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五十六章 三个女人

家父李隆基 第五十六章 三个女人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什么事情搞得如此神秘,还非得在这里见面?”

李琩发现周边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实在想不明白,李林甫平常怎么会喜欢来这里,林木幽深,蚊虫繁巨,实在扰人。

李岫自然也没有地方放屁股,于是倚靠在一颗树干上,抱肩道:

“韦坚出任平准令,听说是你在暗中帮忙?”

李琩愣道:“你觉得我有那个本事?”

“哈哈......我觉得没有,可是宫里确实有这类传言,”李岫哑然笑道:

“名义上你是营造大监,王鉷和韦坚现在都是在给你做事,我猜到肯定不是你引荐的,但韦坚对外却是这么说的,想来是故意挑拨你与我的关系。”

李琩挑了挑眉,叹息一声,将他和王鉷韦坚那次聊天的内容,借机透漏给了李岫。

“我当时告诉王鉷,不要将韦坚的提议讲出来,否则祸患无穷,至于是如何传至圣人耳中,我也不清楚。”

“多半是高力士,”李岫思忖片刻后,道:

“韦坚这个人奸诈无匹,就是一条喂不熟的狗,觉着我阿爷能给他升官,便依附我阿爷,如今太子允诺了他一個陕州刺史,屁颠颠的便投靠东宫去了,与这种人打交道,伱要多个心眼,稍有不慎便会被他卖了。”

你爹也是一样的......李琩点头道:

“我自然不会信他,不过我觉得,他应该对张二娘仇意颇深,你可以好好利用这点。”

“这个以后再说,”李岫脸色一变,道:

“眼下当务之急,是拦住韦坚,前日的朝会上,裴耀卿向圣人推荐韦坚治理漕运,就是冲着陕州刺史去的,阿爷肯定是要阻拦的,但你也知道,圣人在漕运一项,更多的还是看重裴耀卿的意见,韦坚这个狗东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攀附上裴了。”

李琩一脸不齿道:“三姓家奴,不会有好下场。”

大唐开国之后,随着国力逐渐恢复,关中地区的产粮,已经不足以满足长安日趋增长的需求,所以解决关中粮食问题,一直都是让皇帝们头疼的事情。

李隆基目前为止,已经三次就食洛阳,但是他本人,不喜欢洛阳的那个地方。

也就是说,要不是吃不上饭了,他绝对不会去洛阳。

于是当时的宰相张说,推荐了一个人跟自己搭档,由这位搭档来主攻漕运,这个人就是裴耀卿。

解决长安粮食问题,靠的不是洛阳,而是江南,但是当时从江南运往关中的粮食,首先要进入隋炀帝修建的通济渠,经淮河黄河,进入洛阳,再由洛阳转运长安。

路途遥远,中间的损耗极为巨大,几乎一半漕粮,会在半途被消耗掉。

所以裴耀卿第一个提出的办法,就是分段运输,他认为漕粮大部分都是没必要的消耗,比如通济渠水浅,漕船行驶缓慢,载运有限,太过消耗时间。

而黄河呢,偏偏水势又急,还必须等到水势平缓的时候,才能行船,时间成本过高。

所以裴耀卿在江南至洛阳这条运路上,设置了几十座粮仓,离开江南的漕船没有必要直入洛阳,而是抵达下一个粮仓,卸掉粮食之后便掉头返回,由另一拨漕船继续转运。

这样一来,粮食存在粮仓里面,谁也动不了,沿途几十座粮仓皆有存粮,可源源不断送往洛阳。

那么裴耀卿提出的第二条,就是洛阳与长安之间的运路,关键就在三门峡,因为三门峡过船非常危险,容易沉船。

所以裴耀卿在三门峡的东边修建了一座东库,西边修建了一座西库。

从洛阳出发,抵达三门峡的漕船,将粮食卸在东库,再由东库走十八里陆路,送往西库,西库再走水路,经黄河进入通济渠、渭水,送往长安。

就靠着这两条改革,江南至长安的运粮,由原先的每年几十万石,暴增至近三百万石。

李隆基因此,再无必要前往洛阳就食。

那么这条运路上,肯定还有可以改良的地方,毕竟长安是不缺粮了,但是陇右、安西、河西、朔方四大军区,可都是靠着关中呢。

所以粮食,还是不够。

“韦坚是靠什么办法说动裴耀卿的?他一直盯着陕州刺史这个位置,怕不是有什么良策改良漕运?”李琩故意问道。

他当然是知道的,因为历史上写的明明白白。

李岫点头道:“肯定是有办法,而且裴耀卿也认同,但是现在一点风声都没有泄露出来,我们也是无从下手啊。”

李琩沉吟片刻后,说道:“你对李齐物这个人,有没有印象?”

“自然有的,严挺之的狗腿嘛,我对此人印象颇深,”李岫道。

严挺之,跟李林甫是老对头了,因为人家是张九龄的人,这个人与高力士关系非常不一般,而李齐物一路升官,也是走的严挺之的门路。

后来严挺之被李林甫给干下去了,从尚书左丞兼吏部侍郎,外贬为洺州刺史。

不过他的门生李齐物,续上了高力士这条线,眼下正在争夺陕州刺史,人家也干过长安令,对于漕运一项,也算是下过一番苦工钻研。

“嘶~~你什么意思?”

李岫自然也知道李齐物眼下,也在争这个位置,但是不论是韦坚还是李齐物,都是他们家的对头,两个选项都不符合右相府的利益。

李琩道:“不管怎么说,李齐物没有依附东宫,如果陕州刺史让韦坚拿下来,还不如送高力士一个人情,让李齐物去干,现在就这两个可供选择之人,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这个嘛......我可以跟阿爷说一说,看他老人家是什么意思,”李岫这个人,因为有一个太过于强势的爹,所以养成了一个不敢拿主意的性格,甚至是不去思考。

因为他觉得,我思考也是白费,我爹一句话就给我推翻了,我还不如省点脑细胞。

李琩又问道:“王琚的案子呢?没有结果?”

“嘿嘿,”李岫闻言一笑:

“李适之已经主持御史台,开始调查了,这是冲着我们来的,殊不知圣人已经是心知肚明,我们现在就等着看笑话呢,看看李适之有没有这个胆子,揭开这件事。”

李琩一愣,心知李适之这次要撞枪口上了,因为御史台有李林甫的人,无论李适之查到什么,敢不敢说,都会有人捅出来,最后会算到李适之的头上。

李林甫眼下,就在等着李适之去查呢。

这件事要是曝光,李琩脸上挂不住,李隆基更甚,所以李适之这次危险了。

这个人,李琩还是打算救一救的。

傍晚,离开右相府后,李琩立即让武庆去了一趟宁王宅,让堂兄汝阳王帮忙约一个场子,还是那帮人,但是李适之一定得来。

李琩要借着与名士小团体聚会之机,给李适之提个醒。

他现在,腾挪于各方势力之间,依靠对历史走向的了解,需要从这些人身上积累政治资本,但也不能跳的太欢,因为李隆基一直在盯着他。

当初提议为李隆基修建内库,走了王鉷该走的路,其实就是为了与这类聚敛之臣结交,那么未来韦坚要做的事情,李琩就不能代替了。

因为太显眼,太张扬了。

修内库还能因为一个孝字,改良漕运,啥借口都不行,李隆基绝对不会用他。

憋屈,真特奶奶的憋屈,还不如给杨广当儿子呢。

返家之后的李琩,睡不着,干脆躺在后园的摇椅上,聆听着草丛内、树冠中的虫鸣之声。

这类声音不是噪音,很悦耳,让人内心平静,甚至想打瞌睡。

原本默默陪伴在李琩身边的杨绛忽的蹙眉,转头望向身后,只见郭淑抱着一件薄毯轻步走了过来。

杨绛忍不住在心里翻了个白眼,不是她没有眼力劲,不知道给李琩盖一件毯子,而是李琩从来不喜欢在园子里,往身上盖东西。

郭淑走了过来,轻轻的将毯子盖在李琩身上,然后接过杨绛递来的坐垫,就这么跪坐在一旁,小声道:

“今天金吾卫那位张长史来过,知会我们案子已经了结,长安可随意出入,阿娘的意思,我们还是要返家准备一下。”

距离两人大婚,也就一个月左右,郭家肯定得回去准备嫁妆。

李琩闻言点头道:“是该回去了,届时我会去接你,不用多久。”

郭淑点了点头,其实她已经舍不得离开了,即使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因为她知道,这一个月当中,她每日都会在相思中度过。

情窦初开的少女,恨不得每时每刻都粘在自己的情郎身边。

“你也出门一趟吧,”李琩转向杨绛,道:“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吗?”

杨绛颔首道:“按照阿郎的吩咐,全都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启程。”

李琩嗯了一声,便没有再说话了。

郭淑见状,好奇的看向杨绛,她以为杨绛会跟她解释一下,但是很显然,杨绛故意端坐,目不斜视,仿佛没有看到郭淑那道带着询问意味的眼光。

是的,她也要出门了,而且这件事只能她来办,也只有她能办,李琩都不行。

李琩斗鸡赢的钱,分成了三份,交给杨绛分别送往三个地方,送给三个女人。

一个叫杨卉,一个叫杨瑶,一个叫杨筱。

这三个女人李琩未必用得到,但绝对不能结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