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章 河西进奏院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章 河西进奏院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凉州到河西,三十里一驿,皆备快马。

驿卒的赶路速度,与所传之消息的重要程度是成正比的,最紧急的军情日夜兼程的话,六天可至。

十二月二十二,陇右首府鄯州的军情率先抵达,紧接着下晌时分,来自河西凉州的军情也进入长安。

陇右道全面开打。

勤政务本楼,灯火通明,五品以上官员全都来了。

牛仙客病重不能参议军情,所以兵部这边由兵部侍郎张垍全权负责。

“吐蕃兵分七路,卫如及苏毗十个东岱,预判兵力为十一万,统帅慕容阿波谒,攻安人军。”

“上叶如兵力四万,桑钵如本统领,下叶如兵力三万,噶尔如本统领,主攻祁连城。”

“通颊十一个东岱、象雄十东岱,以及多康六岗,统兵十万,攻石堡城,统帅为乞力。”

“如拉统帅为尺带珠丹之子琅支都,预判兵力五万人,攻积石军。”

“约如统帅莽布支,兵力一万,攻石门山。”

河西方面的奏报与陇右方面的奏报,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辖区就不一样,探听到的消息也不一样,兵部汇总之后,基本得出一个结果,吐蕃此番犯境,总兵力约在四十万之间。

“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军情,应会昼夜不休送达长安,”信安王李祎皱眉沉声道:

“贼人兵力过众,西北有恶战啊。”

眼下的朝堂,能拿的出手的军方大佬,一只手掌都能数得过来,牛逼的全在藩镇。

牛仙客也是大佬,可惜病重不能参与议事。

曾经担任过河西节度使的萧炅,也是一脸凝重道:

“好在右相运筹帷幄,后期补给绝无问题,就是兵力悬殊过众,我虽据边关险要之地,然敌军多路进击,一旦有关隘失守,便是虎狼入室之局,应设法化大战为小战。”

兵部侍郎卢绚看向李林甫道:

“安西北庭方面,也无法协防,这次只能靠盖嘉运和皇甫了,此二人素有矛盾,右相应立即发文警告,国事当头,不容私怨。”

安西和北庭的根结就在于,地盘太大了,职责又太重,既要抚宁西域,还要防制突骑施、坚昆、大食国等等,它们的地盘本来就很乱,一旦调兵离开,内部会出大问题。

历史上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军被调回长安,直接导致西域被绿,再也扭转不过来。

李隆基就在帝座上静静的聆听着,大臣们早已习惯了他这个态度,反正圣人只会在关键的时候开口,众议的时候很少打断。

这次大战,朝廷是早有预感的,也早有准备,所以李林甫一点都不慌。

大唐跟吐蕃打打停停上百年,又不是只有今年开打。

人多算什么?入境的路就能几条,你就是百万大军,也是走这几条路,总不会长翅膀飞进来。

守好这些道路上的关隘,打成持久战,吐蕃后勤跟不上自然退兵。

这就是萧炅所言的大战化小战,大唐地大物博,都无法供应四十万大军的全面大战,吐蕃更供应不起。

所以李林甫预测,一月之内只要关隘不丢,吐蕃自己就会撤回大部分兵力,否则军中一旦缺粮,他们内部就会爆发大乱,届时根本控制不住。

所以大规模兵团作战,战术什么的都在其次,就是看谁耗得起。

赵括不想耗,要跟白起硬刚,结局可想而知。

那么李林甫就要分配任务了,卫尉寺要供应多少军械,户部要供应多少军粮,太府寺准备好赏赐之物,太仆寺准备战马全力保供河西陇右。

就连韦坚都被分配了八十万石军粮。

洛阳方向,洛口仓调存粮一百六十万石,绢帛七十万匹

杨洄担任京师至西北一线的转运处置使,负责军资调度,韦光乘担任陇西道观察使,带人往西北督战

每一步的安排,都非常合理,李隆基频频点头:

“就按照右相的部署,安排诸事,今后常朝,照今日例,五品以上在京官,非有特殊者,不得缺席。”

说罢,李隆基便摆了摆手,离开了大殿。

“中书门下暂停议政,改在兴庆殿,”李林甫环顾众人道:

“军国大事在前,其它事务都先缓一缓,等西北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李适之脸色阴沉的瞥了一眼杨慎矜,心知又被这老小子暂时躲过去了。

刚才李林甫有交代,太府寺是要准备赏赐之物的,这是惯例。

国家赏赐的那是国家赏的,太府寺赏的那是圣人赏的,性质不一样,前者赏兵,后者赏将,历来如此。

那么刑部对杨慎矜的审查,在西北大战面前,肯定就需要暂时搁置一下,总不能因为查账误了军国大事,谁也担不起这个罪。

那么今天朝会,虽然皇帝走了,但依然会继续,吴怀实被留下来旁听,他身后的内侍会将朝会内容记录,最后再呈给圣人过目。

接到任务的官员,也纷纷离开,最后只剩下了三十来个人。

韦坚赖着不走,说道:

“我这个转运使,少不了要跟京兆府打交道,裴公卸任京尹,我该找谁呢?苏震?他还是个糊涂鬼呢。”

京兆少尹,一般由长安令兼任,韦坚以前就是,而少尹大多时候就是挂职,因为这个职位本来就是在跟京兆尹抢权力,哪个京兆尹也容忍不了,所以渐渐的就成虚设了。

韦坚这句话,其实是在试探,因为他知道姚闳请牛仙客举荐他了,但始终没个动静,所以想借此机会探探李林甫的口风。

李林甫淡淡一笑,看向卢奂道:

“国宝郎考虑的怎么样了?”

考虑NMDB,卢奂淡淡道:

“吏部职责过重,不敢推辞,京兆尹还需德高望重之人出任,我推荐韩朝宗。”

李适之借机道:“我也推荐韩朝宗。”

得嘞!稍微一出手,全特么试出来了,韦坚嘴角一勾,甩了甩袖子,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

他这一走,这个话题便没人再聊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位置的角逐牵扯太大,短时间内多半不会有定论

原本官员们因为年底禄米的问题,一直在告状,西北打起来,他们也不告了。

再告下去就是没有眼力劲了,边关要用钱,是大事,他们的俸禄,是小事,不能因小失大。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当官的都不缺钱,甚至并不指望那点俸禄过日子。

其实这是不对的,缺不缺钱,是看衙门的,随便一个比方,万年县就比长安县有钱,每年的租庸高出了三倍不止,那么在万年县上班,肯定要比在长安县上班,日子过的滋润。

再比如巡查京师,几月一轮的卫府,肯定不如全年坐班的金吾卫有钱。

虽然李琩的右金吾,亏空的令人发指,但下面的卫士们,一个个吃的膘肥体壮,大多都有小妾。

李璘这段时间就住在右金吾官廨,他很纳闷,为什么卫府明明有堂食,但是大部分官员都不在卫府吃饭,而是去外面。

搞了半天才知道,他们在外面吃饭,不花钱。

“十八郎平日也是如此?”李璘吃着右金吾的工作餐,朝韦昭训询问道。

韦昭训非常坦诚道:

“隋王来衙署的次数并不多,自然很少在这里用饭,不过他在外面吃饭是花钱的,这一点我绝对不会骗你。”

李璘点了点头:“他但凡要点脸,就不会吃白食,有些事情别人能做,他不能做,丢的不是他一个人的脸面。”

韦昭训这段时间,是负责接待李璘并且配合人家查案。

今天是李璘一旬查案时间的最后两天,河西兵的事情,他都详详细细的写了一份奏报,后日就会带着案卷卷宗,向基哥汇报。

查到了什么就写什么,不偏不倚。

他自认为这样的结果,父皇一定会满意,因为他做到了公正。

李琩去河西的时候,带着飞龙禁军,而这支禁军本就出自羽林军,也就是说,飞龙军的战斗力,从侧面体现了羽林军的战斗力。

询问过当时与李琩一同前往河西的武庆、李晟、程元振等人后,李璘得出一个结果。

李琩嫌弃飞龙军丢人,在西北非但没有展现出禁军该有的威势,反倒让人家藩镇的军士看贬了。

这丢的是李琩的人吗?不是,丢的是圣人的人。

李璘已经见过盖擎,在他看来,这个人要比陈玄礼强多了,如果羽林军和龙武军的将领都是盖擎这样的人,也不至于出门在外,被人家瞧不起。

他这是异想天开,他的老丈人侯莫陈超不是安西出身吗?眼下不就在羽林军,有什么用?他没改变人家,反被人家改变了。

风气如此,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将领就能改变的,而是要从上到下深入改革。

吃完早饭,李璘独自一人坐在堂内发呆。

日子过的好快,不知不觉出来已经八天了,自由的感觉真的很好,即使这八天他都是在无比忙碌中度过。

可是眼下,只有两天时间了。

还是十八郎看的通透啊,早早想办法离开十王宅,可惜我老婆没有被亲爹抢走,我想出去,也没有理由啊。

一想到杨玉环,李璘顿时笑了。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荒唐、荒诞、难以置信,有对李琩的怜悯,也有嘲笑。

以及对他爹的费解与疑惑

西北军情,走官驿的,自然是直达中枢,主要是汇报战事进展以及战略应对。

而更为详尽的内幕消息,则是发往进奏院。

盖擎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李光弼那个SB将他的赤水军给败了,所以一直安排有人,将赤水军的任何消息及时向他汇报。

老爹盖嘉运返回凉州之后,按照圣人的心意,已经提拔李光弼为赤水军副使,本来河西最强的一环,现在成了最让盖擎担心的地方。

赤水军是河西王牌,不能出事,所以盖嘉运将赤水军后撤五十里,驻扎进删丹卫,以健康军和宁寇军补上了祁连城防务,已经跟吐蕃上下叶如的七万大军干起来了。

祁连城借助祁连山脉险要的地理特征,呈防御之势,正抵御着敌军的一波又一波进攻。

盖擎一直以来都知道李琩对河西战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干脆派人去请李琩,来进奏院一起参议军情。

李琩知道的足够多,就可以将更为真实的河西消息,传入中枢,这对他来说是好事。

而眼下的隋王宅,李璘巧不巧的也在这里,得知盖擎邀请李琩后,表情古怪的看向李琩,看他会怎么答复。

都说你跟盖嘉运牵扯太深,我对此还不以为然,好家伙,你都能参议河西军事了?

啥时候进中枢啊?别忘了提前跟我说一声啊。

李琩笑呵呵的拉着李璘的手臂就往外走:

“走吧,一起去瞧瞧,眼下似乎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情了。”

李璘撇了撇嘴,算你小子识相,知道带上我,有我没我,区别可大了去了。

进奏院的军情大厅,一直存放着累年的档案卷宗,你在这里甚至能查到三十年前的军情奏报。

这就是为什么,长安特别怕失火,尤其是官方机构。

盖擎并没有因为李璘的到来而感到意外,而是热情的将两人引至军情大厅,一张宽大的长方形桌子上,制作有河西藩镇防御工事沙盘,上面放置着很多的特殊标记。

一根小木棍插在一个圆形的木盘上,棍子上面挂着各类颜色的旗帜,代表河西各军镇的番号,只有食指高低,非常袖珍。

眼下是河西防线密密麻麻摆满着标记,陇右方面则是零零散散。

李琩指着沙盘皱眉道:

“崇仁坊和务本坊,可是邻居,为什么不派人去陇右进奏院询问防御布置?”

河西进奏院与陇右进奏院,不在一个坊,不过挨的非常近,两边如果能碰碰头,互相交换一下消息,眼前的沙盘上,也不至于陇右方面空空荡荡。

李璘也附和道:“是这么个道理,你们两家职责一样,应互通有无,共享军情才是。”

盖擎笑着解释道:

“事情不是这么办的,我们的奏报与陇右的奏报,都会送至中枢,中枢会做汇总统筹,但是我们私下里,不能这么接触,事实上,各进奏院很多消息,是绝对不会外传的,即使是中枢,知道的人也少之又少。”

说着,盖嘉运从一旁的书架上取出一个小竹筒,从里面倒出一枚纸卷,递给李琩过目。

李璘下意识的凑近过来。

李琩挑了挑眉,干脆便在两人的中间位置将纸卷展开。

这枚纸卷是河西发来的,上面都是写着一些抱怨陇右防务的牢骚,谁写的,不知道。

这很正常,两家合作,互相之间肯定是有些勾心斗角的,大事上面不敢含糊,但小事上面,分的特别清楚。

接着,盖擎又拿来几个纸卷让两人观看。

其中一个是在抱怨陇右的军马跑到河西这边来吃粮食,赶都赶不走,还有一个更刺眼,直言皇甫惟明无能,管不了他下面的兵。

李琩抬头望着两侧木架上密密麻麻的信筒,可见进奏院做为藩镇在长安的情报中枢,其实是一个非常注意保密的部门。

这里的消息,确实不宜共享,只怕当初弹劾李林甫和裴耀卿的奏疏,也在其中。

“有意思,我在少阳院,都没有听说陇右还有这些事情,”李璘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摆出一副想要继续阅览的态度。

但人家盖擎不让他看了,而是将两人的注意力转至沙盘。

“河西现在有一个问题,朝廷将来一定会问询,那就是赤水军的调动,”

盖擎指着那边小红旗道:

“赤水军原先布防于祁连城,如今后撤至东北方向的删丹卫,盖帅有此安排,皆因大军更换了主将,李光弼还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目前为止,很难让人放心。”

对李光弼不放心,不能明摆着奏报圣人,因为这是圣人安排的,你对圣人的安排不满意,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关键是李光弼刚刚接手赤水军,就吃了个败仗,名声已经传出去了,现在各方军镇都对他不放心,赤水军内部也是满地怨言。

说着,盖嘉运抬头分别看了两人一眼,道:

“将来若是中枢以此问责,还请二位帮我们说句话,非是爱护羽翼,实在是担心赤水军有失,动摇河西军心。”

李璘生怕别人知道他没有帮人说话的本事,率先点头道:

“放心,盖帅的安排合情合理,赤水军本就是凉州防卫最重,确实不宜有失,否则影响深远。”

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做为当今大唐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镇,赤水军就是西北的一面旗帜,是定海针。

盖擎坐镇,上下一心,他甚至可以跨过他爹,调动其它军镇协防,以此保证赤水军万无一失。

但是李光弼没这个本事,他连赤水军都镇不住,更别提别人了。

他也难啊,不是实力不够,实在是时间不够。

李琩对李光弼肯定有信心的,虽然这个人给他的印象有些阴。

“贼人分七路,总会有一路为主攻,盖将军倾向于何处?”李琩问道。

盖擎毫不犹豫的指向安人军:

“就是这里,今年年初的那场试探,想必吐蕃应有所收获,与其另选其它战线推进,不如走驾轻就熟的这条,年初的时候他们已经突破安人军防线,只是我河西未动,他们不敢冒进,如今河西防线也有贼军牵扯,多半是打算故技重施了。”

李璘在一旁的听的频频炸舌,不对吧,年初那一战,不是藏希液大破贼军吗?照你这么说,不是藏希液厉害,而是吐蕃压根只是试探?

李璘是有脑子的,他自然倾向于盖擎的说法,因为人家是专业的,而他不过是在少阳院道听途说的。

“如果还是走安人军防线,按照眼下河西的布置,恐怕不能应援,也就说,全靠皇甫惟明?”李琩问道。

盖擎点了点头:“吐蕃对我们也是非常了解的,自然晓得陇右有弱点。”

这个弱点他没有明说,但是李琩知道是在说陇右派系复杂,皇甫惟明不能一个人全都说了算。

接着,盖擎看向李琩,目光中颇为敬重,道:

“所以隋王在鄯州,降安思顺为临洮军兵马副使,实在是帮了皇甫惟明的大忙,这对整个西北布防,都是有好处的,我们那时候还担心你会因此得罪右相,如今看来,有些杞人忧天了。”

安思顺是番将,番将大多都是依附李林甫的。

李琩笑道:

“你们对右相还是有成见的,慢慢你们就会了解,右相不只是会罢人,治人,也会用人,安思顺的事情,在我回到长安之后,右相对此只有三个字:做得好!”

盖擎颇感意外,闻言愕然。

李璘更是一脸不可思议,好嘛,你跟李林甫的关系都可以挂在嘴上了是吧?

你是脑子进水了吗?敢当着我的面说出来?我可是会告诉父皇的。

李琩其实对河西,并不是很担心,因为那里还有杜鸿渐,有杜鸿渐在旁劝说,杜希望和皇甫惟明,会对安人军防线特别留心。

盖擎能看出来,没理由皇甫和杜希望看不出来。

大规模兵团作战,大的战略方向是很难更改的,如果吐蕃铁了心要攻安人军,那么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无论遇上多大的阻力,也要强攻猛打。

因为临时改变作战方针,会出大问题。

主攻方向不能变,只能增加其他辅翼的战术安排,来更好的协助主攻大军。

比如说,玩了命的攻石堡城,拖住石堡城一线的唐军,就是给安人军方向的主力大军提供帮助。

李璘兴致渐高,干脆令人搬来一把椅子,叫来他的幕僚韦子春,谈论着西北军事,不明白的地方,还会请教盖擎。

他现在身上,还遥领着一个一级行政大区,荆州大都督。

刚刚回朝的韩朝宗,身上还兼着一个职位,叫做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名义上两人是上下属,实际上毛关系没有。

李璘还在天真的幻想着,凭借他与太子的关系,将来太子继位之后,他可以外放就藩,去地方做他的土皇帝。

殊不知,当太子成为皇帝后,观念和想法,将会是霄壤之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