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中的仙与大王 > 【002】有功者赏

三国中的仙与大王 【002】有功者赏

作者:薛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4:35:02 来源:蚂蚁文学

白虎山脚,甲字号擂台之上,立有三丈圆木两根。左一绑有卜已,右一缚有左髭。

卜已耷着脑袋,不言不语。任死去弟子们的亲属,如何在他身上撕挠捶打,他都一动不动,死人一般。

而左髭丈八,虽在战时受了重伤,如今口中也被塞了根短木以防其吞舌自杀,却仍然时不时地挣扎一番,尤其在看向不远处的燕小儿时,暴躁狂乱,闷吼不断。

燕小乙这会儿却没空理会左髭丈八,他面对着聚集来的一应弟子及逝者亲属,一言未发,先拱手鞠躬,深深作了一长揖。

抱拳过顶,处上及下,执之甚恭。

一应弟子见状,又惶又恐。李进、巫罗几人赶紧上前去扶“小大王”,其他人则纷纷避开这一揖礼,不敢受。

长揖常用在平级、同辈之间,多含对受礼者的尊敬。

而这些弟子,包括前倨后恭的夏侯惇在内,虽然上山的时日尚短,但经过了昨夜一战,都有了白虎山的归属感。

“白虎山上,大王座下”!

有了这种自觉的弟子们,哪敢接受“山大王”的当面一礼。所以,一个一个都避往一旁,连称“不敢”。

而那些亡去弟子的亲属长辈,也都受宠若惊。“仙人下凡尘、真人历世俗”的燕大王,竟然亲躬于眼前。

可受不得!

“大王莫如此,我等市井之人当不起!”

“白衣纬带,岂敢受仙人长揖!”

“大王,我只怨乖儿命苦不能长随仙人左右,可不是怨大王你呐!”

“大王无需如此!”

年长者,还之以礼;年幼者,也如白虎弟子一般避开来。

燕小乙挥手止住李进等人,切切实实地行完此揖,开口道——

“本大王区区一礼,诸位自然受得。”

“昨夜太平贼人攻山,两千五百之众,势大难敌。全赖诸位弟子同心戮力、不计生死,方使我白虎山度过险关,进而力擒敌酋。”

说完此两句,燕小乙面向众弟子,清咳两下,大声道——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众弟子有功,自然当赏!”

“四真传弟子,计大功一件!等级达标,即赐仙兵!”

“夏侯元让,计大功一件!擢升真传弟子,赐以仙宝!”

“九内门弟子,计大功一件!待兵种满级,另赐仙宝!”

“十九外门弟子,计大功一件!一月期满,赐小仙宝!”

“另外,大功十件,可抵仙宝一枚!”

一众弟子听了,大为振奋。

仙宝与小仙宝之分,众人已有共识。

仙宝,可使一介凡夫立时踏上仙道,拥有人人艳羡的“仙法”。

小仙宝,则可使人立获一套如意兵甲,此外,拥有了近似“仙家”的身份,拥有了踏足仙道的可能。

刀兵之灾、厮杀之祸,谁都不想沾染,也都避之犹惟恐不及。就拿昨夜的一番苦战来说,若非必要,又有谁愿意提着大好头颅拼死冲杀在乱军中?!

然而,在燕大王宣布了一项项的赏赐后,众弟子们对“战场厮杀”的态度又有了变化。

“仅仅”是一番舍命拼杀,便换来“仙宝可期,仙道在望”。

若以后都是如此,那“战场厮杀”也未尝不是件好事!甚至如潘凤、夏侯惇等人,竟开始泛起“多多厮杀”的念头了!

以拼命换仙家前程,值得吗?

值!相当值!

白虎弟子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就此回答。而白虎山外的乡民们,甚至都深恨自己连拼命的资格都没有!

汉时的人,尤其是东汉末的人,可称得上多灾多难。

旱灾、涝灾、蝗灾、瘟疫……,天灾频繁,黎庶遭难。

就单说这瘟疫。自元初六年(119)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的百年间,就曾有几十次的大瘟疫。而在东汉末期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简直无从统计。东汉末的短短三十年中,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

而在瘟疫流行期间,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就算是繁华的中原之地,也是“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诸天灾之外,尚有人祸。

盗贼蜂起、叛乱多发。

别的不提,就说三国的这些名臣良将们,就有不少人遭遇过贼灾。

比如那“毒士”贾诩,比如那“老好人”鲁肃。

贼灾之外,还有苦徭重赋,还有苛政猛于虎……

生逢乱世,人命本就不值钱。若仅凭“拼命”就能换来仙家重宝,换来青云直上,换来光耀门楣,换来子孙之福,又有哪个不愿意?

再说了,黔首黎庶本就没有多少出头的路。

举孝廉、参军,汉末为数不多的寒门崛起的两种方式。然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时候的举孝廉已经被豪族世家垄断,别说寒门,就算是落魄些的士族都不一定混上。

参军倒是可以,但若想“刀剑觅封侯”,那还得需要一个个的条件。

其一,你得是良家子,也就是不在七科谪内或者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然,就难了。

其二,你得有以一敌百敌千的武勇、或者领军决策的统帅与谋略,若不能如此,那就只能“马革裹尸还”了。

其三……

总而言之,平民白身若要出人头地,难如登天。

而眼下,一条通天路,就铺在了面前。

众人心怀激动之时,燕大王转而对那些亲属说道——

“诸弟子以死护我白虎山,本大王必厚葬之。”

众亲属连连道谢。燕小乙又道:“厚葬是应做之事。此外,我还有话要说。”

“若逝去的弟子,为家中独子,其父母可迁至白虎山。山上的所有人都可承其亲,敬奉至终老。”

“若逝者尚有兄弟姊妹,可任选一位送上白虎山,不拘男女,直接成为白虎山内门弟子、获得小仙宝。若无意,可获钱财抚恤。”

“诸位,意下如何?”

燕小乙话音刚落,便有一老者急声问道:“当真可获仙宝?”

“不拘男女?”

“大王,我方三十过八,可能得仙宝?”

“……”

燕小乙一一回答。

到最后,到场的九家亲属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上山,成内门弟子”。

有此“仙家幸事”在,白虎山脚的悲苦气氛总算是消了一些。

这时候,一名商贩突然出言问话:“大王,你先前所说的‘白虎山大比’,‘不计身份’,可属实?”

“自然属实。”

“我等七科谪者亦可?”

汉时有一类被政府圈定为“七科谪”的被监督管制的人员,包括有:商人、商人的子女孙子、商人的侄儿、原本有“市籍”者、罪吏、亡徒、赘婿。

这些人相当于被扣上了“有罪”的帽子,地位非常之低。就算是上了战场,得了功勋,也得先“将功赎罪”、脱了“七科谪”的帽子,再论其他。

而如今,若能如其他“良家子”一般踏上此“仙途”,那他们就算是舍却万贯家财,也心甘情愿。

所以此时此刻,一个个的贩夫商贾,都紧紧盯住了燕大王。

“可!”

“谢谢大王!”

众商贩大喜过望,齐齐跪倒在地。

夏侯惇、陈县令、杜畿等人,却紧紧皱起了眉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