以帮忙抓人,但不会参与审案,另有对外情报是主要职能。”

前面说过,以后地方做大工程,执行朝廷政策有没有用心等,都是锦衣卫去督查。

他们可以帮忙抓人,但不能审案,抓到人后要移交其他有司。

锦衣卫主要的职能,还是往情报方面发展。

洪熙三年底,皇帝抛出重磅炸弹,下放权力,由内阁运转朝廷。

朱高煦也想看看,自己几十年不上朝,大明能运转的正常吗?

新政准备洪熙四年元月一日开始。

不料第一天执行新政,奉天殿就有点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