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零九章 打穿了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零九章 打穿了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腊月二十八,

兴庆宫除了值守的官员外,大家都在家里准备过节。

官员们都放假了。

本来是休息的日子,但是偃月堂的气氛异常沉重,有些人的沉重是装的,有些则是真的心情差到极点。

事不关己,自然觉得无所谓,天塌了也不是我来扛,但是我必须表现的非常震怒,否则别人认为我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李林甫已经将盖擎送来的奏报,一字一字的读了很多遍了,李岫也已经当着大家的面,也读了一遍。

所以当下偃月堂的人都知道,安人军防线被吐蕃打穿了。

也就是说,铁桶般的西北防线,眼下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有贼军十一万,如今已经长驱直入,攻破安人城,绥戎城,正在攻打临蕃城。

安人军兵马使臧希液大败,退守临蕃城,安思顺率领河源军紧急驰援。

“奏报是凉州送来的,河西却没有动静,”户部侍郎萧炅冷笑道:

“皇甫惟明是不是想着尽快夺回安人城,好掩盖其丢城失地之责,故而不报?”

他猜的没错,在座的都是老狐狸,基本都能猜到,皇甫惟明不敢奏报败绩,就是怕朝廷立即问罪,暂时拖着等到拿回安人城,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这在藩镇当中很常见,报喜不报忧。

但盖嘉运可不会帮他隐瞒,欸~~~你丢了安人城,我立即上报。

河西、陇右两个藩镇,是兄弟藩镇,历来如果遭遇大战,朝廷会以其中一镇的节帅为主,另一人为辅。

这就是为什么开元时期经常会有人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因为两个防区的职责高度重合。

但眼下,却是各打各的,盖嘉运这一次并不算打小报告。

他这么做于大局不利,但他必须这么做,安人城确实丢了,我看到了,如果不报就是隐瞒,这是给朝廷留把柄。

皇甫惟明也知道凉州那边肯定告他的状,所以正在集结精锐,期望早点夺回安人城。

“皇甫不报也就算了,韦光乘在干什么?他去陇右督战,就是这么督战的?”中书侍郎萧华脸色铁青道。

像这样的大事,中书门下的大佬们今天全来了,牛仙客也拖着病体,安静的聆听着,但却没有多大反应。

胜败乃兵家常事,边关将领早已习以为常,但是牛仙客知道,中枢不会这么想,圣人不会这么想。

他们只会认为丢了城,就是罪,根本不会切身实际的站在藩镇的角度去考虑。

十一万人攻城,我实在扛不住,战略性后撤,是可以体谅的,保存实力,伺机反扑,这是正确的战术,但朝廷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觉得,你就算全军覆没也不能撤。

殊不知,一镇官军全军覆没,对整个战区的士气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但这些话,牛仙客是永远不会说出来的,他做不了主,也不能去维护败军之将。

“正月初一,圣人就要改元了,同时大赦天下,改州为郡,”裴耀卿皱眉道:

“我认为,应以参议军机尚未有结果为由,将这样的军情,拖至正月初一之后,让圣人先将年过了。”

李林甫赞同的点了点头:

“焕之深知我心,这样的军情,眼下无论如何都不能报上去,改元是大事,任何事情都要让路。”

说罢,李林甫看向内谒者监冯神威,道:

“中官以为如何?”

冯神威哪敢做这个主?只是道:

“我会将右相的意思,带给高将军。”

高力士是肯定会同意的,毕竟也不差这一两天,改元对圣人来说,是当下最大的事情,整个皇宫都在做准备,正月初一诏书就会发往中书省,等过了节,昭告全国。

盖擎手里,可不单单有这样的军情,还有他老爹对他的一些嘱咐。

盖嘉运依照当下形势判断,认为陇右这次要吃大亏,但是河西方面,也被吐蕃大军牵扯,不敢妄动,所以嘱咐盖擎,务必不能让朝廷动了让河西去支援陇右的念头。

吐蕃就怕河西支援,所以河西的边境线上,敌军甚众,祁连城那边打的更是热火朝天。

这样的情况下,盖嘉运也不敢分兵支援,但是他担心朝廷会强行让他调兵,万一兵调走了,河西有失,担责的是他。

人都是要为自己考虑的,盖嘉运又不是圣人。

历史上无数的战役告诉我们,决定战事成败的,很多时候来自于将领的个人心思。

大局观在个人得失面前,有时候是微不足道的。

“祁连城战事胶着,将士们苦战十余天,伤亡惨重,好在城池不失,士气不堕,”盖擎主动开口道:

“若能守得月余,敌军后勤不济,自会退兵。”

这话一出,牛仙客顿时皱眉,好家伙,你是在告诉我们,河西不会救是吧?

盖擎的话很有讲究,先是说我方伤亡惨重,以彰显战事的惨烈程度,又提醒众人,我们可没有丢城失地,玩命的在硬扛呢,比那个臧希液强。

但他话中的真正核心在于,我们在苦苦支撑,一个月之内,别指望我们能有余力帮助别人。

因为祁连城方向,距离陇右比较远,救援也来不及,河西最精锐的赤水军,眼下就在祁连城的大后方。

李林甫自然也听出了这层意思,但他并不认为皇甫惟明这次会抗不住,军饷补给我全都给你送过去了,要什么给什么,你要给我打的太烂,我要你的命。

打仗是打钱,陇右战败,预示着朝廷今年拨给陇右的钱全都打了水漂,这是巨大的损失,朝廷和李林甫都不能接受。

中书侍郎韦陟道:

“应立即发文皇甫,催促其尽快夺回安人城,重新构筑防御,大过年的给人添堵,他可真会挑时候。”

“一触即溃,臧希液也是徒有虚名,”兵部侍郎张垍道:

“拿不回安人城,兵部自会追究。”

你追究个屁啊,真拿自己当根葱啊,藩镇兵马使是你能追究的?严挺之嗤笑道:

“这个时候不要埋怨将士们,丢失城池也非他们所愿,应发文安抚。”

牛仙客终于说话了,点头道:

“是这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后再论,眼下不是问责的时候,陇右如果撑不住,可以试着从朔方调兵。”

朔方的职责是防御东突厥,那么眼下东突厥的威胁大,还是吐蕃的威胁大呢?

两者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东突厥自己内部已经是乱象重重,互相争权残杀,分裂严重,王忠嗣是个聪明人,一直做壁上观,等待时机一举定鼎。

所以说,朔方确实可以抽出兵力支援,而且距离陇右并不远。

牛仙客之所以这么悲观,是因为人家干过河西节度使,也干过朔方节度使,对那边的情形是非常了解的。

陇右的防线最稳固的就是安人军防线,先是安人城、绥戎城、接着临蕃城,后面是河源军驻地鄯城,最后就是首府鄯州城,全都在湟水一线。

为什么这条线布置这么多重兵呢?因为这条线的路好走,是被湟水冲击出来的一条平坦地带,利于行军。

加上首府也在这条线上,所以基本可以说,这条线出问题,整个陇右会异常被动。

“有备无患,跟王忠嗣打个招呼吧,看看朔方哪镇兵马,在关键时刻可以南下救援,”牛仙客看向李林甫道。

他的话是很有分量的,李林甫点了点头:

“不用多,有一万人,便足以应对。”

听起来是挺扯淡,一万人能有这么重要?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增援部队,是不在吐蕃的预期之内的,等于他们并不知道会突然冒出一支预想之外的大军,容易被打个措手不及。

吐蕃选在这个时候强攻陇右,自然是因为他们知道,东突厥与大唐之间,随时可能展开大战,朔方是被拖住的。

这就是王忠嗣的牛比之处了,善战而不战,人家一直在利用东突厥其它部落,来消耗对方,朔方这边一直充当着吃瓜群众的角色,时不时还当回和事佬。

那么西北的事情,就算是定下了,着令皇甫惟明尽快夺回安人城,加固防线,固守而不求战,拖足一月,再寻时机。

朔方方向,振武军兵马使郭子仪做好准备,战局若变,即刻挥军南下,支援陇右。

牛仙客的建议,是听听王忠嗣的意思,谁适合做增援部队,王忠嗣拿主意更合适。

但李林甫显然不打算跟王忠嗣商量,我只选我认为合适的。

郭子仪是李琩的老丈人,李林甫用起来也顺手一些,剩下的那帮朔方将领,不是郭就是王,不好驾驭。

他当初派韦光乘去朔方,就是希望朔方能够成为一个对他绝对服从的藩镇,但韦光乘不争气啊,灰溜溜的回来了。

现在王忠嗣上任,不用说,那个地方,基本上算是脱离自己掌控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改元的事情,国家的大事不是一件两件,不可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西北上面,其它事情不做了?

那么改元的事情,就是中书门下两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

而盖擎可以离开了,因为巳时已过,他不能继续留在这里议事了

凉州的事情,李隆基是肯定会知道的。

因为盖嘉运身边有一个人,杨钊,他的职责就是时刻向皇帝汇报任何消息,不论私事还是公事,李隆基都要掌握清楚。

而杨钊的所有消息,都是汇报给杨玉瑶,再由杨玉瑶入宫呈交圣人,确保这条消息线中间没有外人参与。

盖嘉运肯定不能明着排斥杨钊,那是给自己找不自在,所以杨钊官职虽低,却能参与军帐议事。

杨玉瑶收到消息之前,刚刚见过高不危。

人是李琩介绍来的,她自然会见,但如何帮对方安排,那是要看时机的,不是你今天求我,我明天就能给你办了。

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收到消息的杨玉瑶急匆匆的进宫了。

而圣人和贵妃,眼下正在试衣。

元日之后就要改元,那么今年的上元节,是除旧迎新的一次盛大节日,尚衣局已经为圣人和贵妃分别定制了三套礼服。

李隆基正在杨玉环的帮助下试穿新衣,哪些地方觉得不合适,还需要改。

“三娘来了?家里的事情都安顿好了?”李隆基见到杨玉瑶进来,笑了笑,继续在镜子面前欣赏着自己的新衣。

杨玉瑶赶紧过去蹲下,挥开那名侍女,帮着圣人整理着下摆,笑道:

“知道的,圣人已御极三十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位新天子呢,这气象,端的是人间第一男儿郎,都说人靠衣装,圣人却是衣托人威,臣妾怎么觉得,您忽然间年轻时十几岁呢。”

“哈哈”李隆基顿时大笑,他是特别喜欢听杨玉瑶说话的,听着让人高兴:

“还是三娘有眼光,说的没错,朕过几日,就是一位新天子了,开元圣人到天宝圣人,古来之君,没有几个像朕一样,圣御天下三十年。”

实际上,到了明年才算三十年,三十和二十九虽然只差一个数,但是听起来好像差很多。

比如一件东西十块钱,你不买,九块九你就买了,因为你觉得占便宜了。

杨玉瑶见到圣人如此高兴,心里也是一阵犹豫,说还是不说呢?

说出来,圣人的大好心情一下子就没了,恐怕这年关,大家都要不好过。

可是不说吧,自己有什么资格隐瞒圣人呢?

杨玉瑶思量片刻后,还是道:

“也不知道西北的战事如何了,大冬日的,我听十八郎说,西北的冬天烈风如刀,能将人身上刮下一层皮呢,也真是苦了戍边的儿郎了。”

李隆基笑了笑,手指抬了抬。

高力士见状,立即将殿内的一干宫女奴婢都遣退出去。

杨玉瑶也发觉不对劲了,等人都离开之后,蹙眉看向其姐:

“杨钊有消息来?”

杨玉瑶叹息一声,将一封卷轴拿了出来,跪地捧上道:

“没有比圣人改元更大的事情了,臣妾恳请圣人,万勿动气,伤了仙体。”

高力士面无表情,其实他已经提前从冯神威那里知道了,但是他没有说,扫兴的事情,还是别人说吧。

他知道杨钊那边一定会有奏报。

杨玉环脸色一变,立即走过去将卷轴接过,交给李隆基。

李隆基本来打算抬手去接,但手到半空,手掌一翻,将卷轴又给压回去了:

“朕不看了,正如三娘所言,没有比朕改元更大的事情,不过是一些人不争气,大过年的想给朕添堵,朕偏不遂他们的愿,收起来吧,等过了节,朕再看看他们到底捅出了多大的窟窿。”

杨玉瑶顿时喜上眉梢,笑道:

“事情并不大,确实是有几个人不争气,辜负了圣人,但是他们对圣人的忠心是绝无问题的,也许不用多久,他们便可以将功补过。”

“不谈他们了,拿另外一件过来,朕再试穿一下,”杨玉环姐妹赶忙上前伺候。

高力士放心了,如果节日过后,西北能传来好消息,那么圣人便不会震怒,这个时候不看是对的,看了,以圣人的性子,怕不是要亲自督战,那样一来才是真的对战局不利

李琩这边,自然也知道了,因为有杜鸿渐。

这一次谁也不怪,皇甫没错,安思顺没错,甚至丢了安人城的臧希液也没错。

兵力太悬殊啊,而且吐蕃的督战队太狠了,伤亡极重的情况下,一波接一波的猛攻安人军,臧希液就是神仙,也扛不住人家轮番轰炸。

吐蕃这一次可没有后顾之忧,河西方向,盖嘉运被拖的死死的,陇右这边,石堡城那边也是狂攻猛打,在这样的情况下,边境线上遍地开花,以至于安人军方向根本不会得到太大的支援。

绥戎城是属于战略丢失,城内本有守兵八百人,外加河州平夷守捉,鄯州合川守捉驻扎在这里的三千人,还有河源军的三千铁骑,是可堪一战的。

但是皇甫惟明认为不能打,敌军攻破安人城,士气正盛,臧希液的败军又极需休整,重振旗鼓,绥戎城距离安人城距离太近,来不及整顿兵马。

所以他下令放弃绥戎城,全部撤往临蕃城,安思顺的主力河源军也已经抵达。

这里将会是决定整个陇西局面的决战之地,精锐都屯这了。

像这样的顶格军情,李琩是不会跟自己的属官商量的,以免漏泄出去,让人知道他在西北有消息来源。

杜鸿渐是他的人,大家都知道,但是杜鸿渐的职责,是不能对外泄露军情的,李琩不能拖累了他。

所以他只能是跟盖擎商量。

逢年过节,大部分衙门,都是会放假的,但肯定有留值人员,具体留多少,看你的职能。

像金吾卫这样的,至少留一半。

借着巡查之名,李琩“路过”河西进奏院,于是抬脚迈进了大门。

“大过节的都不回家,你们家是在洛阳吗?”李琩见到盖擎之后,调侃道。

盖擎笑道:“元日当天会回府一趟,夫人已经先回去了,家里今年的用度开销,需她核准一番,免得府上不知节俭,胡乱开销。”

“最近有什么消息吗?”李琩在炉火便坐下,紧了紧身上的披风。

只听这句话,盖擎立即便明白了,于是凑过来,小声道:

“皇甫明年的日子要不好过了,右相肯定要定他的罪,安人城丢了,家父认为夺回来的可能性很大,但陇右的关键已经不在这里了,皇甫惟明这次怕是要栽个大跟头。”

“有这么严重?”李琩语气平淡道。

皇甫点了点头:

“吐蕃犯境的根本目的,是抢夺资源,湟水一线历来囤积重兵,为的就是看守两岸沃野之粮,从陇右主力的嘴里抠粮食,吐蕃做不到,那么若能打开积石城这个口子,便可绕过湟水一线,沿黄河东入兰州,过秦陇,皆是千里沃野,遍地仓廪,所以家父认为,安人军一线的贼军,会避开河源精锐,南下夹击积石城,打通黄河这条东进之路,届时贼兵便是鱼入大海,难以驱逐了。”

李琩叹息一声,没错,盖擎的分析基本符合历史走向。

这一点,他曾经三番五次交代杜鸿渐,而杜鸿渐也没有让他失望,眼下杜希望已经将镇西军调往石堡城了。

石堡城就在安人城和积石城的中间,这里要是丢了,积石军就是正儿八经的腹背受敌。

“皇甫应该能看出来的,也会做出相应部署,但愿不要出事,”李琩道。

盖擎要摇了摇头:

“他一定知道怎么安排,但眼下的情形,不是战术问题,而是吐蕃兵力太盛了,他们吸取累年之教训,督战严格,一支军队全死在城下,也不准后退,一上来就是死战,就是计划在粮草断绝之前,拿下几处关键关隘,固守之,等来年粮饷补充上来,便会大举入侵,未来几年,恐怕西北的大战不会停。”

李琩非常认同,双方现在都在争那一个月。

大唐只要熬过开始的一个月,就能占据主动,吐蕃也必须在这一个月内拿下几处关口,否则就得退兵。

安人军一线,因为囤积着陇右主力,所以拿回来并不难,但是积石军方向,在湟水战线被敌军拖住的情况下,只能依赖廓州的宁塞军,以及河源军少量的骑兵支援。

加起来连一万人都不够,怎么面对十余万敌军的南北夹击呢?

所以最关键,就在石堡城了,杜希望的镇西军要是守不住,积石军就必须撤,否则就是全军覆没。

“河西无法提供支援?”李琩道。

盖擎点了点头:

“毫无余力,隋王是知道的,我们的防线更长,不过今日在右相府,中枢已经有了打算,发文朔方,令你的岳丈做好准备,陇右真要是扛不住,就只能指望振武军了。”

于公于私,盖嘉运都是不会救皇甫惟明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出了事,过错比天大。

任何人都会和他一样选择。

“河西就连一万人也抽调不出来吗?”李琩问道。

盖擎摇了摇头:“确实是有心无力。”

“那就尽一尽力,”李琩淡淡道。

盖擎一愣,沉吟片刻后,苦笑道:

“力有不逮。”

李琩不吭气了,盖擎也没有再说话,两人就这么陷入沉默。

很久之后,盖擎叹息一声,主动道:

“我会劝一劝家父,正如隋王所言,能救的话,还是要救一救的。”

李琩笑了:“盖将军顾全大局,实为国之重器。”

“当不起当不起,”盖擎摆手苦笑:

“但尽人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