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二十章 唐,实亡于李隆基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二十章 唐,实亡于李隆基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子少保中书舍人崔琳,刑部侍郎补任太子少詹事崔珪,司农寺卿崔瑶,这便是三戟崔家。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职权非常之大,可以说是整个大唐中的五品官之最,一部尚书见了也得客客气气。

但崔琳可不是五品,因为他还是太子少保,官阶论大的,所以人家是从二品。

太子太傅少傅,太师少师,太保少保,其实就是个荣誉头衔,与三公三师一样,发展到现在都是荣誉加衔,就是图个名气,将来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头衔,是非常荣耀的,所以经常出现在死后追赠。

但是你前面加上太子两字,那就是太子之师,有义务支持培养指导太子,如果哪个太子太师一直是针对太子,那这个人会背上一个骂名。

崔琳明知圣人不喜太子,但他也决不能有丝毫损害太子利益的行为,不然将来太子上位,极大可能剥夺他的所有头衔,墓碑上空空如也,一辈子也算是白混了。

中书令李林甫,下来两个侍郎萧华、韦陟,外加六个中书舍人,这便是中书省的的核心阶层了。

也是王朝最核心的部门。

本来崔琳真的没有帮太子的意思,完全是说句公道话,认为盖嘉运援救不及才导致的大败,但是落到李隆基耳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李隆基重新感受到了来自太子的威胁,尤其是在两王薨逝之后,他对太子更顾忌了。

养老生涯刚刚开始,我正打算有滋有味的过小日子,别让人家一脚把我踹下去。

他有这个想法,也不赖他,世民兄开的好头。

而且李隆基当年,其实也有倒逼他父皇李旦早早让位的嫌疑,因为那个时候的基哥承受着来自太平公主的巨大威胁,已经处在发起兵变的临界点。

李旦察觉到了,为了避免再次大规模流血,选择早早将位置给儿子,好让妹妹死心,自己做太上皇玩平衡。

事实证明,他这平衡玩的不行,儿子还是将妹妹给杀了。

李隆基一个人坐在殿门内侧,望着外面的这场春雨。

他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内心特别孤僻的人。

情感,有,但那是以前,现在的他,就是孤家寡人,防天防地防空气。

他想起了废太子瑛。

初立太子的时候,李隆基肯定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亲手杀掉这个儿子,但是当太子日渐成年,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他害怕了。

害怕儿子会像当年的自己。

人的想法,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李隆基在猜测儿子们的想法时,总是喜欢代入自己,所以他会成为有唐一代,最猜忌儿子的皇帝。

因为他并不爱自己的父亲,所以觉得,他自己的儿子也不爱他。

当然了,他的感觉很对。

“圣人,门口风急,您回殿里暖和吧,”高力士来到背后小声劝道。

李隆基长长叹息一声:“牛仙客呢?回去了没有?”

“回去了,他确实病的不成样子,右相不让他走,也是为了朝局,眼下左相这个位置,确实不好选,”高力士道。

李隆基点了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朕暂时搁置,李适之想上来,朕也想让他上来,但是他要是上来拖后腿,朕也不好办。”

当来自太子的威胁越来越大的时候,扶持宗室几乎是不二选择,因为宗室成员永远不会跨过皇帝去支持太子。

他们的忠心,皇帝>太子。

等皇帝死了,他们才会继续忠于下一任皇帝,这是他们的责任,所以新君上台,一般不会清算宗室成员,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坐上那个位置,宗室就会支持他。

而且李适之这个人,与少阳院一丁点的瓜葛都没有,这就是李隆基看好对方的原因。

“是啊,他总是冲着右相,当然了,右相也不是善茬,是他先挑事的,”高力士苦笑道。

李隆基哈哈一笑:

“很正常,都是博弈,李适之是太宗皇帝之后,打心眼里瞧不起李林甫这个小宗,一旦拜相,肯定不会学牛仙客,这就是李林甫排斥他的原因,但如今朕要将国事都交付李林甫,他这么对着干,也不合适。”

“那倒也不一定,”高力士道:

“右相独断,多一个人监督还是有必要的,否则右相一人独大,日子久了,难免会蒙蔽圣人。”

李隆基转过头看向高力士,笑道:

“你知道朕为什么用李林甫吗?就是因为他不敢蒙蔽朕。”

高力士皱眉道:“圣人还是不能大意啊,岂忘了张九龄乎?”

李隆基笑了笑,不再跟他争论,他是了解李林甫的,李林甫永远也做不了张九龄,他没有张九龄胆子大。

“朕的那个十八郎,最近又在做什么?”每当觉得太子太跳的时候,李隆基就会想起李琩。

因为压制太子,自己出面不合适,最合适的是李林甫和李琩,而唯一能恶心到太子的,只有李琩。

高力士道:

“像平常一样,日常巡查京师,别的没有做什么,不过那个达奚盈盈,多半成了十八郎的女人,有金吾卫专门守在那里。”

李隆基愣道:“他总是盯着恶钱的事情干什么?难道他以为他可以扭转局面?这是他该想的事情吗?”

高力士道:“老奴觉得,他应该不是惦记恶钱,而是想着赚钱。”

“朕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儿子?”李隆基呵呵道:

“他从前不是这样的。”

嗯,是啊,他从前还有寿王妃呢高力士道:

“三娘总是帮着十八郎说话,话里话外都在袒护,两人的关系似乎有些微妙。”

照实禀奏,是高力士的职责,他不可能因为维护李琩,而欺瞒自己的主子,李琩和杨玉瑶确实走的太近了。

李隆基笑道:“少年之交,情谊深厚是正常的,三娘是嘴巴上放浪了一些,但人不会乱来,十八郎更不是那种人。”

高力士笑道:“圣人慧眼,老奴也是这么觉得,三娘拜托了老奴一件事,但是老奴没答应,今后若是三娘在圣人这里提起来,圣人装糊涂就好。”

“什么事?”李隆基好奇道。

高力士道:“她希望十八郎接任左卫大将军,因为十八郎一直在帮衬着她们家,她这么做也算是投桃报李吧,三娘自觉言轻,所以希望老奴帮着说说。”

李隆基顿时挑眉道:“她的野心已经这么大了吗?朕默许她举荐一些小官,已经够开恩了,她都敢惦记大官了?还跟十八郎交构在一起?一个妇人,乱搅和什么?谁给她的胆子。”

“自然是圣人给的胆子,”高力士笑道。

李隆基冷哼一声:“如今看来,牛仙客的事情,她一定是掺和了,那个吉温是不是她安排的?”

“绝对是她,但是老奴疑惑,她冲着左相去做什么?胆子确实太大了,”高力士苦笑道。

李隆基道:“还能为什么?八成了收了别人的钱,还口口声声说什么有些钱不敢赚,我看她净赚的是掉脑袋的钱,起初我还没有怀疑她,今天听你这么一说,给她送钱的多半就是李适之,怪不得李适之最近见了太真异常的恭敬,敢情在这走后门呢。”

“那么是不是该警告一下三娘,让她收敛一些?”高力士道。

李隆基摆了摆手:“没那个必要,朕能知道,能猜到的,就不是什么大事,不知道,看不明白的,才需要敲打,她一个妇人,再贪财,她能贪多少?何况她每次进宫,都给太真带着礼物,罢了,随她去吧。”

“那么十八郎的事情呢?”高力士道。

李隆基若有深意的看向高力士:“你和三娘都帮他说话了,朕还能说什么呢?力士的面子,朕还是要给的。”

“终是瞒不过圣人,”高力士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他嘴上说拒绝了杨玉瑶,但还是说给李隆基听了,说出来,就是帮忙,因为杨玉瑶没胆子在李隆基面前举荐李琩。

她算老几啊,举荐朕的儿子?从太极宫排到明德门,也轮不到你举荐。

而高力士也是精明透顶,今天上午在务本楼,崔琳袒护皇甫的时候,高力士就已经察觉到自己的主子不高兴了。

那么这种时候举荐李琩,无疑是正中圣人下怀。

唯一的弊端在于,他也罕见的掺和进了皇子的争斗当中,没办法,自己那个义女太孝顺了,非常讨他们夫妇欢心。

帮一次,就帮一次,今后绝不掺和了

十六卫的兵制源自于北周,隋朝发扬光大,入唐之后,府兵制逐渐呈现出衰退迹象,发展至今,已经是弱的一批。

隋朝鼎盛时期,做为十六卫之首的左卫,满额兵员为两万四千人,取天下最为骁勇果毅之人入府,战斗力恐怖的一批。

因为那个时候十六卫主力大多囤积于关中,整个关中的总兵力在三十万之间,所以才有举四方之力不敌关中的说法。

但是现在的左卫,兵力直接削减一半,为一万两千五百人,主要分为五府和外番军,而且经常出现兵额不足的现象。

也就是逃役。

因为如今的卫府,里面大量充斥着大量地痞流氓无田无业的不良人,指望这类人遵纪守法是非常不现实的。

当他们可以靠着军籍得利的时候,就会老实上班,无利的时候,人就消失了。

眼下的左卫府,满打满算,应该也就不足一万人,而且上番的时候,经常凑不够人数。

所以当下的皇帝,真正倚仗的只有北衙四军,可是李隆基意识到,他的禁军有点废物。

废物归废物,脸上挂不住是肯定的,但李隆基倒也不会有多少担忧,因为藩镇军士再能打,也不会有机会跟禁军冲突。

藩镇军士难道就不是朕的儿郎吗?

历史上,安禄山狠狠的给他上了一课,证明了禁军在藩镇军队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一场安史之乱,也使得大唐最精锐的部队丧失殆尽,国势断崖暴跌,唐,实亡于李隆基。

李隆基是乐意让李琩接任左卫的,而且并不认为李琩能够带给他多少威胁,因为左卫在太极宫,而他在兴庆宫。

兴庆宫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就是为了防止宫闱之变而专门打造的,如果李隆基依然在太极宫正常主持每日常朝,李琩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执掌左卫。

但是现在,情形不一样了,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太子。

任命李琩,他不能主动提出来,需要有人举荐。

最合适的肯定是李林甫,但是这一次,李隆基将这个任务给了李适之。

其中含义不言而喻,让李适之站在太子的对立面。

你不是想当左相吗?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就不要指望这个位置能是你的。

而事实上,李适之这边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唯一犹豫的,是李琩还没有收拾掉杨慎矜,自己若是早早帮忙,人家会不会得利之后,反悔呢?

所以今天整个一上午,他都是一个人坐在御史台,独自沉思。

圣人是派牛贵儿给他打的招呼,而牛贵儿是武惠妃的人。

这样的招呼,李适之是不会跟任何人说的,包括自己的儿子,而且他来举荐李琩,也不是圣人今天打招呼,明天就能举荐。

这是要看时机的,好端端的举荐会让人乱想,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猜测。

隋王还真是厉害,竟然真的争取到了左卫,他是怎么做到的?宫里是谁在帮他说话?

他的风头越来越盛,太子一定非常难熬吧?

唉多事之秋,看样子储君之争还是没有个结果。

李适之是绝对不会支持李琩和太子对着干的,那样对国祚无益,不符合宗室利益。

像李林甫这种旁支末系,在宗室当中是没有地位的,官做的再高,家族内照样是个边缘人。

思来想去,李适之决定信任李琩一回,自己先将对方的事情办了,以表诚意,然后再坐等李琩收拾杨慎矜。

只要杨慎矜下来,韩朝宗肯定会补上这个缺,因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那么韩朝宗一旦补上,国家两大财政机构户部和太府寺,他们这边,至少能占一个,今后的财政方面,也就容不得李林甫一家独大了。

一个单位,最有权力的是一把手和会计,因为会计管着钱,任何管钱的部门,都是人们眼中的顶级肥差。

掌握了一部分财赋的分配权,才有后劲跟李林甫掰扯,李适之的路线,选择的很正确。

太府寺眼下的亏空,没有户部帮忙,根本补不上。

但是眼下,还有一个人可以,那就是韦坚。

韦坚这个狗东西,绝对敢跨过户部,直接补贴太府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