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54章 先对付读书人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454章 先对付读书人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9: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高煦点头,脸色也严肃起来:“责令工部重新编注《工部厂库须知》,由工部上报材料名单,由户部调查定价,由都察院最后查核。”

“每件商品,都不能高于市场价十分之一,每月由锦衣卫随机抽查部份,凡工部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过大,即定为贪污,参与定价和审核的官员,都要治罪。”

按说工部采购是批量采购,价格只会便宜,朱高煦还留了空间,不能高于市场价十分之一,也算对相关官员的一种默认。

夏原吉听完,点头道:“陛下这办法不错,工部提供名单,户部定价,都察院审核,凡被查出定价过高者,参与定价和审核的官员,都可以视为贪污,这样大伙就都得认真干事,不敢偷懒和捞好处了。”

只要各种物品都有准确的定价,朝廷就不会出冤枉钱。

后世东西分进口国产,大牌名牌,所以一样东西定价空间巨大,但大明现在没有这样的问题。

什么东西什么价,市面上清清楚楚,不可能出现定价离谱的事。

之前有价格离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也没人管这事,皇帝更是在深宫不管物价不知物价,被蒙在鼓里也是正常。

按朱高煦的做法,以后朝廷的工程由朝廷先算价,比如成本(包括人力)大概一万两,然后加价三成,即一万三千两交由地方商人,商人们还可以竞争。

假设有商人觉的一万两千两也能干好,就交给这个商人。

当然,这放在后世,可操作的空间又大了。

但朱高煦要求,一是不能转包,谁接的工程谁来做。

二是工部,户部,都察院加锦衣卫四方督查,工程验收交付之后,现场立石碑,刻有督查人员名字,官位,吏部也存档,将来在有效期内工程出了问题,倒追二十年,参与验收和督查的官员全家治罪。

“朕这么说吧,什么都要按标准来,不是按相关人员的嘴巴来。”

“假设一段城墙要求三丈三尺高,就必须三丈三尺,一寸都不能少。”

“用的青石要求每块十寸厚,就必须十寸厚。”

“河坝宽五丈,就是五丈。”

“每项工程,所有数据,都要有书面记载,存档,验收时一项数据过不了,就不能通过。”

“凡查到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者,斩。”

皇帝要求非常严格,多次重申标准两个字。

夏原吉开始没听懂,慢慢就懂了。

标准就相当于规则,工程中制定了标准,就全盘按照标准来干,只要官员们在进行中擅自改了标准,那就是死罪。

“这本子是手抄的,只有一本,你拿回去,看过后,传阅六部官员,大家好好学学,以后就按这个来,有什么地方要补允和更改的,也随时可以向朕提,咱们一起完善。”

“臣遵旨。”夏原吉接过朱高煦的小本本。

但朱高煦的小本本可不只这一本。

他立刻又转身招呼了下,毛信又递过来一堆,纸质材料,还挺沉的。

朱高煦将其平铺在大桌子上。

夏原吉起身凑过来看。

发现是很多地图,最上面这张,是京师的地图,但地图像是新画,简洁明了,比以前的大明地图清晰很多,而且连他看了几眼都能看懂。

“户部和锦衣卫为天下田地确权时,要注意留下一些地方。”

“这是京师的。”

“这边大教场这里,朕将来要建军校,所以最少要留五百亩。”

“这里,朕将来要建火器局,也需要大片土地。”

“这边,朕将来还要建科研局,也需要地方。”

“朕尽量,不选用粮田所在,但有时侯为了地利,肯定还会用到部份粮田,所以在要确权之前,先占据。”

夏原吉简单看了下,发现皇帝要在京师新建的各类奇怪的衙门有很多,至少十几个。

当然,皇帝说这是将来或许十年二十年后才会全部完成的事,现在只是占个地方。

“各省布政使司所在,都要留出相应的地方。”

“你们户部要在全国新建几十个粮仓,也需要预先留出土地。”

皇帝是考虑到确权的后的土地归属问题,所以要在确权之前,先留一部土地,当然,按皇帝的话说,尽量不要用到粮田。

夏原吉好像想到了什么:“天下的田地都确权了,若干年后,朝廷如果用到百姓的田,百姓不肯卖怎么办?”

“标准,朕刚才说了,有标准。”

“这就涉及到拆迁的问题。”朱高煦道:“朝廷要出标准。”

“用做军事时,征收百姓粮田,是多少钱一亩。”

“用做民事时,比如修路,建桥,是多少钱一亩。”

“用做房地产时,是多少钱一亩,用做工业时,是多少钱一亩,都要有相应的标准。”

“其中军事和民事,是百姓必须要卖的,其他的,百姓可以不卖,如果卖以标准来办,百姓无法加价,朝廷也不会低价,大家一起按律法办事,都没话说。”

“陛下,什么是房地产和工业?”夏原吉问。

“额,暂时说了你也不懂,反正将来会有,可先确立标准,以后由后人来改进。”

夏原吉也没再问,只感觉皇帝想法比谁都多。

夏原吉来的时候空着手来的,走的时候还跟着两锦衣卫,帮他抱着好多资料和地图。

朱高煦等他走后,用手捂着额头,感觉这皇帝真不好当,特别是穿越者,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个想改,哪个也想改,狠不能把大明帝国弄个底朝天。

但他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要从各种想干的事里,找出先后,一步步来。

洪熙元年他没什么大动静,刚刚登基,以稳为主,然后裁了一部份老兵,提升部队战斗力。

今年他的目标很确定,先是确权和税改,要征税,保证帝国收入,有了钱,才有底气办其他的事。

至于教育和科技什么,还得排到后面,等有钱才能办。

“毛信,税收税改的最大阻力就是读书人,你知道怎么做了?”皇帝这时突然道。

毛信立刻道:“回陛下,锦衣卫已经在全国开始了。”

洪熙二年二月,明朝的三年一次会试即将开始。

会试的录取人数在明初没有定额,最少的时候是32人,最多的一次有472人,但在1475年后,基本维持在300人。

二月的京师异常繁忙,码头上每天船来船往,全国各地的举人纷纷来到京师,参加会试。

二月初四,史鹏飞带着书僮上了码头,等他站定后,扭头看去,身后船上大量的举人纷纷下船。

这是他们昆山的全部举人,皆由史家大船,一船运来,总数有十三人,上次秋闱南直隶全省一百二十名举人,昆山一县就占了十三个,算是非常厉害,同期的云南全省也不过十二个举人。

史家是昆山富户,大家族,所有举人都以史鹏飞马首是瞻。

下船之后,史鹏飞马上道:“中午天外楼,我已经包下全楼,望请诸位准时赴宴。”

“云台兄太客气。”

“我等知晓。”众人纷纷回应,然后各自散去,也有几个人是一直跟着史鹏飞的,算是死党。

到临近中午时,陆续有考生从四面八方来到天外楼,来的人基本都是江南省(原南直隶),浙江、山东三个省,也有少量其他省的,到史鹏飞来时,天外楼上下三层,所有桌子几乎坐满,足足来了一百三十多人。

史鹏飞刚进天外楼,就听到楼上一阵阵起哄声,还有似乎在骂人。

能让读书人开骂,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掌柜的这时赶紧跑过来:“史公子,史公子,楼上吵起来了。”

“为何吵架?谁在吵架?”

“说书人和读书人。”掌柜道。

史鹏飞愕然:“那来的说书人?”

“咱们京师各大酒楼,最近一个月都有说书人。”掌柜笑道:“以前都是说藩王的趣事,最近再说朝廷的税改,老百姓,可喜欢听啦。”

史鹏飞大怒:“本公子不是包了你们天外楼两天,谁让说书人进来的?”

掌柜的则苦着脸:“咱们和他签了契约的,允许读书人一月二月,在本酒楼连说两个月。”

史鹏飞怒道:“为何不早说?”我订酒店的时侯,你怎么不说?

掌柜的道,京师的酒楼茶楼都有的,史公子就是想换酒楼还是一样。

史鹏飞不信,回头看到对面还有个小点的酒楼,立马转身跑过去。

刚进酒楼,果然听到上面有人在起哄,还能听到说书人的声音,这边更混乱,连楼梯上都有老百姓站在那,明显是为了听书,掌柜的也不赶他们走。

史鹏飞没办法,气呼呼回到天外楼,到了三楼后,就见三楼正中间位置有张桌子,有个说书人正端坐在那,大声说着。

边上全是读书人,还有从二楼一楼上来的,都是这次进京的举人们,大伙都瞪着他,很多人嘴里还不干不净,有失斯文。

“云台兄终于来了,听听听,这个粗人在胡说八道什么。”有人立刻上前告状:“果然如云台兄所料,朝廷要取消优免。”

史鹏飞挥手,示意他别吵,宁神听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