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马王爷 > 第1128章 器宇轩昂

大唐马王爷 第1128章 器宇轩昂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典膳丞,专门操心御膳房具体事务,冬天的粥夏天的汤,春啃萝卜夏吃姜,这是厨房中最下级的一名小官。

但尚食局的一名直长,则是一步跨到了管人的位置上来了。

常言道管人的才算官,只要管了人就有人巴结,那个高高在上的感觉是很美妙。不过高峻此时的感觉,就好像汉献帝遇到了曹操,让人掐住了命门。

自出道以来,这才算不爽到家了。

高岐的任职绝对与高峥三哥不同,这是他五叔——黔州刺史大人发了话才实现的。如果这件事上真正有谁感到满意的话,高审行也算一个。

而高审行显然还有更高的目标,他会不会从高岐如愿以偿的事情上,得到什么另外的启发?

尚书令强忍着不再唉声叹气,但脸色很难看,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以往不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高峻总能从千丝万缕的乱象中一把捉住线头,再一点点地将事情理清,但这一次显然不大好办了。

这比丽容的事更不好办,高峻被丽容逼急了还可使个横的,但高审行显然占据了更大的主动,让高峻发不出力来。

今天永宁坊的晚饭开得晚,饭摆上来的时候,高峻重又坐下来吃,看来在兴禄坊一点没吃进去。

柳玉如问,“明天怎么办才好,要是有人再提什么中庶子,你怎么说?”

高峻咬咬牙道,“事再难办,三十六计中还有个上上之计,我惹不起躲得起!明日我腰疼,看谁能把我如何!谁想做中庶子总得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就不露面。”

此时,柳玉如等人有些哭笑不得,也有些心疼。看来一时之间,遇事总有些办法的尚书令,今天也计穷了。

她们拿出新罗的来信塞到高峻的怀里道,“看你挺可怜的,就给你个高兴一些的消息看。”

高峻一看拆开的信,知道都让人看过了,他没有心思,信也不看、往桌上一丢,“我不看了,你们谁看了就略略讲一讲。”

李婉清不无醋意地说,“女王怀了王子了!我看你还是不要闹心了,再不济的话,我们将来还有个新罗可去,金善德还能不认我这个六姊姊?”

尚书令再叹气道,“凡事让着他,就怕他不知适可而止,不让着的话又怕他把什么都抖落出来,那我可至少有个欺君之罪。”

他看了看几位夫人,说道,“也许有一天,我要带你们去逃亡了!”没人认为他是在开玩笑,因为他此时说得郑重其事。

永宁坊,全长安城最为显赫的府第,她们都已经住习惯了。

柳玉如认真且低声地说,“峻,不要怕什么,我们又不是头一次离开永宁坊……顶多像婉清说的、我们坐船去新罗。大不了我让了老大的位置,金莲让了老二的名份,就什么都有了。”

高峻看柳玉如一本正经地说出这番话来,不明白怎么又加上了谢金莲。

柳玉如道,“金善德与婉清亲如姐妹,二人长得也像,到时候讲不了,就让婉清做你二夫人吧。”

李婉清气极败坏,哭笑不得地反驳,总算府中有了些高兴的气氛。

这些夫人们都说,就算哪一天不得不离开这里,那也没什么,就不信天下之大没我们的容身之地。高审行有点老子的样子、便将就着过下去,逼急了走人,府中人人都会骑马,还能难死谁。

高峻很欣慰她们这么说,最后道,“刺史大人最好两边将就些,不然,老子一生气,便带你们去新罗称王,让你们都弄个王妃当当!当然了,老大就是老大,老十仍是老十,名份一点不能变的。”

……

第二天,鹞国公腰疼不朝。

黔州刺史高审行接了内侍省的传唤,今天也到了。他早早地去候朝,所有与他见面的大臣均极为热情地上前寒暄,连太子李治现身后也第一眼看到他,问他身体,和黔州这一年的政务。

高审行是京官出身,应对极为妥贴,没有一丁点露怯的地方,在神色中也渐渐浮现出器宇轩昂的成分。

李治暗道,他就真要比刘洎更像中庶子,别的不讲,刘洎还时而显露急赤白脸的样子,与谁争论个事情恨不得咬谁一口。

不过李治深知尚书令在起用黔州刺史一事中的明确态度,他想了几想,几次话到嘴边,也没提“中庶子”的茬儿。

不过李治想将今天的所见与皇帝说一说,看他什么态度。

李治早看到了,鹞国公高峻今天未到,又报了腰疼,太子知道高峻多半是因为黔州刺史在场才回避了。

夫人多了真没什么好处,美貌夫人多了就尤其如此,简直就是欲壑难填欲罢不能。鹞国公的腰疼病,看来是常有的事了。

李治只是责成吏部,要如实考察黔州刺史任期内的政绩、政声,尽快拿出下一步的意见来,就把这件事放下了。

他想,尚书令不能久不上朝,那就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高审行期待着,朝中大臣们有哪个人冒出来一句“中庶子”,那么此事便能开个头,无论如何也能开议了。

但无论是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还是别的什么人,居然一个人也没再提此事,黜州刺史有些失望,感觉着聚一次朝,怎么连一点大事也不议呢?反倒不如在黔州的议事像模像样些。

接下来,李治提到了安西都护府的龟兹大捷,说马上就要进入贞观二十三年了,万象更新,有功的奖赏也要尽快落实下去。

高审行这才睽见了政坛上、决定一个臣子荣辱的时刻。

因为安西都护府新纳入了瑶池都督府进去,管的事多了、地面也大了,又有剿灭龟兹大捷,升为上都护府,上都护郭孝恪由从三品升至正三品,授金紫光禄大夫,配金印紫绶。

而丝路都监、安西都护府长史郭待诏,果然不出李士勣所料再升一阶,升到了从三品,大都护府副都护。

阿史那社尔,正四品上阶,替代郭待诏成为了都护府长史,与西州都督高岷同阶了。

转眼间,西部的三位大员就功成名就了,高峻不到朝,丝毫也没影响到他乐见的人高升。

郭孝恪以正三品的品阶,随时可入中枢做个尚书,做个正卿都有些矮了。

高审行怀着敬畏之心从朝堂上下来,回府。对别人来说升个职是极为容易之事,而自己不知还要盼上多久。

臣子只要一进入三品阶,便可等同于中大夫衔,视为皇帝近臣。那么皇帝陛下随时都可以召见问事,面君的机会无疑比正四品大得多。可以这么说,由四品跨进三品行列,与鲤鱼跃龙门很有的一比。

但此时,他似乎不能将自己的停滞不前怪到高峻的身上。

正常来说,身为一位父亲,儿子处在首位宰相的位置上,真的不该过于考虑自己的位置,为着避嫌,反而更该远离中枢。

黔州刺史有些沮丧地想到了这些,感觉自己不能从刺史之位再升一步,真是受了什么符咒,是被谁影响了。

他隐约地有点羡慕郭孝恪父子,人家一点顾虑都不会有,都升到了三品。

在议论郭孝恪父子之功时,那些大臣们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全部都是褒奖之辞,而高审行似乎让人挂起来了,并没有他期待中的热烈情形。

这种情况之下,他在长安再过多的露面,就有些像个孩子,咬着手指头看着碟子里的甜糕,只等着大人发话给一块了。

回到兴禄坊时,西州的来信也追到了长安,这是崔颖写来的。

在高审行从黔州起程不久,信就到了黔州,随后被刺史府的官员派人、马不停蹄地紧跟着送到长安来了。

崔颖在回信中说,她在西州住得很习惯,不打算再动了。而且西州女儿们有一大摊子的产业,没有个人打理也不成。甜甜和舍鸡还小呢,大冬天的不便长途跋涉。

高审行知道,这都是她的借口,根本就是不想回黔州去。

高审行在给崔颖的信中,满怀深情地历数两个人在一起的美妙回忆,让她知道她在自己心幕中的地位无人能比。而且,高审行还说过,只要她能回来,那无所谓侧室不侧室——再说,刺史从来没有考虑过让谁来替代她。

官场不如意,连情场也是这么个局面,高审行苦恼,又不能表现出急躁,因而失了分寸、让人睽见到这些。

他有心借着这个机会亲去黔州一趟,好言劝说一下这个一根筋的女人。

就算是崔颖与自己有气,但毕竟两人之间还有个女儿崔嫣在呢,她何必叫起真来没完呢?

而且,无论是青若英还是刘青萍、当然还有吕氏,所有能与崔颖争夺名份的女人都让他踢开了,崔颖没有理由再坚持下去。

只要她肯回来,高审行决心天天跪在她面前都成,这个任何时候都摆得上台面的女子,真值得刺史这么做。

那高审行就有很宽松的机会,让心知肚明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鹞国公知道一下,两人之间并非一点关系没有。

但此时长安这里事情还不见眉目,高审行担心,万一有什么好消息而自己不在这里,那总有不妥,做事可不能这样没把握。

再说,如果下一年要迁职的话,崔颖是不必再到黔州去的。就这么,高审行忍住了西行的冲动,在兴禄坊住了下来。

……

癸卯日,闰腊月二十九,年味已经足得不能再足了。

高审行听说,皇帝陛下已从温泉宫回到长安,明天将会接受百官朝贺,而且有例行的三日赐酺。

那么,长安的官员们就会有个合理、合法的借口相互走动,喝喝酒、沟通一下关系,高审行在府中兄弟们回来后提议:今年的年要两府合办,就图个热闹。

老大高履行说,“这是个好主意,过了明日,六弟夫妇也可回来,那么我们兄弟六个就聚齐了,这是多年也没有过的事。”

高审行的这个主意也得到了府中女眷们的拥护,到时候柳玉如她们一到,这个年就热闹多了。

高峻在永宁坊一接到这个消息,就猜到黔州刺史是想借着赐酺的机会,再运作一下中庶子的事。

两府合办……到时候只有永宁坊去兴禄坊的份,那么本该到尚书令府走动的大小官员,只好也到兴禄坊去了。

去看高审行刺史钓鱼——不对,是钓“中庶子”。

二十九这天,将永宁坊过年的筹备任务与高白吩咐下去,柳玉如与府中所有的姐妹一起去了一趟大慈恩寺。

到兴禄坊过年的消息她们都听说了,这样的话,三十这天人们都得在兴禄坊团聚,就没时间到这里来了。

青若英和刘青萍被高白一下子、便在黔州北面四十来里的一座偏僻的小尼姑庵里找到、再护送到长安来,这简直像做梦一样。

大慈恩寺环境好得不要不要的,青若英第二次在这里见到柳玉如,娘两个拉了手,她对柳玉如说,“你们大可不必这样在意我了,已经做得很好。”

既然与高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子,青若英还能有什么奢望呢。

柳玉如说,“母亲,这不同,我们不是看什么刺史,但阁老到离世也是我们的祖父,他认可的人我们永远都心近的。”

刘青萍也随着青若英过来了,她没脸回娘家去。

但对于母亲的担心溢于言表,说起都濡县时眼圈儿发红。柳玉如说,“大不了让高白再去一趟黔州,把刘夫人也接到这里来,你们多个人说话。”

……

大年三十,皇帝陛下升朝,接受百官朝贺。

高审行以外官入见,在东厢的后排,他与另外几位地方上的刺史一样,也轮到了一只又高又陡的凳子,人只能靠在上面,离远了看就像是站着。

整个庆典仪式过程中,高审行留意到,只有太子李治往他的这个方向看了两眼,他用眼神迎上去回应太子,发现两下里离着这么远,太子的目光也是意向不明的。

而皇帝陛下一次也没有看过来。

今日照例不议事,在出殿时,黜州刺史走着,又有不少的官员们边走、边靠上来问候,有的是故作刚刚得知刺史回京的消息,拍着脑门连声道,“看本官这些天忙得,都没到府上去拜望。”

高审行知道,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示,多半是由于尚书令和鹞国公高峻。但兵部侍郎李士勣最后的话才是高审行最想听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