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可真会捧

家父李隆基 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可真会捧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崔翘,出身于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南祖乌水房。

他的亲爹,是武后时期大名鼎鼎的“文章四友”之一崔融,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写文章是当时最牛逼的。

而且四个人关系非常好,所以崔融的女儿嫁给了杜审言的儿子杜闲,生下了杜甫。

而崔翘,是崔融的第七个儿子。

崔融有九个儿子,长子当年已经很牛逼了,中书舍人,可惜死的早,剩下活着的儿子,也大多成器,其中以崔翘成就最高,现任刑部尚书。

太府寺坐落在皇城以东,西边是太仆寺,南边是太常寺。

眼下崔翘正带着人,在这里查账,既然是查账,自然要用一些财务专才,他从各司衙门调来二十名财政专家,仔仔细细,挨个库房查验太府寺历年以来的账目详细。

他现在心情很沉重,因为已经查了快半个月了,仍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准确来说,所有猫腻都出在平准署,但是平准署他不敢查,要扳倒杨慎矜,牵扯圣人,那是扳不倒的。

可如果实在查不出问题,那么圣人一定就会怪他们无中生有,诽谤杨慎矜。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崔翘将事务都交给刑部侍郎,同样出身清河崔氏的崔珪,而他则一个人在皇城内散步,思索着应变之法。

李适之在朝堂上向杨慎矜开火的理由,是对方长期使用调整物价、操纵关中粮价的手段来赚取收益,才勉勉强保证了官员的俸禄。

但这样一来,导致长安的商业非常混乱,商品货物一天一个价,民间叫苦不迭。

年底太府寺至少都要凑出八万贯,才能将官员每岁一放的禄米发下去,而太府寺眼下的结余,只有一万贯,差额巨大。

但问题是,崔翘如果揪着这一点不放,年底一旦开不了工资,担心杨慎矜将矛盾转移至他身上,人家届时大可以说:我正在准备钱,结果刑部来查我,耽搁了时间,所以钱没筹到。

年底的粮食,是一年当中价格最高的,这个时候发不下去,影响非常大。

那时候可就是犯众怒了,尤其是那些小官小吏,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在乎那点禄米,而这些官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逛着逛着,崔翘的目光落在了前方长街尽头城门下,一名年轻人身上。

他以前只见过李琩三次,但一眼就认出了对方,顶级官员都有一个习惯,该记住的人,一定会记住。

这不是过目不忘,而是强行记在心里,以便加深印象。

崔翘主动迎了上去。

李琩就在安上门下,与崔圆聊天,皇城的城门,很多都像是个摆设,只有某种特定时间才会开启,平时几乎是常闭。

但依然需要有人看守,安上门就是这样的城门,只有太庙祭祀的时候才会打开。

崔融和崔圆都是清河崔,但彼此之间并不认识。

因为这个家族太庞大了,虽然他们两房的地盘都在山东地区,离得很近。

李琩见到崔翘过来,第一时间朝崔圆道:

“给你介绍一位你的同族,刑部尚书崔公。”

崔圆恍然一愣,顿时一脸兴奋的上前打招呼:

“青州房崔圆,见过族长。”

族长是族中长辈的意思,宗长才是家族老大,崔圆这段时间在几个冷门的城门之间轮换,听说过崔翘回来了,但是还没有机会见过人家。

崔翘也是一愣,好奇的打量着崔圆,他也没想到竟然在皇城的城门底下见到了同族。

“郎君的父亲是谁?”崔翘好奇道。

崔圆难得有这样的机会结交同族大佬,赶忙道:

“家父崔景晊,曾为大理评事,晚辈祖上乃旧魏尚书左仆射崔公,讳亮。”

“噢”崔翘恍然,亲切的上前拍了拍崔圆的肩膀:

“这么说,你是老夫的族侄了,我与汝父同辈,当年有过几面之缘。”

清河崔本来就是在北魏时期混的最牛逼,单是崔圆祖上,就出过两个宰相。

只看对方身上的官服,崔翘不难猜到,这是个监门校尉,他们老崔家一般入仕,都是走正统渠道,也就是从县令县尉开始,一步步升官。

很少有从看大门的开始,而且看对方的年龄也老大不小了,可见前途一片昏暗。

你小子有点丢人啊,难道是庶出?

李琩朝崔翘说道:

“我这位好友,即将成为户部萧侍郎的女婿,今日既然遇到崔公,说不得需给您送份请柬了。”

我的好友,萧侍郎女婿,这两个身份无疑是在捧崔圆,崔翘完全听懂了,闻言捋须道: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同出一门,从前不知,今日相逢,往后自该多多亲近。”

他是打算拉拢崔圆的,并搞好关系的,因为萧炅曾经是太府寺少卿,杨慎矜的属下,对太府寺的事情非常清楚。

“崔圆如今正苦攻财税之道,等他学识大成,崔公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找他,”李琩算是彻底给两人牵线了,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牵线。

通过崔圆,今后便可以知道崔翘的动向,这是很有用处的。

“自然自然,”接下来,崔翘又询问了一些崔圆家里的事情,便告辞离开。

李琩也借机道:“正好顺路,便陪崔公走两步。”

待到两人走的远了,崔翘突然小声道:

“我这位族侄,是怎么与萧炅牵扯上的?”

我就知道你要问,李琩笑道:

“凭个人本事,崔圆还极得高将军器重,别看他现在官职不高,今后若有崔公照应着,将来恐非池中之物。”

你可真会捧,崔翘笑道:

“老夫怎比得上高将军,不过既是同根同源,自然会照拂一二,老夫听说,裴公辞任京兆尹,并且举荐韦坚接任,是隋王的主意?”

李琩一愣,皱眉看向对方:

“还有这类谣言?”

崔翘忍不住哈哈一笑:“非是谣言,是从右相府传出来的。”

李琩撇了撇嘴,肯定是从李林甫那里传出来的,因为他只在李林甫面前承认了。

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人会将这种事情漏泄出去,除了李林甫。

这老小子故意这么干,是挑拨他和李适之派系的矛盾,让李适之认为,李琩在当搅屎棍,离间他们和韦坚的关系。

李林甫真是无时无刻不在切割李琩与旁人的关系,好让李琩能够一心一意做右相府的盟友。

那么李琩若是不承认,就没意思了,于是他点头道:

“确实是我的意思,崔公有什么指点?”

崔翘摇了摇头,道:

“岂敢?隋王此举无疑是想与裴公置身之外,而且怀疑是李宪台在背后操纵交构之谣言,才会举荐韦坚以此报复,老夫今日有必要解释清楚,这件事绝对不是出自宪台之手。”

李琩淡淡道:“若是每个人的言语都能相信,那这世间便没有真伪之别,崔公的话我会记住,但若令我尽信,则不容易。”

崔翘点了点头:“李宪台绝不希望与隋王交恶,这份诚意,今后自然会让隋王知晓。”

李琩笑了笑,转移话题道:

“韩朝宗人呢?在家闲着?”

崔翘摇头道:“每日常朝都会参加,以便圣人询问山南东道诸州事宜,朝会结束后会去尚书省旁听政务。”

韩朝宗这个级别的官员,是不能让他闲着的,既然是搞行政的出身,自然是要去最高行政部门尚书省。

这与严挺之不一样,严挺之回来目标明确,不是户部尚书就是吏部尚书,但是韩朝宗就比较模糊了,不好安顿。

争取京兆尹那是李适之等人的一厢情愿,李隆基并没有这个想法。

当然了,最后花落谁家,看的是博弈。

“太府寺那边,查的如何了?”李琩又问。

他这是循序渐进的在探问情事,如果刚才询问韩朝宗的时候,人家支支吾吾不想说,那么李琩就不会接着再问。

崔翘本来也不想说杨慎矜的案子,但他又觉得,李琩眼下在长安,好像挺吃得开,与各方势力多多少少都有些牵扯,盖嘉运都是人家带回来的,可见这小子不是一般人,说说也无妨。

“亏空肯定不小,但太府寺的账做的太严谨了,暂时没有查出问题,”崔翘边走边说道:

“所以我们现在首先要搞清楚,太府寺建立账目,是遵循怎样的一套规则,有什么隐晦和技巧,找出这些猫腻,才能一窥全貌。”

一个会计一本账,说的就是人家的记账手法,大唐所有的财务部门,都有一套统一的记账规则,为的是方便上面查账。

但实际上,各家都有一本暗账,而立账的手法都不一样。

见到人家这么坦诚,李琩笑道:

“你们为什么不问问韦坚呢?”

崔翘笑道:

“不瞒隋王,韦坚这个人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您的那些小伎俩也颇为奏效,他现在一门心思要争京兆尹,看不到希望,人家轻易不会给我交底,与人打交道就是这样,各取所需才能通力合作。”

他算是最大程度的对李琩坦诚了,甚至都明着承认了与李适之、韩朝宗是一个派系。

但与韦坚,是互相利用,若即若离。

况且太府寺的烂账本来就出自韦坚之手,韦坚怎么可能自揭其短?

“崔圆如今常会向萧炅请教财赋上的学术知识,毕竟是未来的岳父,萧炅也不会藏私,”李琩暗示道:

“今晚青龙寺有庙会,他刚才说,好像会去听戏。”

崔翘嘴角一翘,点头道:

“怪不得国宝郎对隋王评价极高,果然闻名不如见面。”

萧炅和杨慎矜,曾经是会计和出纳的关系,玩的都是一种账。

但萧炅肯定不会卖了杨慎矜,因为大家都是右相的马仔。

但是崔圆就不一定了,但凡被崔翘套出一些太府寺做账的技巧规律,杨慎矜就算是完蛋了

韦坚为了争取京兆尹,已经没耐心等到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计划,再献给圣人,以愉悦圣心。

而是提前一步将自己所有的工程计划列了一个总章,下面分列十二个详细条目,呈给了李隆基。

这个人有着绝对的才华,但就是太激进了,以至于他的手段,主要用在了逢迎皇帝上面。

当然了,韦坚摸的挺准,李隆基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所以他的这份工程计划,让李隆基整整研究了三天。

十二月初四,李隆基站在龙案前,依旧与高力士就案上的工程图卷及条目探讨议论着。

“这个韦子金,是个有用的人啊,”李隆基笑呵呵道:

“如果按照他这个法子,这条水渠一旦修成,天下财货可沿着运河直抵禁苑之外,连接龙首渠,他竟然还不要户部拨款,这个人,想法很大啊。”

高力士已经陪着基哥研究三天了,不得不说,就目前看来,韦坚的整个计划是非常好的。

禁苑在大明宫以东,是一片相当大的区域,既是皇家狩猎场所,也是囤积重兵的地方,地盘涵盖了整个汉朝长安城,开有十座城门,羽林军和龙武军的大营,就在这里。

里面湖光三色,共有离宫亭观二十四所,是唐高宗李治最喜欢去的地方,李隆基则对那里不太感冒。

韦坚的计划,是在禁苑以东的浐水旁挖一座大水潭,修建一座码头,四方每岁贡品,往北经浐水渠进入大明宫,送入国库,往南经龙首渠进入长安。

等于是彻底打通洛阳至长安一线的漕运,除了三门峡那边有天堑,需要走十几里陆路转运之外,整条运输线全走水路。

单是运输这一项,每年将为朝廷节省一笔超级巨大的开支。

高力士感慨道:“这个人是真厉害,但是这么大的工程,他经营至今,没向户部伸手要过钱,他是怎么维持的?”

李隆基笑了笑:“别管用什么办法,能为朝廷结余,就是好事。”

其实他是没脸说,高力士也在装傻不知道。

装聋作哑,是皇帝的必备技能,方便今后韦坚出事,他可以置身事外。

两人心里都清楚,韦坚将该免的劳役,重新加在了运河沿岸的百姓身上,而且服役时间从两个月增加为四个月,为期三年,可谓压榨平民,抽筋剥皮。

他也不想这么干,遗骂名于天下的事情,谁愿意干?

但是没办法,他敢要钱,户部那边绝对不给批,李林甫必然会阻止他,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宁教我负天下人,也要讨好当今圣人。

“十八郎怎么还没有来?”李隆基突然皱眉道。

他已经派人召见李琩,原因是杨玉瑶带着一坛凉州产的葡萄酒,请贵妃试尝,贵妃很喜欢。

不喜欢,也得喜欢,因为这是盖擎的一份心意,是代表河西藩镇示好杨家。

一坛普普通通的葡萄酒,代表着河西对贵妃的支持,盖嘉运来长安的时候进献白鹿,不过是恭贺贵妃册封的正常举动,但并没有表现出对贵妃的支持。

盖擎就不一样了,明显有依附投靠倾向。

李隆基绝顶聪明,自然要将这件事情落实了,毕竟眼下的朝堂,很多官员对贵妃颇为不敬。

他们这是冲着贵妃吗?还不是冲着朕?

高力士出去催,结果又等了半个时辰,李琩才来了。

因为他在一处犄角旮旯的宝藏小店吃饭,宫里派去的内侍找了很久才找到他。

“你现在可真是自由啊,朕传召你,还得让朕久等啊?”李隆基笑呵呵道。

他今天对李琩的态度非常和善,因为他看得出,是李琩在中间牵线,河西才会有如此态度。

当然了,杨三娘更是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人家的积极奔走,才终获硕果。

李隆基是这么认为的。

这件事,李琩和杨玉瑶私下都商量好了,千万不能将李琩给推出来,圣人问起来,就说都是杨玉瑶自己在背地里张罗的,李琩不过是个中间人。

“儿臣贪嘴了,寻个了个难寻的小店,吃了份毕罗,以至于误了父皇的事情。”

毕罗是从波斯传入大唐的一种馅饼,可烤可煮,既然是馅饼,肯定有馅,里面什么都能装,被称为“包罗庶物,囊括宇内”,已经在大唐南北盛行,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美食。

李隆基顿时一愣,你特么话里有话啊?

毕罗是武惠妃最爱吃的一种食物,以至于她的子女也都偏好这口,眼下是十二月初三,十二月初七,是武惠妃的祭日。

“你阿娘的祭日就要到了,届时朕会令翰林院撰祭文,光禄寺备祭物,你与咸宜他们一起,往陵前祭拜吧,”李隆基淡淡道。

从前李琩他们祭奠母亲,都在是太极宫内,没办法去陵前服丧,因为基哥还没死。

所以他们的三年服丧改为每人家中设贞顺皇后灵堂,香火不灭,灯油火烛全部由禁中供应。

目前为止,基哥是想和武惠妃合葬在一起的,因为就在惠妃敬陵旁的一大片区域,如今已经禁止闲人进入,说明这里会是将来的皇陵。

但是历史上,基哥与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在泰陵,元献皇后就是太子李绍的妈,皇后也是李绍封的,也是他强行将基哥与自己妈埋在了一起。

瞧见儿子有多重要了吧?盖嘉运有时候都怵盖擎,就是因为他死后在下面活的好不好,有没有钱花,得看人家盖擎。

如今是武惠妃过世的第四个年头,三年服丧期过去了,按照礼制,皇后祭日当天,皇帝都得素服免冠,文武百官也一样,还要举行盛大的祭礼。

但基哥肯定不乐意,他现在根本不想看见素服。

你不乐意,我也得说,只见李琩道:

“是不是需要罢朝一日,举城祭奠?请父皇示下。”

朕就不该追封她皇后,这下好了,将朕的军?李隆基淡淡道:

“还是一切从简吧,今年朕伤心太多次了,不想再伤怀了。”

李琩不吭气了,一脸的不满。

他这是故意的,涉及到人伦常情,是可以适当的跟基哥摆脸色的,这样一来,基哥会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

也会觉得委屈了李琩和咸宜他们。

那么自然就要适当的补偿一下,不然说不过去的,因为是你不尊重我们的妈,还带着全天下的人不尊重我们的妈。

高力士也觉得从简有些不合适,毕竟是皇后,但他也清楚,基哥肯定不想大办,于是帮着劝说李琩道:

“十八郎要理解圣人的苦心,你就代圣人往咸阳祭奠吧。”

见好就收,只要基哥有个愧疚的态度,李琩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你不能再逼了,再逼人家,人家弄死你。

李琩点了点头:

“儿臣自然体谅父皇,父皇万勿再伤怀了。”

李隆表情悲伤的点了点头,仿佛陷入某种伤心的回忆当中,很久后,才朝李琩问道:

“你觉得韦坚这个人,怎么样?”

能怎么样?自然是非常好。

李琩一下子就听出来了,基哥这是要给自己送一份人情,说明基哥已经属意韦坚接任京兆尹。

只要李琩随便夸上韦坚几句,那么基哥就可以对外宣布,隋王举荐韦坚。

算是弥补武惠妃不能大祭给李琩带来的遗憾,也可以离间李琩和太子的关系。

虽然韦坚的人情,可以说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不记恩的,但是李琩肯定还得夸。

人前莫说人短,人后不论人非,这并不是一条道德标准,而是一条自保的行事准则。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你背地里说别人的坏话,难保不会被传出去,传出去之后,那个人会怎么报复,你肯定不知道。

遇到狠的,说不定弄死你。

所以说,不要谈论别人的坏话,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李琩今天但凡说一点韦坚的不好,肯定传出去,基哥就是这么喜欢恶心人,而且李琩事后根本不知道已经传出去了。

“绝对的大才,宰相之姿,”李琩正色道。

李隆基顿时一愣,与高力士面面相觑,见过捧的,没见过这么捧的?

他才到哪个地步啊?你就说他能当宰相?

“十八郎言重了,韦坚当不起这样的盛赞,”高力士笑道。

他这句话,无疑等于是贬低了韦坚,也就是说坏话,但人家不担心传出去,因为圣人和李琩,都不会外传。

李琩笑了笑:“只是我个人见解,或许是因为我才疏学浅吧。”

这是自贬,因为我不行,所以觉得韦坚行。

李隆基嘴角微翘,哼了一声道:

“朕的那位堂姐,究竟给杨洄留了多少?你知否?”

李琩硬着头皮道:

“据儿臣所知,杨洄真的没钱,因为他眼下竟然与商人沆瀣一气,令人不齿,儿臣已多番训斥,望其回头。”

李隆基似笑非笑的摆了摆手:

“回去吧。”

李琩缓缓退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