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九十九章 集大成者

家父李隆基 第九十九章 集大成者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

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

腊月三十,长安有一民间习俗,叫做驱傩。

这一天就是后世的除夕,驱傩和除夕的意思差不多,驱赶邪祟妖怪。

这一活动是非常盛大的,由官方主持,民间出人,在元日当天,驱傩队伍会出现在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引得百姓们纷纷离开家门,在街头巷尾围观嬉闹。

驱傩队伍最前方的,是一对男女,戴着老翁和老妇的面具,他们俩的角色叫做傩翁傩母,在他们身后,会有数百人,戴着孩童面具,谓之护僮侲子。

这些人算是好人,因为他们是负责驱鬼怪的。

紧接着,还有数百人,戴着各式各样的鬼怪面具,不但要承受护僮侲子的殴打,还要承受来自周围百姓的殴打。

当然了,都是象征性的,大部分百姓都是凑热闹起哄来着,小孩都不会真打。

这一天,长安卖的最火的东西,就是面具,有神仙有鬼怪,模样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缭乱。

电视剧《大明宫词》当中,太平公主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邂逅了薛绍,被称之为最美初遇。

李琩自然也带着自己的家眷们出门,混入了拥挤的人流当中。

郭淑也购买了两副面具,一个给李琩带上,一个给自己带上,都是青面獠牙的妖怪样式。

因为戴上这样的面具,会引来孩童的驱赶,而郭淑就需要以铜钱或是好吃的,来打发这些孩子。

“最盛大的队伍在朱雀大街,我们去那里吧,”

郭淑戴上面具之后,歪着脑袋朝丈夫说道。

李琩点了点头,带着随从们千辛万苦的往朱雀大街的方向,慢慢的挤靠过去。

今天的武庆他们,身上没有兵器,只是腰间插着一支短棍,很短,跟鼓槌的长度差不多,但更粗。

卫府今天肯定是加班的,人手分布于长安城各处,安保措施仅次于上元节。

下晌出发,直到傍晚,李琩他们才终于进入朱雀大街,期间已经被数拨孩童“打劫”过了。

孩子们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专寻那些衣衫华贵之人驱傩,因为他们知道,这类人给的东西最好。

只见孩童们手里拿着干草做成的除秽之物,不停的在李琩他们身前挥舞,嘴里叽哩哇啦的。

郭淑会用叫做胶牙饧(tang)的吃食,来分给孩子们,这玩意大概类似于后世的麦芽糖,是大麦、小麦和糯米制成的甜品。

老人和小孩最喜欢。

每一颗胶牙饧里面都包着一颗铜钱,这是贵族们在过年期间,最流行的赏物方式,寓意为有吃的,有花的。

朱雀大街,是华夏历史所有的封建王朝中,气势最恢弘,规格最高,长宽为最的首都大街。

今夜朱雀街的驱傩队伍最为宏大,足足两千余人,是金吾卫给扮的。

护僮侲子们的手中,都拿着一捆麦穗,拂拭在周围看热闹的人群当中,意为驱除邪祟。

郭淑拉着丈夫的手,硬挤到前面,请护僮侲子为她夫妇二人驱秽。

今夜的朱雀大街,集中了相当大一部分的贵人,自然也引来了无数的长安孩童。

在人群当中,李琩注意到一个熟悉身影。

裴耀卿。

这老小子没戴面具,非常好认,身边也就跟着几个随从,兴许是周围人群太挤,习惯了维持仪态的他,已经驻足在一个地方半天,没有挪动脚步了。

“咸宜跟你约好在什么地方见面?”在周围的哄闹声中,李琩询问妻子道。

郭淑没听清楚,于是李琩又问了一遍。

“就在北边街西的安业坊,咸宜说坊内有一米姓的胡商,擅鉴珠宝金饰,约我一同前往,”郭淑道。

李琩点了点头:

“那你先去,我迟些过去找你。”

郭淑自然注意到丈夫的目光一直落在对街一位颇具气势的老者身上,闻言乖巧的点了点头,带着郭湘及女婢,在家仆的护送下,去往安业坊。

当然,严衡与王卓也被她带走了。

李琩就这么原地等待着,等到一小队驱傩队伍过去之后,他戴着面具挤往对街。

裴耀卿发现有一小撮人向他这边走来,身后的随从顿生警惕。

不过裴耀卿眼光老道,隔着面具观身形,也猜到是谁过来了。

于是他打了一个手势,往身后的巷子里退了过去,李琩也随着往里走,一直跟着裴耀卿的队伍。

转过几条巷弄之后,裴耀卿钻入一座临街食肆。

李琩随即跟着进入。

两人见面的地方,是在后厨的一个小房间,这里本是老板休息的地方,如今成了裴耀卿和李琩吃羊肉的去处。

“这里的水盆羊肉还是不不错的,就是羊骚味处理的不好,”

裴耀卿笑看着老板端上来的羊肉,道:

“老夫幼时曾在家中的牧场住过一段时间,习惯了这个味道,郎君多半是吃不惯的。”

说着,裴耀卿便拿起筷子,从热腾腾的锅中夹了一大把羊肉,端着碗呲溜呲溜的吃了起来。

李琩也有样学样。

水盆羊肉是长安比较风靡的一种羊肉吃法,各家铺子的盛具还不一样,李琩也是第一次就着锅吃。

羊骚味是真重,但确实是好吃。

一老一小吃肉喝汤,直吃的满头大汗。

“这里说话方便吗?”李琩问道。

裴耀卿笑道:

“你没有发现老板是个聋子吗?他的娘子也是失聪之人。”

李琩一愣,他刚才还真没有发现,只是看到裴耀卿打了一个手势,人家老板夫妇便下去准备去了,他以为裴耀卿肯定是熟客,所以老板不用问也知道他们吃什么。

天生的聋子,肯定是哑巴,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倒也无事,只是觉得既然遇到您老人家,自该过来打个招呼,”李琩笑道。

裴耀卿就着碗沿,吸溜着羊汤,含糊道:

“老夫还以为,你是来感谢我的。”

李琩忍俊不禁道:

“我凭什么感谢你啊?”

裴耀卿顿时呛了一口,抬头看向李琩,诧异道:

“长安令的事情,老夫终究是帮了忙的。”

“您可别乱说,”李琩赶忙抬手:

“什么长安令?我怎么听不懂呢?”

裴耀卿哈哈一笑,摇了摇头道:

“是老夫失言了,郎君确实不应该知道。”

接着,裴耀卿突然叹息一声,说道:

“郎君应该知道常平仓吧?”

李琩点了点头,常平仓不是一个仓库,而是国家仓库当中的一种库名。

地方上的正仓、义仓,由尚书省户部下的仓部司管理,常平仓由太府寺下的常平署来管理,太仓由司农寺下的太仓署来管理,转运仓则直接受辖于司农寺,这些都是国库。

常平仓,是国家用来稳定粮价的一种仓库,丰年购粮以存储,歉年卖粮以平准。

目前为止,常平仓主要设置在江南至长安沿线的州县当中,还有长安东西市的常平仓,直属于太府寺常平署管辖。

常平仓的设立,是利民之策,谷价贱时,加价三钱由国家购入,充入常平仓,谷价贵时,减价出粜。

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是好事。

裴耀卿叹息道:“年关之前,杨慎矜加价三钱,于民间购入粟米八万石,你如何看待呢?”

李琩一愣,随即陷入沉思。

眼下的粮价并不贱,尤其是在长安,可以说粮价还处在一个偏高的范围内,毕竟过年了,粮食肯定涨价。

这个时候收粮,其实是赔钱的,想要不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太府寺缺钱,我是知道的,”李琩道:

“但是明目张胆控制粮价,他杨慎矜有这个胆子?”

粮食是命脉,价格高低,是受严格监控的,杨慎矜这一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是要在正月推动粮价上涨,好为常平署赚一笔。

这就是变相的搜刮民财。

裴耀卿擦拭着胡须上的汤汁,说道:

“这得看钱用在什么地方,李林甫前脚从左右藏挪用了十五万贯,方便圣人用来赏赐长安百姓酒食开支,紧接着太府寺便向民间购粮,明摆着是想在正月里补了这个亏空,唉,他们这些手段,皆为疲民之举,于我大唐何益乎?”

裴耀卿的引路人,是宇文融,也是一个顶级聚敛大师。

但李琩知道,裴耀卿担任宰相时的所作所为,虽然类似于聚敛,但实际上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操守,他也是开元天宝年间,贤相集团向聚敛集团过渡的一个关键人物,自裴耀卿之后,一水的聚敛之臣。

李琩还能说什么呢?杨慎矜哪来的胆子操控粮价,背后肯定还是基哥和李林甫的支持。

常平仓这玩意,其实早就变质了,反向操作,低买高卖并不稀罕。

李隆基也不是一次两次侵吞国财。

早在开元十二年,李隆基颁发《置劝农使诏》,任命宇文融为“勾当租庸地税使”,在全国开展统计逃户、统计土地的大巡查,这一次,一共查到了八十万的新户。

按律,新户免五年赋税,但需立即缴纳一千五百钱。

当年一共收缴上来十二亿钱,折合一百二十万贯,全部进了李隆基的中藏库。

将国家的财税,放进了李隆基自己的腰包。

正是在李隆基逐渐膨胀的贪欲之下,大唐开国以来,聚敛集团集大成者李林甫,登上历史舞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