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汉中之于关中

家父李隆基 第一百四十五章 汉中之于关中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兴庆殿,大晚上的推杯换盏之声不绝,君臣同乐。

因为这次西北传来的消息,是喜报。

正如李琩所预料的那样,吐蕃这一次在石堡城外围的屯军,不过是幌子,想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偷袭鄯州西边的安人军驻地。

安人军整编10000人,战马350匹,完全就是一支步兵军团,安人军驻扎在浑崖峰的将领臧希液,率五千众,将吐蕃七万大军击退。

像这类以少胜多的战役,是特别鼓舞人心的,所以李隆基心情大好,直接给臧希液升官了。

授游击将军,接手安人军,为都知兵马使。

像各藩镇地区的军使,其实就是兵马使,这类职位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基本就是蕃镇储帅,节度使候选人。

但现在不是,现在的节度使,还得是从长安出。

“五千破七万,圣人喜获良将,首战立功,实乃天佑大唐,圣人之神威,四方宵小无不震慑,”牛仙客一个劲的拍马屁道:

“石堡城方向已经退军,今年陇右边境,应是无虞了。”

臧希液,就是他一个劲的在捧,因为这个人与牛仙客关系极好。

兄弟七个,臧希崇、臧希昶、臧希忱、臧希愔、臧希景、臧希晏、臧希液(代宗时期称为臧希让),全部都在军中任职,他们的亲爹,是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怀恪,祖籍山东安丘县。

臧怀恪担任陇右节度副使的时候,提拔了牛仙客,现在反过来,牛仙客开始反哺人家儿子了。

李隆基龙颜大悦,笑道:

“朕一直都记得臧七郎,左相曾经数次向朕举荐此人,如今看来,一门七虎,名不虚传。”

这下好了,一门七虎四个字,会像卢奂的国宝郎一样,迅速传开,今后臧希液恐怕就要被人称为七虎了。

牛仙客笑道:“圣人掌控全局,天威压服,右相运筹帷幄,统筹后勤,我陇右儿郎方有此番大胜,臣恭敬圣人一杯。”

说罢,牛仙客双手将酒杯高举过头顶。

李隆基哈哈一笑,举杯道:

“众卿畅饮。”

一众大臣纷纷饮酒说笑,庆祝此番大捷。

不管怎么说,陇右眼下的老大是皇甫惟明,安人军胜了,头功也该是他的,结果呢,朝堂上只字不提这个名字,将功劳全都扣在了臧希液脑袋上。

一场攻防战,直接就封了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可见李隆基在赏赐军功这方面还是不吝啬的。

西北的军报,是皇甫惟明和杜希望联名发来的,上面表彰了很多人,包括被杜希望派去臧希液身边的杜鸿渐。

可惜杜鸿渐的名字,在今晚石沉大海。

李林甫不敢提,因为这是李琩的人,正如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所以今晚的功劳没他的份。

“河西那边竟然一点动静都没有?”裴耀卿又将老冤家吊起来抽打了:

“盖嘉运到底在干什么?”

朝堂上一旦结仇,那是必须打死的,裴耀卿又不是什么良善之辈,自然晓得这个道理。

果然,基哥眉头一皱:

“朕倒差点将他给忘了,安人军的防区,与河西毗邻,他是怎么让吐蕃这七万人窜进来的?”

李林甫心中一动,火上浇油道:

“此人懈怠军务,已不是一次两次了,臣承认,他是良帅,但其性格有弊端,又好在军中酗酒,委任封疆,实在不妥。”

他这一句话,基本代表着想换掉盖嘉运。

李隆基自然听出了这层意思,皱眉道:

“人无完人,朕将河西交给他,还是信得过的,不过这次的疏忽,朕亦应责备,给他打个招呼,朕若再知晓他懈怠军事,决不轻饶。”

河西那是什么地方,西北藩镇精锐所在,更换节度使,也不是在这个关头就敢换的。

基哥甚至连句重话都不敢说,这就是将在外,皇帝也惧他三分,回到长安那就另说了,几鞭子抽死都可以。

历史上李隆基赐死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因为这两人当时在潼关,手底下早就被基哥安排了不少人,单是关中新兵就有五万人,说话已经不管用了。

如果还是安西军原班人马,你看看基哥敢不敢动?

“此战过后,敌军大挫锐气,很可能今年不会再起大战,”陈希烈道:

“那么一直在供应陇右的军需,是不是可以暂缓一下,王忠嗣那边也有军报,登利可汗已经联络右杀禄特勤,令其往王庭议事,恐怕是要对西边的部落下手了。”

大唐对外,不是只有打,也是有外交的,当下突厥登利可汗,与他那两个叔父不和,急于收回权力,所以朝廷这边也一直在派人怂恿,促使突厥内斗,大唐好捡便宜。

左右杀,也叫东西杀,一东一西,统领着突厥两个方向的大量部落,兵力雄壮,眼下的小可汗,只是龟缩在突厥牙帐周边,这小子还是七年前,由李隆基册封的。

也就是说,大唐是承认其可汗地位的,那么登利眼下势微,极需大唐帮助,私下里一直在联系朔方军区。

如今气候温暖,突厥那边的日子也还能过得去,所以对大唐的敌意没多少,没有外患,那自然就是内斗的好时机。

登利可汗确实要动手了。

“不妥吧?”李林甫皱眉道:

“陇右的事情,其实还没有结果,吐蕃大举四十余万众,不可能因安人军之挫败,便偃旗息鼓,七万人是输了,但损失也就不足两万,对吐蕃来说,并未伤筋动骨,恐怕他们还有后手。”

裴耀卿也附和道:

“确实如此,四十万大军开拔,证明吐蕃具备保障之后勤,才敢如此大举用兵,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他们绝不可能因小败而撤兵,大的战事,恐怕正在酝酿。”

“这件事,中书门下去议,”一说到花钱的事情,李隆基就要推锅了,于是道:

“右相要辛劳了。”

李林甫赶忙起身道:“臣不敢辞劳,一定安排妥当。”

陇右大捷的消息,在官方的刻意宣传下,很快便传遍了长安。

这种时候,哪个地方最热闹呢?

喝酒的地方。

因为人们要议论这个话题,一个人没法议论,得一群人,所以近来的南曲,生意特别好。

李琩与汝阳王那帮名士小团体,干脆便扎根在了挹翠楼,整天聊着关于陇右的事情。

眼下挹翠楼的都知,换人了,叫做沈眉痕,也是一位名妓,还是老六李瑀在外面的相好。

说白点,是被李瑀包养的,以前在中曲,结果换到南曲了。

因为这个女人,是韦家调教出来的,不过是在韦家的产业中,腾挪了一下。

“你的钱,是不是都花在她身上了?”席间,李琩没好气的朝李瑀道。

因为李瑀刚才跟他借钱。

李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那倒不至于,一个女人能花多少钱?我要是连她都养不起,今后南曲这地方,我便不用来了,少废话,借不借吧?”

李琩撇了撇嘴:“今晚给你送过去,我赚两千贯不容易,你别乱花。”

“你从前不是这么小气的啊?”李瑀愣道:

“没有以前那么痛快了。”

李琩叹息道:“这不是穷了嘛,又娶了个精打细算的妻子,可不是得勤俭一下。”

李瑀一愣,小声道:

“我跟你借钱的事情,不要让四娘知道,我丢不起这个人。”

“明白明白”李琩哈哈大笑。

看到他们这边的动静,崔宗之朝李琩看来,举杯道:

“西北军报,杜鸿渐的名字赫然其中,是有功的,但是这一次,朝廷不赏官职,赏绢一百匹,多少也算是有个交代。”

李琩正想说无所谓,结果汝阳王李琎插话了:

“向来不都是如此吗?有功无功,下面什么时候说了算了?朝廷赏赐是有分寸的,哪些人该赏,哪些人不该,都是有讲究的,皇甫在陇右的时间不久,下面派系林立,圣人赏赐臧希液,其实是在帮皇甫,毕竟臧氏兄弟在陇右,也是一股不可轻视的派系,皇甫为其表功,圣人准了,他多少会承皇甫一些人情。”

说的有点道理李琩点了点头,你也不是只会喝酒玩乐啊,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当官呢?

崔宗之对李琎这番话还是认可的,他是尚书右仆射裴耀卿的佐官,知道的消息不少,闻言道:

“中枢门下给盖嘉运下了令,改一旬小报,一月大总,为五天一报,一旬大总,陇右都打完了,河西那边也没什么动静,右相很是不满。”

藩镇地区,朝廷是肯定要掌握其动向的,所以规定,每十天必须向朝廷奏报一次军务,每一个月,奏报各类行政军事屯田总务。

如今河西的军报太少了,所以才会勒令盖嘉运汇报的勤快一点。

“真希望今年还有一场大战,彻底将吐蕃打趴下,”李瑀豪言壮语道:

“恨不能为节帅,好率我大唐男儿,痛击外敌,扬我国威。”

他说话声音很大,还是在李琩旁边,李琩下意识的掏了掏耳朵。

这可真是什么时代都有键盘侠啊,男儿何不配键盘?文挑地球两百国,键来

但是李瑀这番话,还是很提振气氛的,众人纷纷起身举杯,豪情壮志:

“为我陇右儿郎,贺!”

李琩改口的那道诏书,被李林甫知道之后大肆宣扬,目的就是要为李琩造势。

所以当下很多人,已经改变了与李琩打交道的方式,变得亲近随和了很多。

人家还是叫父皇,圣人还认这个儿子,那么,这就是十王宅唯一的一条漏网之鱼。

身兼好几个官职,不与官员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五月份本来就是左卫勋一府上番的月份。

所以李琩在金吾卫的事务,都交给杨銛、严迪、裴迪他们,将韦昭训、张垍架空的干干净净,至于窦锷走后留下的那个位置,李琩在趁着这段时间经常与李瑀喝酒的机会,把他给撺掇上去了。

李瑀身份特殊,只要他想干,李隆基不可能不让干,这可是亲侄子,人家对侄子还是不错的。

圣人乐意,李林甫自然也批的痛快,任命诏书很快便送到了李瑀手上。

“你今天第一天来,我带你引见一下诸君,”李琩在金吾卫的议事中,朝李瑀道:

“我也很忙,平日不常来这里,我可是丑话说在前头,你可不能学驸马啊?”

坐在下面的张垍闻言一愣,冷哼道:

“我比隋王更忙。”

这是今年他第二次来金吾卫公廨,第一次是杨銛上任,这一次是李瑀上任,不得不给面子。

李瑀呵呵一笑,扫视了堂内诸人一眼,点了点头:

“圣人诏命,自不敢懈怠。”

接下来,李琩为他一一做介绍,李瑀也以其多少带点豪侠气的性格,很快与与人攀谈了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李瑀今年也才三十岁,闲散了三十年,他不像大哥李琎一样,还担任过太常寺卿。

其实以前他也有过入仕的念头,或者说,宁王一直在逼迫他做官,但是李瑀在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之后,还是决定继续闲散。

原因是,他想活着。

不是怕当官得罪人,被人搞,而是怕自己的身体扛不住公务的劳累,因为在他们家,别看他排行老六,实际上现在是老四了。

老大李琎、老三李琳、老四李璹,下来就是他了,中间的老二老五已经死了,关键这两人不是早夭,还都在任上病死的。

他们这六个,都是一个妈,就是元妃了。

从李瑀往下,就都是宁王的妾室所生,史书载:宪子十九人,其闻者琎、嗣庄、琳、璹、珣、瑀、玢、珽、琯、璀等十人,历官封袭。

宁王不像李隆基,他很在乎嫡庶之别,所以老六李瑀以下的那些儿子,他并没有怎么当回事。

儿子多了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现在宁王快不行了,所以李瑀觉得自己再赖在家里啃老,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被李琩这么一撺掇,自己就入宫要官去了,而且点名右金吾翊府中郎将。

李隆基本来是想给的高点的,窦锷那是他那个不够意思的舅舅的儿子,李瑀那是谁?让给自己皇位的亲大哥的儿子,能一样?

但是李瑀的理由也很充分,刚做官给的太高他怕干不了,给圣人丢人,想先从基层做起。

窦锷的官职对于人家来说,就是个基层。

基哥非常欣慰,特意交代了,等李瑀历练一两年,就要给他升官,还嘱咐李林甫:朕要是忘记了,你记得提醒朕。

历史上,李隆基在逃往四川的路上,经过汉中时,册封李瑀为汉中王,加银青光禄大夫,汉中郡太守,将这个超级关键的位置,交给了李瑀。

这个地方可谓重中之重,天下要冲,地理上与川蜀一脉,但是政治上,必须倾向关中,大约从宋朝开始,这个地方已经划归陕西地区管辖。

为啥?汉中要是归了四川,四川要是起了乱子,关中遏制不住,但如果汉中归陕西,那么便可做为前沿阵地,长驱直入成都平原。

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当时安史之乱爆发,两京走廊生命通道基本瘫痪,武关道重镇南阳,又处于激烈的争夺当中。

那么当时唯一可以供给关中的运粮线路,就只剩下了上津道,也就是经长江、汉江,进入襄阳,再由襄阳转运至金州(安康市)或商州(商洛市),最后由李瑀运至扶风以助军。

基哥危难关头,这样要命的位置不是绝对信任的人,肯定是不敢给的。

所以李琩对李瑀的能力,是完全有信心的,他不是不能干,只是不想干。

安顿好了李瑀之后,李琩便入宫了,继续开始了他在皇城的溜达时光

因为有大捷,基哥最近的心情很不错,常常在杨玉环面前谈论起他的丰功伟业。

毕竟从他继位至今,在对外战事上,基本没怎么吃过亏。

单以这个角度而论,似乎他真的很牛逼,但是从气候角度思考的话,就会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大唐的外敌其实并没有怎么用力。

所以史书上会有一种说法,开元天宝无强敌。

其实不是敌人不够强,只是日子还能过得去,都没玩命。

杨玉环不懂这些,加上又在给自己的侄女谋划,自然卖力的配合着李隆基,正如马丽在小品中那样:

哦ō

噢ǒ

噢ò

她现在也摸透基哥的性子了,这是一个顺毛驴。

五月十八,崔氏进宫了。

就在花萼相辉楼。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李隆基右手揽着依偎在怀里的杨玉环,笑呵呵的看向下方的崔家小姑娘。

崔氏得了李琩等人的提醒,心里也一直在默默的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直视圣人。

只见她微微抬头,但是眼皮却是耷拉着往地上看。

她不单单是眼睛不爱眨,她的眼珠瞳孔的比例也跟人不一样,反正看起来有点特别,但绝对是个正常人,只是会让人觉得,在被瞪视。

这种眼神并不罕见,出现在掌握权柄的官员身上,不会让人意外,但长在一个小丫头脸上,就有点

不过即使如此,李隆基仍然觉得无比惊艳:

“此女端的不俗,杨氏出美人,朕至今日方知。”

杨玉环顿时撒娇道:

“三郎是在说,臣妾不够美吗?”

“哈哈”李隆基捋须大笑:

“朕称赞的便是太真,观此女不难想见,太真的长姐容貌亦是不俗。”

杨玉瑶听了,赶忙道:

“姐妹当中,论姿容才学,无人可出玉环其右,圣人得了最好的,却还不知足吗?”

“三娘又在打趣朕,”李隆基哭笑不得的指了指杨玉瑶,随即又看向一起来的杨绛:

“十娘近来久未入宫,可是有家事牵绊,不能来陪朕的太真?”

杨绛赶忙行礼道:

“回圣人”话还没说完,就被高力士打断道:

“贵人怎么称呼呢?您忘了圣人的敕文了?”

杨绛一愣,先是抬头看向李隆基,见对方微笑不言,这才赶紧改口道:

“回父皇,家中事务繁琐,如今四娘又有了身孕,臣妾自是应多担当一些,不像三姐,大闲人一个,自然能常入宫中陪伴阿姐。”

“哟我怎么闲了?”

已经在兴庆宫相当吃得开的杨玉瑶顿时笑骂道:

“是谁辛辛苦苦跑回河东,将素娘(崔氏)带来长安的,好嘛,我这是吃力不讨好啊。”

说着杨玉瑶转向李隆基道:

“圣人给评评理,哪有她这么说风凉话的?”

李隆基捧腹大笑

三姐妹当中,杨玉瑶就是那个活宝,活跃气氛的本事相当过硬,杨玉环则是集万千风情于一身,属于微表情微动作便可以让李隆基欢欣雀跃的大宝贝。

至于杨绛,就是那个被杨玉瑶拿来挖苦的,三人各有角色,分工不同,却恰到好处的,每每都能让李隆基眉开眼笑,心情愉悦。

“这个豪妇,怪不得长安现在都称你豪荡呢,”李隆基喘气笑道:

“你呀你,欺负自己妹子倒是有一手,小心十八郎不饶你。”

“我怕他?”

杨玉瑶叉腰笑道:

“有圣人给我撑腰,十八郎他都不敢跟我说一句重话,若不是因为圣人,我哪敢指派十八郎啊?”

“噢?”李隆基拧着眉毛笑道:

“你指派他什么了?”

杨玉瑶撇了撇嘴,道:

“如今圣人赏了我宅子,自是不缺住的地方,但臣妾家底薄,想要在长安衣食无忧,总是需要些进项的,所以我请十八郎帮我找块好地段,做点营生。”

杨玉环顿时蹙眉:

“丢人现眼!你一个妇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还找营生?那是你该做的事情吗?”

“切~~~就是”杨绛捧哏道。

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时大笑。

贵族们对于商人这一行当,是非常鄙视的,因为商人连田都没有,还不如农户,因为做生意有赔有赚,赔钱了家里又没田,那不得喝西北风?

杨玉瑶被亲妹妹挖苦,顿时装出一副委屈的表情,朝李隆基诉苦道:

“有些人啊,仗着圣人的宠爱,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长安这是什么地方?天子脚下,圣人天威照耀的地方,我一个没了丈夫的妇人,还带着一个儿子,我不想点办法,我娘俩早晚有流落街头的一天。”

李隆基拍腿大笑,他实在是太喜欢杨玉瑶这个活宝了,任何小事在她这里都会被形容的非常夸张,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这个三娘朕是服了她了”李隆基抓起一个抱枕扔了过去,笑道:

“随你随你,你想做什么做什么,告诉十八郎,就说这是朕的旨意,他必须帮你。”

杨玉瑶撇嘴一笑,得意的挺了挺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