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马王爷 > 第1224章 职事变动

大唐马王爷 第1224章 职事变动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但是,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赵国公长孙无忌,已然从柳皇后的这半句话中,听出了她的意向。

看来,这又是个善妒的皇后。

别看她大度得很,将随着她从西州来长安的几位姐妹,都封了一品的妃位,但看样子,别的人还真不好说了。

只是后宫法度森严,事务繁杂,皇帝嫔妃各有自己的品阶和相应的职事,难道妃位往下的规矩,柳皇后还想改改?

在妃位下边,仍有二品的嫔、三品的婕妤、四品的美人、五品的才人各九人,有六品的宝林、七品的御女、八品的采女各二十七人。

即便金徽皇帝在许多的事情上,一向都有听取柳皇后意向的习惯,但如果后宫改动太大,甚至改得面目全非,恐怕那些御史们也不会干。

赵国公赶着回去,向新皇复命。

但他一路上还在想,也不知金徽皇帝对柳皇后,能不能赶上他的父辈——贞观皇帝对长孙皇后那样言听计从。

在男尊女卑的国度里,女子即使嫁一个普通的村夫,也不能轻易对他说“不”,对皇帝就更不能了。

但赵国公的妹妹长孙皇后,却常常对贞观皇帝说“不”。

——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皇帝如何问,她就是不说。

——她想要赦免谁时,就算这个人犯了谋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

——她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已然大怒,发誓说要灭他三族,皇后也依旧替这人辩白,不使他无罪,绝不罢休,最后常常令贞观皇帝屈服。

长孙皇后的强势,令她的兄长赵国公也极度佩服。不过,长孙无忌更佩服那个无私纵容他妹妹的、强势的男人——贞观大帝。

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和出众,如果没有男人的垂青,她也不大可能名垂青史,因而长孙皇后能成为让人传颂的贤后,原因都在贞观皇帝身上。

只是,连长孙皇后也不敢刚刚登上了后位,便表现出这么明显的、抵制皇帝按制广开后宫的意向啊。

实际上,宫中各种具体事务很多,都有各级女官掌管,她们虽不是嫔妃,但同样是皇帝妻妾而已,为皇帝生儿育女,只是地位高低不同罢了。

从这一点看,一般的宫人,与地位显要的嫔妃之间并没有巨大的差别。

只要一个不小心,像杨立贞这样的不在册的侍读,同样可以母凭子贵,一下子超越不知多少个不被宠幸运的宝林、采女之类嫔妃。

看来,皇后柳玉如还有自己的打算,刚才当着赵国公和江夏王的面,差一点儿就脱口说出来了。

长孙无忌暗想,看来这位新皇后通过立妃一件事,便已将九妃拉到她一起去了。皇帝要想跟别人似的、弄个三宫六院,阻力绝对不会小!

丙戌日至庚寅日,五天的时间,帝国的大事就只有一件,就是处理已故贞观皇帝的身后之事。

各国在京使节,被特准赶至甘露殿与故皇帝告别,当朝的元老、元勋,许多人已经很久不必参加朝会,这次也纷纷到甘露殿与文皇帝辞别。

他们看着先皇帝栩栩如生的容颜,有的人禁不住痛哭失声。

这才是五十岁的人呀,不在了,身后留下了一个全速前行的、无比庞大和强盛的帝国,把它交到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手上。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贞观皇帝驾崩之后,在大内发生过什么曲折之事,他们只是暗自有过一丝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天——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发丧。

而在以往历朝历代中,凡是皇位交接很顺利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但他们从贞观皇帝永恒的微笑当中,实在又看不出什么端倪。

新皇金徽大帝英姿神武,在他当朝的情况下,大唐必然仍然会所向无敌,这一点完全可以令人放心。

走下太子之位的晋王李治,脸上也是极其平和,看样子,历史已从贞观一朝,顺利平稳地进入金徽朝了。

而本朝看样子也一定是一场盛世,金徽皇帝不会差过他的父辈。

新皇帝的一后九妃也到先皇帝灵前辞别,她们的悲痛是真实的。

柳皇后、谢贵妃、樊淑妃、德妃思晴、贤妃崔嫣、婉妃、容妃、殷妃、蓝妃个个泪流满面,反倒显得比贞观皇帝的、那几位遗孀的悲痛更加真实。

正是贞观皇帝使她们的丈夫,从一个下牧副监,神话般地一路擢拔,让他大踏步迈入了至高的殿堂,成为大唐帝国最年轻的兵部尚书、最年轻的尚书令和最年轻的国公级别的人物。

在贞观皇帝并不知他就是自己儿子的情况下,还能够给他以这样的、飞速速的晋升,只凭着一个高府公子的身份,是远远不能解释的。

故皇帝脸上释然而永久的微笑,此时就显得异常的神秘。

六月十七,庚寅日,贞观皇帝葬入昭陵,如愿以偿与长孙皇后——他衷爱一生的妻子葬在一处。

在最终确定这个日子时,礼部有官员曾经又拿出皇历,对新皇帝说,“寅不祭祀,鬼神不尝,陛下……”他不敢往下说了。

但金徽帝说,“父皇虽然只谥文皇帝,但其武功前绝古人,始皇帝筑长城以抵匈奴,文皇帝筑的却是民心,北方未置片瓦,却使突厥各部竟来归附。如此悍帝,又有哪路鬼神敢去抢他的祭祀。”

这便是金徽皇帝对已故文皇帝的理解,因而驾崩及至发丧全都未循常理。

从昭陵回到明德殿后,众臣重新列拜新皇,金徽皇帝似乎仍然处于对贞观皇帝的怀念之中,又对众臣们说:

“父皇已去,但他留给朕、以及各位的强国之秘,我们都要谨记。”

赵国公上前道,“陛下,老臣请陛下细致说一说,这是什么强国之秘?”

金徽皇帝说,“不论我们身居什么高位、有了什么显赫的权势,都不要小看了弱者。不要用他们卑微的表象来培植我们的优渥。他们在滚滚尘世中占据了同样的行走时间,甚至还长于我们——父皇年仅五十便离我们而去了,而尘世间却有多少耄耋老人,仍在感念着他的恩德!”

众臣若有所思,旋而不住点头,新皇一席话,让许多人重新审视自身,又为文皇帝的英年早逝重新唏嘘不已。

金徽皇帝说,朕也体会到,在注定每人一次的尘世中,弱者经历更多,因卑微而领略到的虚实、冷暖比更丰富,他们才如同细流,但却一直跟随着普天之下最简单的爱恨大势,可以涓涓,也可以滔滔!

“人贵自强,而不是恃强凌弱,尊重弱者的,被弱者推举得更加尊崇。先皇帝悟到了水能载舟的真谛,于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王。”

他说,“让我们再看看自古以来、那些踩踏和鄙视弱者、并且从中为乐的,不论位置坐的再高,结局大都不美妙啊!”

众臣不约而同、重新列拜,为一个扑面而来的新的朝代,而欢呼不已……

……

在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储位之争中,政务上耽搁的事情其实已经够多了。新皇帝继位之后,首先看到了安西都护府目前的状况,那里的局面其实已经很急迫了。

阿史那社尔,当初只是浮图城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低等武职。

他通过康里城一战,让当时的西州都督高峻发现了他,随后到安西大都护郭孝恪的手下任职。苏伐反叛前,阿史那社尔已做到了安西都护府的司马。

郭待诏殉国、郭孝恪也“殉国”之后,安西都护府全部的军政大事一直都是阿史那社尔在主持着。

皇帝与赵国公、江夏王等老臣说起这件事时,认为这段时间恰恰如同焚金之火,让人看到了阿史那社尔可堪重任。

赵国公和江夏王已经从晋王那里,知道郭孝恪此时正在长安,两人已抓功夫去永宁坊见过了郭孝恪。此时,两人建议重新起用郭大人。

但皇帝说,他已征求过郭孝恪的意思,恰恰是郭夫人——崔氏,极度反对郭大人复出。

崔氏说,“孝恪已经死了,被埋到坟墓之中,如果我同丽容和热伊汗古丽不及时赶过去,他就真死了!因而不算欺君。”

金徽皇帝对崔氏道,“对!对,这当然不算欺君了。”

崔氏说,“但别人怎么看呢?”

当时,皇帝已经看出,崔夫人又有了身孕的消息一点都不假,这时崔氏的身子已经有些明显了。

郭孝恪显然更倾向于听从夫人的意思,金徽皇帝已然从永宁坊无功而返,他不敢过分拧了崔夫人的意思。

此时,金徽皇帝最后拍板道,“那就起用阿史那社尔,就让他担当安西都护府大都护之职!至于都护府司马,便让英国公那个干外甥顶上去。”

这样的安排必然有皇帝的考量,两位老臣同声道,“谨尊陛下之意!”

原太仆寺正卿去北方五牧出任总牧监,原五牧总牧监、卢国公程知节的儿子程处立到太仆寺出任正卿。

万年县县令许敬宗原职不动。

赵国公知道,上边这三个人的职位,不论动与不动,都考虑了鄂国公和卢国公的原因,但原太仆寺卿看来是真惹到新皇帝不爽了。

礼部郎中罗得刀,被赶去黔州出任刺史,听说是因为某句话惹到婉妃不爽了。但这样的下放,罗得刀一定爽得很。

原黔州刺史出任安西大都护府长史。

兵部侍郎长孙润顶替薛礼,出任左千牛大将军,主抓玄武门的防卫,升上去两阶、到了从三品。

薛礼到兵部出任尚书之职,升上去一阶,而此时他已按着先前的计划,陪着晋王李治去叠州了。

英国公李士勣借着灾情,开口要的几十万缗救济钱,一文钱也没拿到。

有人在朝会上提议的叠州一年给复也被新皇帝驳回,但随后的大赦,同样使叠州减免了一年的赋税,只是换了个说法罢了。

再加上英国公的外甥到安西大都护府出任司马之职,李士勣只要不傻,总能体会出,金徽皇帝并未将他以前的不敬放在眼里。

而晋王李治原本有些担心的叠州之行,看起来路子早被他皇兄给铺好了,李士勣要是明白事理的话,最好趴下、乖乖地等着晋王打板子。

接下来便是文皇帝身后那些妃子们怎么安顿,她们还都在太极宫中呢。

于是君臣三人立刻草诏,对这些人作出安排:凡是为文皇帝生养过皇子公主的,全部册封为太妃,安顿在大安宫居住。

而其余那些名目繁多、从未被文皇帝宠幸过的婕妤、宝林、采女全都按制外放,年老的在宫外由官府给养。

对于老儿子长孙润的未来,赵国公更清楚了,长孙家的希望都在他身上。

因而赵国公觉得,自己就更有必要、将他在东宫册封皇后时听来的顾虑与皇帝委婉地说说,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最后,看看时间不早了,赵国公对皇帝感慨道,“文德皇后若是看到我朝今日之局面,不知要多高兴!依老臣看,柳皇后之贤德将不差过老臣胞妹。”

金微皇帝显然从赵国公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丝突兀,但说着说着文皇帝的遗孀、再说到当今的后宫,仿佛长孙大人还是注意了过渡的。

皇帝笑着说,“那么舅父大人,你不妨讲一讲朕的母后。”

赵国公说,“其实,臣不议君这是常理,但朕下既然问到老臣,老臣敢有一丝隐瞒也不对……”

皇帝对赵国公说,大人你正该有什么说什么啊。

长孙无忌又想了想,找了个合适的插入点,这才说道,“长乐公主是文皇帝与长孙皇后的长女,文皇帝爱之若掌上明珠,公主出嫁时,文皇帝曾说,给予长乐公主的嫁妆,要倍于长公主。”

但贞观皇帝的这个主意立刻遭到了魏征的坚决反对。

魏征说,长公主是贞观皇帝的平辈,如果长乐公主的嫁资倍于长公主,将于礼制不合。

金徽皇帝问,“那朕的母后是什么主张?”

赵国公说,被大臣当众驳了面子,当时贞观皇帝心中很是不爽,回去与文德皇后一说,文德皇后却反过来劝解,并执意要求皇帝重赏魏征。

长孙大人说到这里,便问,“哪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女儿,毕竟出嫁是女子人生中的大事。这是皇后在假装贤德吗?”

文德皇后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