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马王爷 > 第1164章 黔州修墓

大唐马王爷 第1164章 黔州修墓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个小伙子是夏州来的,为难地道,“这怎么办,思晴刺史言明要送至都堂、交尚书令亲启的。”

李士勣耳朵一动,伸手,不容拒绝地对信差道,“给本官吧。”

对方道,“可你是谁,是什么职位?够不够资格看我们刺史的信?若我们刺史问我把信交给谁了,让我怎么说?”

李士勣戳着指头、指指脚下道,“这是哪里?是堂堂的尚书省!难道还有奸细?女刺史怎么派你这么个笨货来送信!快给本官。”

李士勣还真说对了,思晴特意找了个脚快、没什么经验的小伙子来送信。

打发走了信差,李士勣捏着这封信,很想知道里头写的什么。高峻早不早、晚不晚地将她们打发到夏州去,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大事。

再看这封信,被粘稠的浆糊粘得针插不进,英国公就更加确信这一点。

想将信挑开、看过之后再原样封装好,看起来也不大可能,这不是留下痕迹的问题,会将封皮弄破。

李士勣开解自己道,“就算是什么了不得的阴谋,我看过了总得去与人揭露,听的人信不信?怎比得上原封不动地给太子送去,我又脱了嫌疑。”

……

黔州。

长安鹞国公府的大队人马抵达,受到了热情的官方接待。

黔州刺史刘堪用、新到任的司马蒋师仁,都有一百个理由、将这些莺莺燕燕的来客待为上宾。

黔州驿馆的全套上等的客房全部都腾空出来,留给鹞国公府的夫人居住,中等客房是那些国公夫人们的贴身丫环的,下等客房留给长安来的护卫们。

接下来是隆重的招待宴会,刺史亲自祝辞,柳夫人答谢,八夫人苏殷说明此次的来意。

刘堪用拍着胸脯子保证,修缮故太子陵寝,便是黔州今春的头一等大事!

他们陪同着长安来人,到故太子的陵园里察看,从贞观十九年正月李承乾离世至今,不过四年的时间,但这里早已荒凉、破败到出乎人们意料的地步。

一个被贬作庶人的故太子,身后之事还能好到哪里去?首先这里的规模就比不上家境略好的大户,但承乾的身份又与普通人不同,让某些人窥伺。

当柳玉如等人,在刘堪用的陪同下来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看着眼前的景象默然无语。

这里地处偏僻,一走近,他们就发现脚底下、甬路上的石板早就被人抠走了,也许被什么人拿去垒了猪圈。

苏殷说,原来祭祀所用的一只石鼎也没有了,估计是让谁拖去做了牲口料槽,陵包上还有两只盗洞,看来里面也让人光顾过了。

故太子的墓地上只留下了一左一右两头石牛,这真没什么用,也不能耕地。

再加之块头也是真大,但要小上两号,估计也得没——哪怕拉回去做个拴门石也好啊,省得风将大门吹得“咣当、咣当”的,那得多费门框啊。

当着外人,苏殷忍不住落了泪,柳玉如、谢金莲、李婉清、丽蓝等人也跟着唏嘘不已,这就是当初荣耀万分的大唐储君的身后之事。

刘堪用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在他的治下。

而今天从长安来的人当中,便有一个曾经是故太子李承乾的正妃,眼前的景象不知要让她如何的痛恨。

这是一群感情丰富、身份又极为显赫的人物,万一她们往长安写封信说这里的情况,那么,首当其冲的责任就是他这位刺史的。

八夫人苏殷说,责任全都是前任刺史高审行的,他在位最久,如果一开始就有个严厉的规矩,没有人敢这样放肆。

苏殷对刘刺史说,她刚才的这番话不是说说就罢,她要原封不动地、一字不落地写信去尚书省都堂,让尚书令弹劾原任刺史高大人的问题。

“刘刺史你放心,这不关你的事,你才来了几天?相反的,如果陵墓修缮的好,我们姐妹不会不提大人的功劳。”

这便是对陵墓一事有个定论,刘堪用想不到,兴禄坊高府的媳妇,居然能够这样直言不讳地指斥她们公公的责任。

这让刘刺史油然而生了绵绵的感激之意。

按着她们的意思,黔州刺史府马上招募能工巧匠,采制石材,工程立刻开始。刘堪用说,要从山下一直修一条好点的青石板路到这里,以方便人们瞻仰。

外宫苑总监说不必,那得花多少钱?石板一块也不铺了,安排些人手,将来路上陡峭之处凿一凿就可以了。

刘刺史说,墓前的石雕也要再增加几对,两班的文武总是要有的。

柳夫人说不必了,故太子已是庶人,他的身份也不允许啊,再说搞那些排场做什么,人都没有了。

那么祭祀所用的石鼎必须要再补齐。哪知二夫人谢金莲说,这不大好,再让人搬走了可就是刘大人的责任了。

谢夫人说,去山上拉一大块、一般人拉都拉不动的大石来,凿出平面,方便人摆放供品、香烛也就可以了。

但苏殷说,树是一定要多植些的,看起来有些生机。

正好上次鹞国公来黔州时,曾定下过植树的大政,刘堪用马上从底下抽来了一批人,先将陵地四周遍植长青之木。

回到驿馆,苏殷、柳玉如等人聚到一起,写直送尚书省都堂的信件,添油加醋描绘李承乾墓地上的破败样子,然后又请刘刺史过来过过目。

刘堪用一看,外宫苑总监果然言而有信,只字不提黔州现任,而对上一任刺史一句好话也没有。

她说高审行好大喜功,在黔州开天辟地,唯独对故太子的陵地不屑一顾。

刘堪用暗地里咂舌,高审行哪辈子没修好,娶了这样吃里扒外的儿媳妇。

打了粘稠的浆糊,密密扎实地封装好了,急送尚书省都堂,“机密!尚书令亲启,旁人不得拆阅,切切!”

一连着几天,刘堪用都不敢离开工地上,国公夫人们有个什么吩咐,好即刻付诸行动,司马蒋师仁偶尔也来看看。

但他们发现,通常这里只有一位或是两位国公夫人在场,其他的人都不知去了哪里,也不便仔细过问。

不过很快,承乾的陵地就有了改观,这次的修缮风格迥然不同于上次,肃穆却不奢华。

关键是,这里一块可搬、可用的东西也没有。

苏殷规划说,在沿着上山的小道上,每隔三五里还要修建石亭,可供路人小息、避雨,将来完工后,这里将与黔州普通的山地融为一体,毫不出众。

这天,刘堪用回到刺史府处置一下公务,在墓地上才几天的功夫,函件已堆积如山,公案上都堆满了。

有一件长安来的公函,要首先处置。封的也不严密,他首先拆开。

用拇指一捻、一挑就开了,原来是中书省发来的,《天下各州征鹞国公、尚书令过失议》。

刘堪用一见题目,便大惊失色,以为他最近忙的眼花了,揉揉眼再看了一遍,没有错,明明白白地都写着呢。

首先让他吃惊的是,来函明明白白地写着征求尚书令的过失,难道尚书令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就犯事了?

可他的五位夫人还在这里呢,这说明,这些国公夫人们刚刚出京没几天,公文随后就发出来了。

再者,这样的公文也不该由中书省下达啊。中书省佐天子而执大政,帝王诏才会归中书省拟定,文体有册书、制书、敕、牒等七种,但拟定后也要借由尚书省对应的尚书部来下达。

议①,不在中书省行文范围,居然也出自于中书省!

刘堪用赶紧去看,越看越是心惊。

此《议》中说,原鸿胪卿高审行,当延检举本朝尚书令、鹞国公峻身份有假,疑似冒名。

皇帝陛下已令中书省主持,大理寺、吏部、刑部、御史台五部会审,务要匡扶正气、端肃朝纲。各州凡有知鹞国公身份细节者,均不得截留,一概上报……

刘堪用往后一靠,只觉着后脊梁上冷风嗖嗖的。

别的任何一州还好办,可他的黔州怎么办?这么多的姑奶奶、少国公可都在这里呢!

真是福祸无凭。

刘堪用在崖州兔灾之后是怎么到的黔州,今天又是怎么升上来的,他很清楚,这不就是鹞国公高峻、到这里来了一趟之后才出现的起色?

可今日之事,很明显的,又一次何去何从、都事关着自己仕途荣辱的抉择摆出来了。一个不慎前功尽弃!

这不可能、是外宫苑总监从黔州发出的奏章引起来的后果,因为黔州的函件才走了不几天,此时正在路上呢。

只能说她们在来黔州之前,长安的事态已然萌生出来了。

而且,很明显鹞国公的决定又提前了一步,将他的绝大多数的、形如累赘的夫人、孩子们都打发到黔州来了,打着公办的名义。

这是个精明的、行事绝不拖泥带水的年轻人,而且任用官员也不唯亲。不然他刘堪用带着崖州抗灾不利、被降职的经历,绝不会有今天。

一州之刺史的任用可不是随随便便,虽然任用权在皇帝,那也得有人举荐。尤其是在边远的州府,刺史几乎可以一手遮天。

有多少未获功名的文人、游子,多少名门、大贾,恨不得在大路上一头撞在刺史的轿前、以获得与刺史大人产生交集的机会。

经过痛苦的一番思考,刘堪用仍然不相信鹞国公会这么轻易地倒下,即便要倒下,别人可以落井下石,他不能。

他沉声吩咐道,“快来个人,给本官打稠些的浆糊急用。”

不一会儿,浆糊打好、送到刺史大人的案前。刘堪用亲自下手,抹着浆糊、密密扎实地又将中书省来的这封函件封死了。

刺史大人将这封函件漫不经心地往信堆上一丢,起身往李承乾陵墓的修缮工地上来,见苏总监。

他对国公夫人说,“呃……下官惭愧之至,眼下正是值树季节,各处都要下官亲自去督办——这是尚书令上次来时关照过的大事,不得不认真对待。”

工地上只有苏殷总监,其他四位国公夫人们又不在,苏殷不知他要说什么,看着刘刺史。

刘刺史说,“再说修缮故太子陵墓之事都是粗活儿,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都要登山,让各位夫人们如此辛苦,而本官却躲在刺史府中看看公文,就太不妥贴了。”

这当然不是刘某惧怕案牍之劳,而是,自他升任刺史之后,一直未配备长史,刺史府的文案积了不少。

而鹞国公的夫人们哪一个是白给的?刘堪用说,不如我们暂且换换,下官来做这些粗事,求夫人们回刺史府。

鹞国公的八夫人百般推辞,最后只好同意。

刘堪用想了,反正中书省的公文才到,他只当是没有见到,那么到时候要推托一下也有的说了。

这就是故作糊涂地通风报信了。

如果国公夫人们看到这封函件之后要走,他绝不拦着,好钱好物地打点给她们,还要蒋司马多派人手护送出她们出境。

如果她们不走的话,永宁坊绝不会有事!刘堪用与其说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勿宁说是相信鹞国公这个人精——没有人会把夫人孩子置于险地。

那么,长安的事不出个眉目,他这个刺史就一步也不回刺史府,一步不登,谁也别想轻松地找到他。

黔州这么大片的地方,一天爬一座山也得半年,他要现场公办的事务、简直多的是,还要给上任刺史高审行擦屁股。

苏殷入主黔州刺史府,一眼看到了那封中书省的来件,很快,在盈隆岭植树的另几位姐妹都被叫了回来。

她们的震惊注定强过了刘刺史百倍,柳玉如平静地说,“我要回长安。”

姐妹们都说,“这怎么行!我们为什么出来?还不是为了不给峻添累赘?可好,刚刚出来了你要回去。”

柳玉如流泪道,“樊莺也不知忙成什么样子了,身边连个出主意的人也没有,这都五部会审了,峻指不定在哪座大牢中了,我要去陪他。”

苏殷说,“这绝对不许可!刘刺史的善意很明显的,峻让我们到这里来一定不会有大危险。我们在这里,长安的什么事能不知道?你说说,你回去能帮他什么呢?在黔州倒是有点可做的。”

柳玉如说,“可是他的身份我最清楚,不能让他独自一个人顶着。”

李婉清说,“姐姐你要把自己当作个物证送到公堂上去?想帮谁?”

柳玉如就不坚持了,但她找到黔州司马蒋师仁,让他给准备了一把带鞘的锋利小刀。

有多大呢?连刀带鞘儿,攥在手里谁也看不到。

苏殷吃惊地问,“妹妹你要刀做什么,这也不像是要帮谁去打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